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三十六部尊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太上三十六部尊經 |編著= |卷數=六卷 |正統道藏分類=洞真部本文類 |正統道藏字號=日 |涵芬樓本冊數=18-19 |新文豐本冊數=2...')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5
 
|中華道藏冊數=5
 
}}
 
}}
'''太上三十六部尊經''',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南北朝末。《[[無上秘要]]》卷三七已著錄此經。今《[[正統道藏]]》本六卷,收入洞真部本文類。全書包括三十六部短經,分作三類。玉清境有《上清經》、《妙真經》等十二部;上清境有《洞玄經》、《元陽經》等十二部;太清境有《太清經》、《徹視經》等十 二部。各篇經文格式相似,皆先述經文,後附四言偈語及十二符文。其內容採佛道二家之說,簡述修真理論及其方法,並解釋真空、虛無、自然、心性等術語。認為眾生皆有道性,但因未能直心正念,迷惑本性,故有種種煩惱災禍。若能奉道修心,識法性,行正法,不著色相,清靜無為,即可達到寂滅境界,成就法身,永無憂患。其修持之法強調行善積德,燒香建齋,誦經禮釋,廣種福緣,貶斥吐納咽氣,坐忘煉丹等法術。此經對隋唐道教頗有影響。《[[無上內秘真藏經]]》讚揚此經「最尊最貴」,「包羅無外,妙入細微」。
+
'''太上三十六部尊經''',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南北朝末。《[[無上秘要]]》卷三七已著錄此經。今《[[正統道藏]]》本六卷,收入洞真部本文類。全書包括三十六部短經,分作三類。玉清境有《上清經》、《妙真經》等十二部;上清境有《洞玄經》、《元陽經》等十二部;太清境有《太清經》、《徹視經》等十二部。各篇經文格式相似,皆先述經文,後附四言偈語及十二符文。其內容採佛道二家之說,簡述修真理論及其方法,並解釋真空、虛無、自然、心性等術語。認為眾生皆有道性,但因未能直心正念,迷惑本性,故有種種煩惱災禍。若能奉道修心,識法性,行正法,不著色相,清靜無為,即可達到寂滅境界,成就法身,永無憂患。其修持之法強調行善積德,燒香建齋,誦經禮釋,廣種福緣,貶斥吐納咽氣,坐忘煉丹等法術。此經對隋唐道教頗有影響。《[[無上內秘真藏經]]》讚揚此經「最尊最貴」,「包羅無外,妙入細微」。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0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0頁。
 
[[Category: 洞真部本文類]][[Category: 南北朝道教經典]]
 
[[Category: 洞真部本文類]][[Category: 南北朝道教經典]]
 
[[en: Venerable Scripture of the Most High in Thirty-six Sections]]
 
[[en: Venerable Scripture of the Most High in Thirty-six Sections]]

2013年10月15日 (二) 12:15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太上三十六部尊經
編  著:
卷  數:六卷
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日字號
涵芬樓本第18-19冊
新文豐本第2冊
三家本第1冊
道藏提要:編號8
中華道藏:三洞真經三洞經教
第5冊
 

太上三十六部尊經,撰人不詳。約成書於南北朝末。《無上秘要》卷三七已著錄此經。今《正統道藏》本六卷,收入洞真部本文類。全書包括三十六部短經,分作三類。玉清境有《上清經》、《妙真經》等十二部;上清境有《洞玄經》、《元陽經》等十二部;太清境有《太清經》、《徹視經》等十二部。各篇經文格式相似,皆先述經文,後附四言偈語及十二符文。其內容採佛道二家之說,簡述修真理論及其方法,並解釋真空、虛無、自然、心性等術語。認為眾生皆有道性,但因未能直心正念,迷惑本性,故有種種煩惱災禍。若能奉道修心,識法性,行正法,不著色相,清靜無為,即可達到寂滅境界,成就法身,永無憂患。其修持之法強調行善積德,燒香建齋,誦經禮釋,廣種福緣,貶斥吐納咽氣,坐忘煉丹等法術。此經對隋唐道教頗有影響。《無上內秘真藏經》讚揚此經「最尊最貴」,「包羅無外,妙入細微」。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