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神''',「神」字在漢語中可泛指一切超越了物質屬性的神靈,也可專指與物質形體相對的精神、意識、思維、靈魂等,還可...”)
 
 
第1行: 第1行:
'''神''',「神」字在漢語中可泛指一切超越了物質屬性的神靈,也可專指與物質形體相對的精神、意識、思維、靈魂等,還可表示這些精神性現象的屬性如神通廣大、神妙不測、神秘莫知等,其實質乃屬於形而上範圍,多具有主觀甚至唯心的色彩,難以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古代中國的人們由於能力限制,曾把不能控制的領域交給神靈來掌管,如《易》〈繫辭〉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言「陰陽不測之謂神」。這種以超自然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做法,一直在古代中國社會延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開始出現了一種關於「神」的特殊說法,即相信普通凡人可以通過修煉養生或服食藥物而成為神通廣大、變化無窮、長生不死的「[[神人]]」或「[[仙人]]」,此即後世道教的「[[神仙]]」信仰之淵源,也是歷代道教徒為之努力的追求目標。時代既降,道教有關「神」和「仙」的說法也不斷豐富,不僅天界的神靈仙真數量眾多、名號不同、職司各異,而且修煉成仙的方法也日益發展、逐漸精細,甚至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流派,於是道經中關於「神 的表述日趨繁瑣,「神」的含義也更加複雜。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內丹修煉的興起,道教的求仙方法逐漸偏向於修煉內在的「神」,並以為此「神」乃是承擔成仙一事的主體;這個內在的「神」,又經常被稱為「心」、「性」、「意」、「識」或「元神」、「識神」、「真身」、「身外身」等等,其實質不過是上述與形體相對之「靈魂」。關於此「神」,道經中曾有種種舉不勝舉的描述,如《[[道法心傳]]》〈序〉稱:「神非青非白,非紅非黑,非火非水,非方非圓,亙古亙今,在乎人心。」《[[藏外道書]]》收錄的混然子[[王道淵]]纂圖、水精子增注《[[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人心品第六〉則稱:「神者,秉父母之性為元神,受天地之性為識神。而元神無識無知,能主造化,識神最顯最靈,能應變無停。此神是人之主人翁也。其神之原出於無極,道家呼為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儒家叫作魂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在身為魂,出身為鬼。行善為仙為佛,作惡變禽變獸。」 
+
'''神''',「神」字在漢語中可泛指一切超越了物質屬性的神靈,也可專指與物質形體相對的精神、意識、思維、靈魂等,還可表示這些精神性現象的屬性如神通廣大、神妙不測、神秘莫知等,其實質乃屬於形而上範圍,多具有主觀甚至唯心的色彩,難以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古代中國的人們由於能力限制,曾把不能控制的領域交給神靈來掌管,如《易》〈繫辭〉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言「陰陽不測之謂神」。這種以超自然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做法,一直在古代中國社會延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開始出現了一種關於「神」的特殊說法,即相信普通凡人可以通過修煉養生或服食藥物而成為神通廣大、變化無窮、長生不死的「[[神人]]」或「[[仙人]]」,此即後世道教的「[[神仙]]」信仰之淵源,也是歷代道教徒為之努力的追求目標。時代既降,道教有關「神」和「仙」的說法也不斷豐富,不僅天界的神靈仙真數量眾多、名號不同、職司各異,而且修煉成仙的方法也日益發展、逐漸精細,甚至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流派,於是道經中關於「神 的表述日趨繁瑣,「神」的含義也更加複雜。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內丹修煉的興起,道教的求仙方法逐漸偏向於修煉內在的「神」,並以為此「神」乃是承擔成仙一事的主體;這個內在的「神」,又經常被稱為「心」、「性」、「意」、「識」或「元神」、「識神」、「真身」、「身外身」等等,其實質不過是上述與形體相對之「靈魂」。關於此「神」,道經中曾有種種舉不勝舉的描述,如《[[道法心傳]]》〈序〉稱:「神非青非白,非紅非黑,非火非水,非方非圓,亙古亙今,在乎人心。」《[[藏外道書]]》收錄的混然子[[王道淵]]纂圖、水精子增注《[[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人心品第六〉則稱:「神者,秉父母之性為元神,受天地之性為識神。而元神無識無知,能主造化,識神最顯最靈,能應變無停。此神是人之主人翁也。其神之原出於無極,道家呼為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儒家叫作魂靈。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在身為魂,出身為鬼。行善為仙為佛,作惡變禽變獸。」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Category: 道教神仙]] [[Category: 內丹]]
 
[[Category: 道教神仙]] [[Category: 內丹]]

2015年12月8日 (二) 13:25的最新版本

,“神”字在汉语中可泛指一切超越了物质属性的神灵,也可专指与物质形体相对的精神、意识、思维、灵魂等,还可表示这些精神性现象的属性如神通广大、神妙不测、神秘莫知等,其实质乃属于形而上范围,多具有主观甚至唯心的色彩,难以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古代中国的人们由于能力限制,曾把不能控制的领域交给神灵来掌管,如《易》〈系辞〉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言“阴阳不测之谓神”。这种以超自然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做法,一直在古代中国社会延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一种关于“神”的特殊说法,即相信普通凡人可以通过修炼养生或服食药物而成为神通广大、变化无穷、长生不死的“神人”或“仙人”,此即后世道教的“神仙”信仰之渊源,也是历代道教徒为之努力的追求目标。时代既降,道教有关“神”和“仙”的说法也不断丰富,不仅天界的神灵仙真数量众多、名号不同、职司各异,而且修炼成仙的方法也日益发展、逐渐精细,甚至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于是道经中关于“神”的表述日趋繁琐,“神”的含义也更加复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内丹修炼的兴起,道教的求仙方法逐渐偏向于修炼内在的“神”,并以为此“神”乃是承担成仙一事的主体;这个内在的“神”,又经常被称为“心”、“性”、“意”、“识”或“元神”、“识神”、“真身”、“身外身”等等,其实质不过是上述与形体相对之“灵魂”。关于此“神”,道经中曾有种种举不胜举的描述,如《道法心传》〈序〉称:“神非青非白,非红非黑,非火非水,非方非圆,亘古亘今,在乎人心。”《藏外道书》收录的混然子王道渊纂图、水精子增注《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人心品第六〉则称:“神者,秉父母之性为元神,受天地之性为识神。而元神无识无知,能主造化,识神最显最灵,能应变无停。此神是人之主人翁也。其神之原出于无极,道家呼为铁汉,释氏唤作金刚,儒家叫作魂灵。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在身为魂,出身为鬼。行善为仙为佛,作恶变禽变兽。”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