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3行: 第3行:
 
 關帝即三國時蜀國的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蒲州解良人(今屬陝西省解虞縣)。傳稱,關羽是青龍轉世,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鬚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東漢末年,關羽與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情如手足,同謀起兵。初守下邳,為曹操所敗被獲,待以殊禮,拜為偏將軍,後為曹操斬袁紹之勇將顏良,以解曹操之危而報答之。曹操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賞賜甚厚。關羽在得知劉備下落後,即掛印封金,盡留曹操之賜,歸奔義兄劉備處。劉備建蜀國後,以關羽守襄陽,督荊州事。關羽大破曹仁於樊城,斬龐德,擒于禁,覆七軍,威震華夏。後因輕敵中計,敗走麥城,終至被害。傳其頭葬於河南洛陽關林,其身葬於湖北當陽玉泉山。後世感其忠義,遂歲時奉祀。
 
 關帝即三國時蜀國的關公,姓關名羽,字雲長,蒲州解良人(今屬陝西省解虞縣)。傳稱,關羽是青龍轉世,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鬚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東漢末年,關羽與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情如手足,同謀起兵。初守下邳,為曹操所敗被獲,待以殊禮,拜為偏將軍,後為曹操斬袁紹之勇將顏良,以解曹操之危而報答之。曹操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賞賜甚厚。關羽在得知劉備下落後,即掛印封金,盡留曹操之賜,歸奔義兄劉備處。劉備建蜀國後,以關羽守襄陽,督荊州事。關羽大破曹仁於樊城,斬龐德,擒于禁,覆七軍,威震華夏。後因輕敵中計,敗走麥城,終至被害。傳其頭葬於河南洛陽關林,其身葬於湖北當陽玉泉山。後世感其忠義,遂歲時奉祀。
  
 道書稱,關羽自玉泉山顯聖之後,遇[[鐵缽真人]],立法為地衹上將。宋時,應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召,現形御前,降蛟斬怪。宋真宗嘉其護國祚民之功。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封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又封為義勇武安王。元代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祀為關壯繆公,與岳飛同祀,各地武廟稱為關岳廟。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元年敕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1666年)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勒碑於洛陽關林。自北宋以後,道教即尊奉關帝為護法天神之一,有稱「蕩魔真君」或「伏魔大帝」的。民間則俗稱關聖帝君或關帝。台灣省民眾也有稱關帝為「玄靈高上帝」的。
+
 道書稱,關羽自玉泉山顯聖之後,遇[[鐵缽真人]],立法為地衹上將。宋時,應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之召,現形御前,降蛟斬怪。宋真宗嘉其護國祚民之功。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封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又封為義勇武安王 。宋徽宗於崇寧元年(1102年)至宣和五年(1123年)的二十餘年間,三次敕封關羽封號。其中崇寧三年(1104年),宋徽宗敕封關羽爲「崇寧真君」。由此民間的關羽信仰與道教有了聯繫。《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崇寧五年(1106年),天師張繼先請關羽斬除在解州作祟的蚩尤,這一事跡更使關羽在道教的地位中得以確立。《[[太上大聖朗靈上將護國妙經]]》,是撰作於北宋末南宋初的道經,稱「義勇武安王漢壽亭侯關大元帥」,受玉帝敕命爲「三界都總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在歷史上統治者對關羽的衆多封號中,崇寧真君的封號表示關羽已爲道教神明,是關羽由民間俗神衍變爲道教神靈的重要步驟 。元代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祀為關壯繆公,與岳飛同祀,各地武廟稱為關岳廟。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元年敕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五年(1666年)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勒碑於洛陽關林。自北宋以後,道教即尊奉關帝為護法天神之一,有稱「蕩魔真君」或「伏魔大帝」的。民間則俗稱關聖帝君或關帝。台灣省民眾也有稱關帝為「玄靈高上帝」的。
  
 
==神跡和奉祀==
 
==神跡和奉祀==

2015年12月16日 (三) 15:25的版本


道教神仙
神仙学说
神仙的特点 成仙的基础
修仙的途径 神仙的等级
先天尊神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三官大帝
四御 土皇
西王母 雷祖
星君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五星七曜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斗姆 六十甲子神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
雷部五元帅 雷公电母
龙王 雨师 风伯
土地神及地方保护神
城隍 门神
土地 灶神
财神和福禄寿星
财神
福禄寿星
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 十殿阎王
得道仙真
观音 八仙 妈祖
关帝 吕祖 王灵官
临水夫人 三茅真君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由来

关帝即三国时蜀国的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蒲州解良人(今属陕西省解虞县)。传称,关羽是青龙转世,竖眼攒眉,超额长面。及长,身高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砂,丹凤眼,卧蚕眉,力敌万夫。东汉末年,关羽与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情如手足,同谋起兵。初守下邳,为曹操所败被获,待以殊礼,拜为偏将军,后为曹操斩袁绍之勇将颜良,以解曹操之危而报答之。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赏赐甚厚。关羽在得知刘备下落后,即挂印封金,尽留曹操之赐,归奔义兄刘备处。刘备建蜀国后,以关羽守襄阳,督荆州事。关羽大破曹仁于樊城,斩庞德,擒于禁,覆七军,威震华夏。后因轻敌中计,败走麦城,终至被害。传其头葬于河南洛阳关林,其身葬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后世感其忠义,遂岁时奉祀。

道书称,关羽自玉泉山显圣之后,遇铁钵真人,立法为地衹上将。宋时,应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之召,现形御前,降蛟斩怪。宋真宗嘉其护国祚民之功。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又封为义勇武安王。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至宣和五年(1123年)的二十馀年间,三次敕封关羽封号。其中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敕封关羽为“崇宁真君”。由此民间的关羽信仰与道教有了联系。《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崇宁五年(1106年),天师张继先请关羽斩除在解州作祟的蚩尤,这一事迹更使关羽在道教的地位中得以确立。《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是撰作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经,称“义勇武安王汉寿亭侯关大元帅”,受玉帝敕命为“三界都总管雷火瘟部冥府酆都御史”。在历史上统治者对关羽的众多封号中,崇宁真君的封号表示关羽已为道教神明,是关羽由民间俗神衍变为道教神灵的重要步骤。元代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初祀为关壮缪公,与岳飞同祀,各地武庙称为关岳庙。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元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1666年)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勒碑于洛阳关林。自北宋以后,道教即尊奉关帝为护法天神之一,有称“荡魔真君”或“伏魔大帝”的。民间则俗称关圣帝君或关帝。台湾省民众也有称关帝为“玄灵高上帝”的。

神迹和奉祀

宋元之间,关帝是忠义的象征。明清间,多有乩坛飞鸾、请关帝降笔著述传世。《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和《戒士子文》等在民间广泛流传。民众崇拜关帝,远超出道教以关帝作为护法天神的范围,而是将关帝视作武神、财神和正义之神,凡是命禄科举、祛灾除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通畅财源、决断疑难等等,无不祈求关帝。特别是明清的民间秘密会党组织,更是以关帝之忠义作为结党的精神纽带,入帮会、结弟兄、起盟誓,均在关帝神像前,焚香顶礼,歃血为证。清至民国期间,各地都建有专门奉祀关帝的关帝庙,一些有规模的道观乃至于佛教寺庙也都塑有关帝神像或供奉关帝神位,其香火之盛,类似于城隍庙和土地庙。关帝神诞之日,传为五月十三日,另一说为正月十三日。每逢神诞之日,关帝庙总要启建祝诞道场。清末有人感叹其香火之盛,几“与天地同不朽”。

参考资料

  1. 《铸鼎馀闻》
  2.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3. 《关帝觉世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