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暉造四面像碑”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徐景 造像碑''' 於隋開皇八年(588年) ,原出處不詳 ,現藏 陝西 耀縣藥王山博物館。上部殘斷,現尺寸為88 乘46乘19釐米 。四面 ,道教 造像 。正面上部開一龕,龕上部殘,內有道像三尊,坐像頭部不存,右手持麈尾,左手置於膝上,似握有心形物。跣足。內衣繫帶下垂,坐於方座,座底為蓮花瓣形。左右各一立侍,持笏,足著履。
+
'''徐景 四面 像碑''' ,造 於隋 開皇八年(588年),現藏耀縣藥王山博物館。
 +
==造像內容==
 +
此像 上部殘斷,現尺寸為88 x 46 x 19公分 。四面造像。
 +
===正面===
 +
正面上部開一龕,龕上部殘,內有道像三尊,坐像頭部不存,右手持[[ 麈尾]] ,左手置於膝上,似握有心形物。跣足。內衣繫帶下垂,坐於方座,座底為蓮花瓣形。左右各一立侍,持笏,足著履。
  
 
 龕下的線刻圖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繼承漢代畫像石的減地平刻形式,一種是典型的線刻。龕下正中為罐形香爐,香草環繞,左右各一蹲獅,其中左獅為側面,右獅正面向觀者,十分少見。以下為供養人父母像,父母相對而行,左是騎馬者,戴冠,衣袖長而窄口,右手執韁繩騎於馬上,後有一侍者持杯,前有一侍者持花。題為「父徐默」。右為乘牛車者,從車中露出半個頭,後有一侍者駕牛車,題為「母毛羅束」。
 
 龕下的線刻圖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繼承漢代畫像石的減地平刻形式,一種是典型的線刻。龕下正中為罐形香爐,香草環繞,左右各一蹲獅,其中左獅為側面,右獅正面向觀者,十分少見。以下為供養人父母像,父母相對而行,左是騎馬者,戴冠,衣袖長而窄口,右手執韁繩騎於馬上,後有一侍者持杯,前有一侍者持花。題為「父徐默」。右為乘牛車者,從車中露出半個頭,後有一侍者駕牛車,題為「母毛羅束」。
  
 以下為一層供養人像,左三男右三女。男像戴小冠,穿窄袖緊身袍,著靴,持蓮。題有「道民徐景輝一心洪(供)養,弟輝祭一心供養,堂兄洪輝一心供養」。女像穿寬袖衣裙,持一蓮,題「妻魏薩妃一心供養,姊洪妃一心供養,妹小女一心供養」。最下層為發願文: 夫大覺玄監,非 /明無已照。是以道/民徐景輝,知無/常身,命敗壞/惻,抽減家珍,為/造四面像一區。 /為皇帝陛下、 /僚百官,又為師 /及七世父母、法界 /生、因緣眷屬, /登此福,俱成 /上大道。/開皇八年/丁未十月 。按:開皇七年為丁未,八年應為戊申。或許是工匠之誤。
+
 以下為一層供養人像,左三男右三女。男像戴小冠,穿窄袖緊身袍,著靴,持蓮。題有「道民徐景輝一心洪(供)養,弟輝祭一心供養,堂兄洪輝一心供養」。女像穿寬袖衣裙,持一蓮,題「妻魏薩妃一心供養,姊洪妃一心供養,妹小女一心供養」。最下層為發願文:
 
+
: 夫大覺玄監,非 /明無已照。是以道/民徐景輝,知無/常身,命敗壞/惻,抽減家珍,為/造四面像一區。 /為皇帝陛下、 /僚百官,又為師 /及七世父母、法界 /生、因緣眷屬, /登此福,俱成 /上大道。/開皇八年/丁未十月。
 碑陰上部亦造像三尊,大致同前,主像殘缺更多,座下有蓮瓣。二侍者持笏,著履。龕下磨泐不清,依稀可見香爐蹲獅。下部是供養人像及題名,分上下兩層。上層,左有三男,同前,題名可見「伯父」。右有一騎馬像,題名可見「祖父」。下層,右可見一牛車,題有「祖母」,左似乎為三位女性,僅見「 女春葉」,餘不清。
+
按:開皇七年為丁未,八年應為戊申。或許是工匠之誤。 
 
+
===背面===
 +
 碑陰上部亦造像三尊,大致同前,主像殘缺更多,座下有蓮瓣。二侍者持[[ ]] ,著履。龕下磨泐不清,依稀可見香爐蹲獅。下部是供養人像及題名,分上下兩層。上層,左有三男,同前,題名可見「伯父」。右有一騎馬像,題名可見「祖父」。下層,右可見一牛車,題有「祖母」,左似乎為三位女性,僅見「 女春葉」,餘不清。
 +
===左面===
 
 碑左側,上部龕不存,龕下圖像亦三層,首層為二身並列的正面裸體蹲者,胸腹及四肢有長毛,尖耳,其右者有男性生殖器。下面有供養人二層共四像,上層二人戴冠,題「息乾緒一心供養,息乾程一心供養」,下層二人是未成年人,一人頭殘,一人可見雙髻,題「侄乾興一心供養,侄永興一心供養」。
 
 碑左側,上部龕不存,龕下圖像亦三層,首層為二身並列的正面裸體蹲者,胸腹及四肢有長毛,尖耳,其右者有男性生殖器。下面有供養人二層共四像,上層二人戴冠,題「息乾緒一心供養,息乾程一心供養」,下層二人是未成年人,一人頭殘,一人可見雙髻,題「侄乾興一心供養,侄永興一心供養」。
 
+
===右面===
 
 碑右側上有一龕,內有坐像一尊,蓄長鬚,右手執麈尾,左手似握有物,置於腳上,跣足。坐束腰方座,座下部為蓮瓣。龕下線刻圖像為三層,上層為相對而立的兩隻梅花鹿,中層與下層共為四供養人,圖像相同,題有「息女芙蓉一心供養,息女苟女一心供養,息女阿姑女一心供養,息女金瓊一心供養」。此為徐景輝個人造道像。
 
 碑右側上有一龕,內有坐像一尊,蓄長鬚,右手執麈尾,左手似握有物,置於腳上,跣足。坐束腰方座,座下部為蓮瓣。龕下線刻圖像為三層,上層為相對而立的兩隻梅花鹿,中層與下層共為四供養人,圖像相同,題有「息女芙蓉一心供養,息女苟女一心供養,息女阿姑女一心供養,息女金瓊一心供養」。此為徐景輝個人造道像。
 
+
==造像特點==
 
 碑左側的兩個裸體蹲者圖像特殊,漢代圖像中類似的尖耳長毛者一般為羽人或仙人。與之相對應的碑右側圖像為二鹿,其形式多見於佛教圖像。再聯繫到正面主龕之下的雙獅,這三者位置相同且都是雙像,應具有相等的含義,即有吉祥象徵性的獸類。這是道教在漢代傳統圖像基礎上獨創的圖像。
 
 碑左側的兩個裸體蹲者圖像特殊,漢代圖像中類似的尖耳長毛者一般為羽人或仙人。與之相對應的碑右側圖像為二鹿,其形式多見於佛教圖像。再聯繫到正面主龕之下的雙獅,這三者位置相同且都是雙像,應具有相等的含義,即有吉祥象徵性的獸類。這是道教在漢代傳統圖像基礎上獨創的圖像。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
 
+
[[Category: 隋代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碑]]
[[Category:道教雕塑]]
 

2010年11月20日 (六) 17:35的最新版本

徐景晖造四面像碑,造于隋代开皇八年(588年),现藏耀县药王山博物馆。

造像内容

此像上部残断,现尺寸为88 x 46 x 19公分。四面造像。

正面

正面上部开一龛,龛上部残,内有道像三尊,坐像头部不存,右手持麈尾,左手置于膝上,似握有心形物。跣足。内衣系带下垂,坐于方座,座底为莲花瓣形。左右各一立侍,持笏,足著履。

龛下的线刻图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继承汉代画像石的减地平刻形式,一种是典型的线刻。龛下正中为罐形香炉,香草环绕,左右各一蹲狮,其中左狮为侧面,右狮正面向观者,十分少见。以下为供养人父母像,父母相对而行,左是骑马者,戴冠,衣袖长而窄口,右手执缰绳骑于马上,后有一侍者持杯,前有一侍者持花。题为“父徐默”。右为乘牛车者,从车中露出半个头,后有一侍者驾牛车,题为“母毛罗束”。

以下为一层供养人像,左三男右三女。男像戴小冠,穿窄袖紧身袍,著靴,持莲。题有“道民徐景辉一心洪(供)养,弟辉祭一心供养,堂兄洪辉一心供养”。女像穿宽袖衣裙,持一莲,题“妻魏萨妃一心供养,姊洪妃一心供养,妹小女一心供养”。最下层为发愿文:

夫大觉玄监,非☐/明无已照。是以道/民徐景辉,知无/常身,命败坏/恻,抽减家珍,为/造四面像一区。☐/为皇帝陛下、☐/僚百官,又为师☐/及七世父母、法界☐/生、因缘眷属,☐/登此福,俱成☐/上大道。/开皇八年/丁未十月。

按:开皇七年为丁未,八年应为戊申。或许是工匠之误。

背面

碑阴上部亦造像三尊,大致同前,主像残缺更多,座下有莲瓣。二侍者持,著履。龛下磨泐不清,依稀可见香炉蹲狮。下部是供养人像及题名,分上下两层。上层,左有三男,同前,题名可见“伯父”。右有一骑马像,题名可见“祖父”。下层,右可见一牛车,题有“祖母”,左似乎为三位女性,仅见“☐女春叶”,馀不清。

左面

碑左侧,上部龛不存,龛下图像亦三层,首层为二身并列的正面裸体蹲者,胸腹及四肢有长毛,尖耳,其右者有男性生殖器。下面有供养人二层共四像,上层二人戴冠,题“息干绪一心供养,息干程一心供养”,下层二人是未成年人,一人头残,一人可见双髻,题“侄乾兴一心供养,侄永兴一心供养”。

右面

碑右侧上有一龛,内有坐像一尊,蓄长须,右手执麈尾,左手似握有物,置于脚上,跣足。坐束腰方座,座下部为莲瓣。龛下线刻图像为三层,上层为相对而立的两只梅花鹿,中层与下层共为四供养人,图像相同,题有“息女芙蓉一心供养,息女苟女一心供养,息女阿姑女一心供养,息女金琼一心供养”。此为徐景辉个人造道像。

造像特点

碑左侧的两个裸体蹲者图像特殊,汉代图像中类似的尖耳长毛者一般为羽人或仙人。与之相对应的碑右侧图像为二鹿,其形式多见于佛教图像。再联系到正面主龛之下的双狮,这三者位置相同且都是双像,应具有相等的含义,即有吉祥象征性的兽类。这是道教在汉代传统图像基础上独创的图像。

参考资料:

  • 李淞:〈关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