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餘玄問”的版本间的差异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靜餘玄問 |編著=白玉蟾述 彭耜等編集 |卷數=一卷 |正統道藏分類=正一部 |正統道藏字號=席 |涵芬樓本冊數=9...') |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4行: | 第14行: | ||
'''靜餘玄問''',南宋[[白玉蟾]]撰述,弟子[[彭耜]]等編集。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此書為白玉蟾與其弟子彭耜、[[留元長]]等人論道語錄,內容龐雜。大致有以下幾類: | '''靜餘玄問''',南宋[[白玉蟾]]撰述,弟子[[彭耜]]等編集。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此書為白玉蟾與其弟子彭耜、[[留元長]]等人論道語錄,內容龐雜。大致有以下幾類: | ||
*第一論修道,認為修道者「其跡同於人,其心異於人」,應和光同塵,不必自異於人。又稱「先學無心,次學忘形」;「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昌」。 | *第一論修道,認為修道者「其跡同於人,其心異於人」,應和光同塵,不必自異於人。又稱「先學無心,次學忘形」;「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昌」。 | ||
− | *第二論金丹,認為修丹口訣第一是要聚氣凝神,「常常握固即聚氣,念念守嘿即凝神」。又稱「萬神常凝謂之靈,一氣不散謂之寶」;「金丹即靈寶,靈寶即金丹」。*第三論述嘉定六年翠虛子陳楠入水 | + | *第二論金丹,認為修丹口訣第一是要聚氣凝神,「常常握固即聚氣,念念守嘿即凝神」。又稱「萬神常凝謂之靈,一氣不散謂之寶」;「金丹即靈寶,靈寶即金丹」。 |
+ | *第三論述嘉定六年翠虛子陳楠入水 尸 解之事。第四辨證經典術語,如認為三界應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天界、地界、空界,不應以上、中、下或天、地、水為三界。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80頁。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80頁。 | ||
[[Category: 正一部]][[Category: 內丹]][[Category: 南宋道教經典]][[Category: 南宗]][[Category: 語錄]] | [[Category: 正一部]][[Category: 內丹]][[Category: 南宋道教經典]][[Category: 南宗]][[Category: 語錄]] | ||
[[en: Questions of Mystery at Times of Serenity]] | [[en: Questions of Mystery at Times of Serenity]] |
2013年10月17日 (四) 09:49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靜餘玄問
編 著:白玉蟾述 彭耜等編集
卷 數:一卷
正統道藏:正一部 席字號
涵芬樓本第997冊
新文豐本第53冊
三家本第32冊
道藏提要:編號1240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太清金丹經
第19冊
|
靜餘玄問,南宋白玉蟾撰述,弟子彭耜等編集。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此書為白玉蟾與其弟子彭耜、留元長等人論道語錄,內容龐雜。大致有以下幾類:
- 第一論修道,認為修道者「其跡同於人,其心異於人」,應和光同塵,不必自異於人。又稱「先學無心,次學忘形」;「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昌」。
- 第二論金丹,認為修丹口訣第一是要聚氣凝神,「常常握固即聚氣,念念守嘿即凝神」。又稱「萬神常凝謂之靈,一氣不散謂之寶」;「金丹即靈寶,靈寶即金丹」。
- 第三論述嘉定六年翠虛子陳楠入水尸解之事。第四辨證經典術語,如認為三界應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天界、地界、空界,不應以上、中、下或天、地、水為三界。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