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秀造像石”的版本间的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杜君秀造像碑''',唐代景雲二年(711年)造,山西省芮城縣學張鄉神西村出土,現藏山西省博物館。 此碑高83.9公分。上部為圓首造...') |
小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杜君秀造像 | + | '''杜君秀造像 石''', 造於 唐代景雲二年(711年),山西省芮城縣學張鄉神西村出土,現藏山西博物 院 。 |
− | + | ==造像內容== | |
− | 此 | + | 此 像 高83.9公分。上部為圓首造像碑,下有獨立的方座。龕內造像三尊,主尊戴道冠,束腰帶,雙手籠袖於腹前,這種造型頗為少見,沒有常見的三足憑几和[[麈尾]],不同於[[老君]]和天尊。左右各一真人,前有二蹲獅。龕外左右各有一力士,全然同於佛教。龕下有香爐和二位供養人,雙環髮髻,跪,雙手捧盤。榜題文字分別是「三洞道士杜君秀供養」、「亡尊師王師政」。外側有線刻男女供養人。圓型碑首平刻兩身飛仙,身披長帛,飄然而下,但光頭無髮。下部有長篇發願文: |
− | + | : 夫蓬嵩瀛州金台瓊室,蕭 ☐☐☐ 之外,迥出六塵之表。粵有道 ☐ (士)杜秀心悟跧蹄,情捐代綱,想白雲之可托;高蹈林幽,翫丹霞之 ☐☐ 。從倚丘壑,虔構精舍,敬勒尊容,爾其相好,分星靈輝,湛月飛仙,控鶴羽客,乘螭碧落空哥青溪實相,傳芳紀葉,刊石題金,希代偉奇,神功無量。上沾法界,下及蒼生,同出 ☐ 原,咸登正道。景雲二年十月一日成。七村施主等段更儼、段龍威……(以下為39個供養人姓名,從略)。」 | |
− | |||
+ | 碑下方座,正面有供養人姓名多人,其後為「上騎都尉行岡山縣安邑縣射洪縣令關懷智、男知隱、三洞道士郭知今、☐明觀觀主張元景、☐坐袁道貞、監齋段敬元四十人。其他三面沒有文字和圖像。 | ||
+ | ==造像特點== | ||
這件造像保存很好,文字清晰。可看出是以道士杜秀為首的附近幾個村子數十位村民共同建造的,支持者還有當地官吏。雖然是道士建造,但圖像志卻側向於佛教。所說「敬勒尊容」沒有標明主尊的具體身分。 | 這件造像保存很好,文字清晰。可看出是以道士杜秀為首的附近幾個村子數十位村民共同建造的,支持者還有當地官吏。雖然是道士建造,但圖像志卻側向於佛教。所說「敬勒尊容」沒有標明主尊的具體身分。 | ||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
*李淞:〈山西唐至元代道教雕塑: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七〉,《雕塑》2010年第2期。 | *李淞:〈山西唐至元代道教雕塑: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七〉,《雕塑》2010年第2期。 | ||
− | [[Category:唐代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 | + | [[Category:唐代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 石]] |
2010年11月20日 (六) 00:35的最新版本
杜君秀造像石,造於唐代景雲二年(711年),山西省芮城縣學張鄉神西村出土,現藏山西博物院。
造像內容
此像高83.9公分。上部為圓首造像碑,下有獨立的方座。龕內造像三尊,主尊戴道冠,束腰帶,雙手籠袖於腹前,這種造型頗為少見,沒有常見的三足憑几和麈尾,不同於老君和天尊。左右各一真人,前有二蹲獅。龕外左右各有一力士,全然同於佛教。龕下有香爐和二位供養人,雙環髮髻,跪,雙手捧盤。榜題文字分別是「三洞道士杜君秀供養」、「亡尊師王師政」。外側有線刻男女供養人。圓型碑首平刻兩身飛仙,身披長帛,飄然而下,但光頭無髮。下部有長篇發願文:
- 夫蓬嵩瀛州金台瓊室,蕭☐☐☐之外,迥出六塵之表。粵有道☐(士)杜秀心悟跧蹄,情捐代綱,想白雲之可托;高蹈林幽,翫丹霞之☐☐。從倚丘壑,虔構精舍,敬勒尊容,爾其相好,分星靈輝,湛月飛仙,控鶴羽客,乘螭碧落空哥青溪實相,傳芳紀葉,刊石題金,希代偉奇,神功無量。上沾法界,下及蒼生,同出☐原,咸登正道。景雲二年十月一日成。七村施主等段更儼、段龍威……(以下為39個供養人姓名,從略)。」
碑下方座,正面有供養人姓名多人,其後為「上騎都尉行岡山縣安邑縣射洪縣令關懷智、男知隱、三洞道士郭知今、☐明觀觀主張元景、☐坐袁道貞、監齋段敬元四十人。其他三面沒有文字和圖像。
造像特點
這件造像保存很好,文字清晰。可看出是以道士杜秀為首的附近幾個村子數十位村民共同建造的,支持者還有當地官吏。雖然是道士建造,但圖像志卻側向於佛教。所說「敬勒尊容」沒有標明主尊的具體身分。
參考資料
- 李淞:〈山西唐至元代道教雕塑: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七〉,《雕塑》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