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无编辑摘要
'''劉 造四面老君像 石''',亦作''' 又稱 四面老君 石''' 於隋 開皇十九年(599年) ,1935年出土於陝西漆河 ,現藏耀縣藥王山博物館。 碑身 ==造像內容==此像 為長方形,75 乘46乘20釐米 x 46 x 20公分 ,四面 造像 ===正面=== 正面上部開一龕,內有道像三尊,坐像面殘,頭戴道冠,蓄三縷長鬚,右手執 [[ 麈尾 ]] ,左手扶於右足,著對領衣,內無帶。無座。左右各一立侍,各戴冠,著寬袍大袖,執 [[  龕下中央有線刻香爐,但細長頸、有蓋,形似胡瓶。左右雙獅。左右邊又有供養人像各二身,左為「祖關買、□□俊」,右為「祖母來□勝、□父洪祖」。下面為供養人像兩層,上層為「外祖王安壽、外祖母伍舍基、□父□□、外舅王□□、妹夫王道奴、□母□□、□□李要香、妹開妨、妹阿仙、妹□□」。下層有「外生伏□、外生曾□、外生□□、外生□□、外生□□、妹夫李子□、外生田□、外生善寅、外生□□、外生□□」。「外生」或應為「外甥」。 碑陰造像略與前同,亦為三尊道像,主尊戴道冠,蓄三縷鬍鬚,雙手與正面主尊不同,合袖於胸前,內有長帶翻出覆蓋雙手。左右二侍者立。龕下圖像磨泐不清。上層題名有「父劉洪慶、母(?)蓋(?)火好」。下層題名可認出的有「□□主劉子□、弟子□、弟子□、息長□」。碑左側上部開一龕,內有坐像一尊,面殘,頭戴道冠,長鬚,右手執麈尾。寬袖,雙腿衣紋緊貼,胸部無任何衣紋及衣領、束帶。尖拱型龕楣內飾花瓣,上刻帷帳,龕下有香爐,形似博山爐,細腰花座,花草纏繞。左右二蹲獅,下無圖像。 碑右側上部一龕,內有坐像一尊,頭戴道冠形似圓帽,三縷長鬚垂至胸,雙手合於袖內。龕楣花紋、龕下香爐、二蹲獅亦如左側。以下有發願文六行,第一行殘缺,第二行為「椁,非道無以表其質,□□道民劉子達,/乃能減割家財,為亡弟子岳敬造四面老君一區。上及/主延祚無窮,萬方歸化。下及七世父母,因緣卷(眷)屬,/減(咸)保福緣,下及法界眾生,一時成仏(佛)。/開皇十九年歲次己未二月八日造訖」 ]]
龕下中央有線刻香爐,但細長頸、有蓋,形似胡瓶。左右雙獅。左右邊又有供養人像各二身,左為「祖關買、☐☐俊」,右為「祖母來☐勝、☐父洪祖」。下面為供養人像兩層,上層為「外祖王安壽、外祖母伍舍基、☐父☐☐、外舅王☐☐、妹夫王道奴、☐母☐☐、☐☐李要香、妹開妨、妹阿仙、妹☐☐」。下層有「外生伏☐、外生曾☐、外生☐☐、外生☐☐、外生☐☐、妹夫李子☐、外生田☐、外生善寅、外生☐☐、外生☐☐」。「外生」或應為「外甥」。
===背面===
碑陰造像略與前同,亦為三尊道像,主尊戴道冠,蓄三縷鬍鬚,雙手與正面主尊不同,合袖於胸前,內有長帶翻出覆蓋雙手。左右二侍者立。龕下圖像磨泐不清。上層題名有「父劉洪慶、母(?)蓋(?)火好」。下層題名可認出的有「☐☐主劉子☐、弟子☐、弟子☐、息長☐」。
===左面===
碑左側上部開一龕,內有坐像一尊,面殘,頭戴道冠,長鬚,右手執麈尾。寬袖,雙腿衣紋緊貼,胸部無任何衣紋及衣領、束帶。尖拱型龕楣內飾花瓣,上刻帷帳,龕下有香爐,形似[[博山爐]],細腰花座,花草纏繞。左右二蹲獅,下無圖像。
===右面===
碑右側上部一龕,內有坐像一尊,頭戴道冠形似圓帽,三縷長鬚垂至胸,雙手合於袖內。龕楣花紋、龕下香爐、二蹲獅亦如左側。以下有發願文六行,第一行殘缺,第二行為:
:椁,非道無以表其質,☐☐道民劉子達,/乃能減割家財,為亡弟子岳敬造四面老君一區。上及/主延祚無窮,萬方歸化。下及七世父母,因緣卷(眷)屬,/減(咸)保福緣,下及法界眾生,一時成仏(佛)。/開皇十九年歲次己未二月八日造訖。
==造像特點==
這是道民劉子達為亡弟所造老君像碑,發願文保留了流行的佛教用語「一時成佛」。形式上似乎著意於變化,四面主尊造型不同,側面與正面的香爐也不同。男供養人形象不是隋代流行的窄袖緊身袍、長靴,而是寬袍大袖、平頭履,再聯繫到主尊像沒有流行的方座,都體現了對早先傳統樣式的保留。
 
==參考資料:==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
 [[Category: 隋代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