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靈寶五感文”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7行: 第7行:
 
|涵芬樓本冊數=78
 
|涵芬樓本冊數=78
 
|新文豐本冊數=5
 
|新文豐本冊數=5
|三家本冊數=3
+
|三家本冊數=32
 
|道藏提要編號=187
 
|道藏提要編號=187
 
|中華道藏分類=三洞真經太玄部經訣‧正一部經籙
 
|中華道藏分類=三洞真經太玄部經訣‧正一部經籙
 
|中華道藏冊數=8
 
|中華道藏冊數=8
 
}}
 
}}
'''《洞玄靈寶五感文》''',南朝[[陸修靜]]撰。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本書前半篇為〈五感文〉,言修 塗炭齋法。塗炭齋乃早期[[天師道]]齋法之一。其法「以苦節為功」。修齋者須露天立壇,以黃泥塗額,披髮自縛,口中銜璧,伏臥於地,叩頭懺謝。一次 齋事須 三十六日,積旬累月,負戴霜露,足冰首泥,飢寒交迫。陸修靜因此而作五感文,謂修齋者應有五種感念之情:一感父母生我育我之辛勞 二感父母 我而受三塗之苦 三感人生迷誤苦痛,幸能歸命三寶 四感太上眾真開化拯救 五感尊師開度之恩。據稱有此五感,則修齋者能自甘忍苦,無所惑矣。後半篇為〈眾齋法〉,論述道教齋法要旨及其種類。謂「道以齋戒為立德之根本,尋真之門戶」;因學道者資質有別,故齋法亦有等差。其大要有三等十二法,即洞真上清齋二法、洞玄靈寶齋九法,三塗炭齋一法,皆註明其功用。本書雖只一卷,但其中所述齋法理論,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
+
'''《洞玄靈寶五感文》''',南朝[[陸修靜]]撰。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本書前半篇為〈五感文〉,言修塗炭齋法。塗炭齋乃早期[[天師道]]齋法之一。其法「以苦節為功」。修齋者須露天立壇,以黃泥塗額,披髮自縛,口中銜璧,伏臥於地, 向四方 叩頭懺謝。 漢魏期間,此齋法較為流行,東晉南朝時則被靈寶齋法取代。此齋事施行 一次 三十六日,積旬累月,負戴霜露,足冰首泥,飢寒交迫。陸修靜因此而作五感文,謂修齋者應有五種感念之情:
 +
* 一感父母生我育我之辛勞
 +
* 二感父母 冠帶婚娶、積蓄貲財、造買基業 而受三塗之苦
 +
* 三感人生迷誤苦痛,幸能歸命 「道寶」、「經寶」、「師寶」 三寶
 +
* 四感太上眾真開化拯救
 +
* 五感尊師開度之恩。
 +
據稱有此五感,則修齋者能自甘忍苦,無所惑矣。後半篇為〈眾齋法〉,論述道教齋法要旨及其種類。謂「道以齋戒為立德之根本,尋真之門戶」;因學道者資質有別,故齋法亦有等差。其大要有三等十二法,即洞真上清齋二法、洞玄靈寶齋九法,三塗炭齋一法,皆註明其功用。本書雖只一卷,但其中所述齋法理論,對後世道教影響甚大。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8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84。
 
[[Category: 正一部]][[Category: 南北朝道教經典]]
 
[[Category: 正一部]][[Category: 南北朝道教經典]]
 
[[en: The Five Sentiments of Gratitude]]
 
[[en: The Five Sentiments of Gratitude]]

2017年7月21日 (五) 17:11的最新版本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洞玄灵宝五感文
编  著:陆修静
卷  数:一卷
正统道藏:正一部 雨字号
涵芬楼本第78册
新文丰本第5册
三家本第32册
道藏提要:编号187
中华道藏:三洞真经太玄部经诀‧正一部经箓
第8册
 

《洞玄灵宝五感文》,南朝陆修静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前半篇为〈五感文〉,言修涂炭斋法。涂炭斋乃早期天师道斋法之一。其法“以苦节为功”。修斋者须露天立坛,以黄泥涂额,披发自缚,口中衔璧,伏卧于地,向四方叩头忏谢。汉魏期间,此斋法较为流行,东晋南朝时则被灵宝斋法取代。此斋事施行一次需三十六日,积旬累月,负戴霜露,足冰首泥,饥寒交迫。陆修静因此而作五感文,谓修斋者应有五种感念之情:

  • 一感父母生我育我之辛劳。
  • 二感父母为我冠带婚娶、积蓄赀财、造买基业而受三涂之苦。
  • 三感人生迷误苦痛,幸能归命“道宝”、“经宝”、“师宝”三宝。
  • 四感太上众真开化拯救。
  • 五感尊师开度之恩。

据称有此五感,则修斋者能自甘忍苦,无所惑矣。后半篇为〈众斋法〉,论述道教斋法要旨及其种类。谓“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因学道者资质有别,故斋法亦有等差。其大要有三等十二法,即洞真上清斋二法、洞玄灵宝斋九法,三涂炭斋一法,皆注明其功用。本书虽只一卷,但其中所述斋法理论,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

参考资料

  •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