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學派”的版本间的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重玄學派是 | + | 重玄學派是道教中以「[[ 重玄]] 」思想注解《[[道德經]]》而聞名於世的一個學派,並非有組織的道派。所謂「重玄」,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認為通過「玄之又玄」而可達到思想上的無滯乃至虛空 。重玄派的最初形成當是魏晉玄學的產物,魏晉時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道德經》奠定了這一學派發展的基石。魏晉以降,陸續為道教學者所闡釋,並吸取了佛教中觀思想。唐代是重玄學派的鼎盛時期,有一大批以重玄為宗的道教學者, 如成玄英、李榮、蔡子晃、黃玄頤、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杜光庭、王玄覽等俱「以重玄為宗」。 其中以[[ 成玄英]] 、[[ 李榮]] 等最為突出,經他們的努力,重玄派成為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流派,[[唐玄宗]]李隆基注釋《 道德經 》亦採用其說。重玄派解釋《 道德經 》有兩大特徵,一是援引《[[莊子]]》來闡釋老子思想,二是援引佛教哲學,特別是吸取了佛教[[三論宗]]和[[天台宗]]的思想闡發老子玄理。這就發展了道教的教理教義,使其更具思辯性。另一方面,重玄派也給佛教思想以影響,如三論宗的著作中即多次提到「玄」和「又玄」的概念。重玄派注重玄理思辯,在隋唐佛道的理論之爭中,多由重玄派人物代表道教方面參加,重玄派也因此在當時道教中佔重要地位。直到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較濃的重玄之風,但重玄派整體上已趨衰微。南宋時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義,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學說,此其遺風 。重玄派的學說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思維、修持理論上融會貫通,是後來道教內丹學的哲學支柱之一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第5行: | 第5行: | ||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174至225頁。 |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174至225頁。 | ||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5頁。 |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5頁。 | ||
+ | [[Category:道教宗派]] | ||
+ | [[en:The Twofold Mystery School]] |
2015年11月13日 (五) 14:45的最新版本
重玄學派是道教中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經》而聞名於世的一個學派,並非有組織的道派。所謂「重玄」,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認為通過「玄之又玄」而可達到思想上的無滯乃至虛空。重玄派的最初形成當是魏晉玄學的產物,魏晉時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道德經》奠定了這一學派發展的基石。魏晉以降,陸續為道教學者所闡釋,並吸取了佛教中觀思想。唐代是重玄學派的鼎盛時期,有一大批以重玄為宗的道教學者,如成玄英、李榮、蔡子晃、黃玄頤、車玄弼、張惠超、黎元興、杜光庭、王玄覽等俱「以重玄為宗」。其中以成玄英、李榮等最為突出,經他們的努力,重玄派成為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流派,唐玄宗李隆基注釋《道德經》亦採用其說。重玄派解釋《道德經》有兩大特徵,一是援引《莊子》來闡釋老子思想,二是援引佛教哲學,特別是吸取了佛教三論宗和天台宗的思想闡發老子玄理。這就發展了道教的教理教義,使其更具思辯性。另一方面,重玄派也給佛教思想以影響,如三論宗的著作中即多次提到「玄」和「又玄」的概念。重玄派注重玄理思辯,在隋唐佛道的理論之爭中,多由重玄派人物代表道教方面參加,重玄派也因此在當時道教中佔重要地位。直到唐末五代,蜀地尚存較濃的重玄之風,但重玄派整體上已趨衰微。南宋時邵若愚、董思靖等解老,都明重玄之義,宋代道教一些《老子集注》中大量引重玄學說,此其遺風。重玄派的學說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思維、修持理論上融會貫通,是後來道教內丹學的哲學支柱之一。
參考資料
-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9至264頁。
-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174至225頁。
- 李養正主編:《道教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