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派”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開。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雛形,造作了一些經典,但在社會上影響不大。陶弘景有意識地構造上清派自身的傳授系統和演變歷史,並總結和發展了遺留到他手裡的上清派經典,集其大成,以眾真告誡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陶弘景是使道教在教理上進一步提高的一個重要人物,他出身在具有較高文化傳統的士族家庭,幼年即喜讀《[[神仙傳]]》之類的道書,由於仕途上不得志,於三十六歲便歸隱茅山修道。他性好著述,尤明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地理、醫術本草。他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特別在藥物學上有重要貢獻。他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真誥]]》、《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神農本草經集注》、《合丹法式》等。他雖然身在山林,但仍熱衷於政治活動,只不過他的活動同早期道教徒不同,他是要幫助統治者穩固統治秩序。他的《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就是替人間的封建等級制找根據,以便維護這種制度。經過陶弘景努力而形成的上清派,沒有致力於大規模的集體宗教活動,而是注重個人閉門獨戶進行修煉,故其信徒多是知識分子。除了吸收道教內部其他各派修行方法,上清派的獨到之處就在於:它堅持通過煉神的方法去達到煉形的目的,把佛門煉神的義理吸取進[[道教]]。上清派極看重精神的修養,認為要獲得形體永存的高級方法就是存神和行氣。靈寶派向[[ 佛教]] 學習,上清派比[[靈寶派]]學習得更多。主張三教合一,借用佛教理論來完善本派,這是上清派的又一大特徵。正因為如此,上清派在宗教理論上比靈寶派更有系統,更富於理論思維。
+
 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開。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雛形,造作了一些經典,但在社會上影響不大。陶弘景有意識地構造上清派自身的傳授系統和演變歷史,並總結和發展了遺留到他手裡的上清派經典,集其大成,以眾真告誡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陶弘景是使道教在教理上進一步提高的一個重要人物,他出身在具有較高文化傳統的士族家庭,幼年即喜讀《[[神仙傳]]》之類的道書,由於仕途上不得志,於三十六歲便歸隱茅山修道。他性好著述,尤明[[ 陰陽五行]] 、風角星算、山川地理、醫術本草。他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特別在藥物學上有重要貢獻。他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真誥]]》、《[[ 登真隱訣]] 》、《[[ 真靈位業圖]] 》、《神農本草經集注》、《合丹法式》等。他雖然身在山林,但仍熱衷於政治活動,只不過他的活動同早期道教徒不同,他是要幫助統治者穩固統治秩序。他的《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劃分等級,就是替人間的封建等級制找根據,以便維護這種制度。經過陶弘景努力而形成的上清派,沒有致力於大規模的集體宗教活動,而是注重個人閉門獨戶進行修煉,故其信徒多是知識分子。除了吸收道教內部其他各派修行方法,上清派的獨到之處就在於:它堅持通過煉神的方法去達到煉形的目的,把佛門煉神的義理吸取進[[道教]]。上清派極看重精神的修養,認為要獲得形體永存的高級方法就是存神和行氣。靈寶派向佛教學習,上清派比[[靈寶派]]學習得更多。主張三教合一,借用佛教理論來完善本派,這是上清派的又一大特徵。正因為如此,上清派在宗教理論上比靈寶派更有系統,更富於理論思維。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第9行: 第9行: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0至102頁。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0至102頁。
 
[[Category:道教宗派]]
 
[[Category:道教宗派]]
 +
[[en:The Highest Clarity Sect]]

2009年7月3日 (五) 15:34的版本

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开。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雏形,造作了一些经典,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陶弘景有意识地构造上清派自身的传授系统和演变历史,并总结和发展了遗留到他手里的上清派经典,集其大成,以众真告诫的方式宣布上清派的成立。陶弘景是使道教在教理上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出身在具有较高文化传统的士族家庭,幼年即喜读《神仙传》之类的道书,由于仕途上不得志,于三十六岁便归隐茅山修道。他性好著述,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医术本草。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特别在药物学上有重要贡献。他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神农本草经集注》、《合丹法式》等。他虽然身在山林,但仍热衷于政治活动,只不过他的活动同早期道教徒不同,他是要帮助统治者稳固统治秩序。他的《真灵位业图》把神仙划分等级,就是替人间的封建等级制找根据,以便维护这种制度。经过陶弘景努力而形成的上清派,没有致力于大规模的集体宗教活动,而是注重个人闭门独户进行修炼,故其信徒多是知识分子。除了吸收道教内部其他各派修行方法,上清派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坚持通过炼神的方法去达到炼形的目的,把佛门炼神的义理吸取进道教。上清派极看重精神的修养,认为要获得形体永存的高级方法就是存神和行气。灵宝派向佛教学习,上清派比灵宝派学习得更多。主张三教合一,借用佛教理论来完善本派,这是上清派的又一大特征。正因为如此,上清派在宗教理论上比灵宝派更有系统,更富于理论思维。

参考资料

  1.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87页。
  2.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8至198页。
  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卷,第三章第六节。
  4.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一卷,第102至104页。
  5.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2至75页及第95至103页。
  6. 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0至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