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集”的版本间的差异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dzindex | |
− | + | |書名= 中和集 | |
+ | |編著=李道純撰 蔡志頤編 | ||
+ | |卷數=六卷 | ||
+ | |正統道藏分類=洞真部方法類 | ||
+ | |正統道藏字號=光 | ||
+ | |涵芬樓本冊數=118-119 | ||
+ | |新文豐本冊數=7 | ||
+ | |三家本冊數=4 | ||
+ | |道藏提要編號=248 | ||
+ | |中華道藏分類=道教論集全真文集 | ||
+ | | 中 華道藏冊數=27 | ||
+ | }} | ||
+ | ''' 中和 集''' ,元 初[[李道純]] 撰, 門人[[ 蔡志頤]] 編 。六卷 ,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本 書 為李道純詩文集,書中收錄論說十二篇 , 詩詞歌訣 一 百多首 , 外加《隱語》 二 篇 ,皆論 述 性命 及[[ 內丹]] 之旨。 其說以 三教合一 為特色 ,認為 儒、釋、道 三教同源 於太極。太極即天理,即人之元神真性 , 道 教 謂之 「 金丹 」,佛教 謂之 「圓覺」 。太極動而生神氣, 即 人之性命也。性命二者,本一而用二,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有。故修 道 者應[[ 性命雙修]] 。先性後命,「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 , 後煉精氣神 而 保其身 」。 書中貶斥外丹服食、存思導引、吐納房 中 等方術為旁門外道 , 唯以內丹性命 修煉 為正宗。 內丹法 又分為漸、頓二種。漸法適宜根基淺薄者修持,從修命人手,循序漸進;頓法適宜夙有根基者修持,只須一直了性,則自然了命 , 是為最上乘之道 。 又 謂 內煉成丹者, 即 身心合而還其本初, 陰陽 合而複歸太極。其返本還元之次第 , 在於逆返天地萬物 生 化程式 ,煉 精化炁 , 煉氣化神 , 煉神還虛 , 以 至 於粉碎虛空 , 與道合同 。 本書以天道而 論 丹道 , 其 學自成 一家 , 為元代 道教 思想史之重要文獻 。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 | + | * 胡孚琛主編:《[[ 中華道教大辭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90頁。 | |
− | + | [[Category: 洞真部方法類]][[Category: 元代 道教經典]][[Category: 全真道]][[Category: 文集]] | |
− | + | [[en: Collection of Central Harmony]] | |
− | |||
− | |||
− | [[Category:道教經典]] |
2013年9月22日 (日) 15:45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中和集
編 著:李道純撰 蔡志頤編
卷 數:六卷
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 光字號
涵芬樓本第118-119冊
新文豐本第7冊
三家本第4冊
道藏提要:編號248
中華道藏:道教論集全真文集
第27冊
|
中和集,元初李道純撰,門人蔡志頤編。六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方法類。本書為李道純詩文集,書中收錄論說十二篇,詩詞歌訣一百多首,外加《隱語》二篇,皆論述性命及內丹之旨。其說以三教合一為特色,認為儒、釋、道三教同源於太極。太極即天理,即人之元神真性,道教謂之「金丹」,佛教謂之「圓覺」。太極動而生神氣,即人之性命也。性命二者,本一而用二,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有。故修道者應性命雙修。先性後命,「先持戒定慧而虛其心,後煉精氣神而保其身」。書中貶斥外丹服食、存思導引、吐納房中等方術為旁門外道,唯以內丹性命修煉為正宗。內丹法又分為漸、頓二種。漸法適宜根基淺薄者修持,從修命人手,循序漸進;頓法適宜夙有根基者修持,只須一直了性,則自然了命,是為最上乘之道。又謂內煉成丹者,即身心合而還其本初,陰陽合而複歸太極。其返本還元之次第,在於逆返天地萬物生化程式,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至於粉碎虛空,與道合同。本書以天道而論丹道,其學自成一家,為元代道教思想史之重要文獻。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