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據《史記》說,作者為春秋時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子」。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 德經]] 」,故名《道德經》。東漢時,隨[[黃老]]道的產生,《道德經》已演變為道教的經典,[[張陵]]、[[張魯]]的[[天師道]]即以《道德經》教誨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觀點解釋《道德經》。
+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據《史記》說,作者為春秋時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圖書的史官)「老子」。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東漢時,隨[[黃老]]道的產生,《道德經》已演變為道教的經典,[[張陵]]、[[張魯]]的[[天師道]]即以《道德經》教誨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觀點解釋《道德經》。
  
 
 以後從魏晉至隋唐,歷代都有道士詮釋闡發其義旨。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的六十餘家中,多半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國之道,有的以道德為宗,有的以非有非無為宗,有的以重玄為宗。其中老學[[重玄派]]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宋代以後,道教對《道德經》的詮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經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現存於世的《道德經》注解其中有多種收入《[[正統道藏]]》,從哲理、內外丹、[[易數]]等多角度加以詮釋,為研究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瑰寶。
 
 以後從魏晉至隋唐,歷代都有道士詮釋闡發其義旨。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統計的六十餘家中,多半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國之道,有的以道德為宗,有的以非有非無為宗,有的以重玄為宗。其中老學[[重玄派]]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一個學派。宋代以後,道教對《道德經》的詮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經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現存於世的《道德經》注解其中有多種收入《[[正統道藏]]》,從哲理、內外丹、[[易數]]等多角度加以詮釋,為研究道家與道教文化的瑰寶。

2019年6月27日 (四) 11:05的版本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道教主要经典之一。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据《史记》说,作者为春秋时周守藏室之吏(掌管图书的史官)“老子”。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东汉时,随黄老道的产生,《道德经》已演变为道教的经典,张陵张鲁天师道即以《道德经》教诲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观点解释《道德经》。

以后从魏晋至隋唐,历代都有道士诠释阐发其义旨。据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统计的六十馀家中,多半为道士,有的明理身之道,有的明理国之道,有的以道德为宗,有的以非有非无为宗,有的以重玄为宗。其中老学重玄派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宋代以后,道教对《道德经》的诠解走向集注化,彭耜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宋代注者二十家。现存于世的《道德经》注解其中有多种收入《正统道藏》,从哲理、内外丹、易数等多角度加以诠释,为研究道家与道教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2.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43-46页。
  3. 牟锺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上编﹝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122-194页。
  4.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
  5.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26-3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