“馮神育造像碑”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馮神育造像碑'''。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造。高150公分、長70公分、闊35公分。清代末年於臨潼縣櫟陽鎮發現,現藏西安市臨潼博物...')
 
第13行: 第13行:
 
 銘文中的「泥陽縣傅永洛造」應是造作此碑的工匠姓名,來自長安北面北地郡的泥陽縣。雕刻者署名也不多見。
 
 銘文中的「泥陽縣傅永洛造」應是造作此碑的工匠姓名,來自長安北面北地郡的泥陽縣。雕刻者署名也不多見。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 第2 期。
+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 第1 期。
  
 
[[Category:道教雕塑]]
 
[[Category:道教雕塑]]

2010年9月1日 (三) 00:26的版本

冯神育造像碑。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造。高150公分、长70公分、阔35公分。清代末年于临潼县栎阳镇发现,现藏西安市临潼博物馆。

此碑四面造像,各开一龛,均为道像。正面龛为三尊,坐像面相已残,无长须,头顶并非佛之肉髻,似戴有道冠,身穿宽边道袍,右手举于胸部,头旁刻有四个醒目的大字“此是太上”。左右各一立侍,均戴道冠。龛楣有二交龙。龛下图像为四层供养人,均为男像,著宽袖短衣与粗长裤。每像均有榜题。第一层,正中有一火坛形的高大香炉,左右各立一人,即“门师张明玉”(手持铜铃)和“邑师冯洪标”(右手捧物、左手上举至香炉)。其馀为邑子和道民,有“邑子冯仵龙”等人名。

碑阴造像为单尊坐像,整体略凸出于碑身,且略大于正面坐像。头部已残,可看出束发,右手持麈尾于胸前。左手在胸前自然下垂。跣足盘坐,著对领大袍。

碑右侧,上有一小龛,下为发愿文、供养人像及名。龛中有一坐像,头已残,戴道冠,著宽袍,胸前衣纹为平行下弧状,略似佛像之通肩式。双手捧于腹部(似佛之禅定印),跣足盘坐。此图像颇为罕见,可能是表示修炼时沉聚丹田之气。下有发愿文,其中说“大代正始二年秋九月己巳朔廿六日甲午,真□道民冯神育同邑二百人等,投委坛静,仲追填果,造立石像。”

碑左侧大致同右,上有一龛,龛内一坐像,头戴道冠,面相残,大耳垂至肩。身著道袍,束腰带,双手向下手指张开置于中间。龛上有二飞仙。龛左残,龛右存有供养人姓名,为道民和邑子数人。

此碑是以冯神育为首的同邑二百馀人所造,其年代、像名、像主和造像工匠的线索都清楚,是单纯的道教造像,但已经比九年前的姚伯多造像碑成熟了许多。风格样式显然还是接近佛像,衣服还是没有与佛像相区别,下巴还是没有长长的胡须,跣足(无鞋),这些都与佛像极似,无怪乎要在主像旁刻上“此是太上”四字,显然是告知观者,以区别于佛像。这正说明当时道像不多,还不为观者熟悉。

铭文中的“泥阳县傅永洛造”应是造作此碑的工匠姓名,来自长安北面北地郡的泥阳县。雕刻者署名也不多见。

参考资料: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