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顯景造道像石”的版本间的差异
(創建新頁面為 ''''道民白顯景造像'''在1958年出土於陝西彬縣,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尺寸為43乘17釐米,彩繪單尊坐像。造像的色彩保存完好,從銘文...')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 | '''白顯景造 道 像 石''' ,造於隋代開皇三年(583年),1958 年陝西彬縣 出土 ,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 |
+ | ==造像內容== | ||
+ | 此像 尺寸為43 x 17公分 ,彩繪單尊坐像 , 色彩保存完好 。坐像頭戴道冠,線刻鬍鬚,左手已殘,右手舉麈尾至肩,身著對領道袍,外束腰帶,跣右足,衣裾下垂覆座。圓形頭光為兩層蓮瓣紋,背屏又刻滿火焰紋,像左右背後各一長莖蓮花。像下正中有一小香爐,左右各一立獸 , 張口,揚蹄,形似馬 。 | ||
− | + | 兩側面及背後 刻 有發願文:「開皇三年歲次在癸卯 , 三月己亥 , 廿三日辛酉 ,道 民白顯景慈心造道像一區。為七世父母、家內大小 , 願國主永康 , 人民安樂 , 合國祥庶 ,一 切眾生一時成道。妻劉☐、妻蓋磨、息洪善、息 長 恭、造像人司馬法。」發願文中的司馬法可能是鑿造的工匠,工匠署名不多見 。 | |
+ | ==造像特點== | ||
+ | 此 像 保存完好,尤其難得的是彩繪鮮艷 , 主要使用了赤、青、石綠、白、黑五色 , 但不知是隋代的原初著色還是後來補繪。無論如何 , 它提供了造像應有彩繪的完整樣本 , 這種傳統至少可前追至秦始皇陵兵 馬 俑 。 | ||
− | + | 另外,造像的眉毛借鑒了佛像的刻法,向下刻一弧形槽。下方似馬的二獸「張牙舞爪」,顯然也是借鑒自佛教的護法獅,獸蹄還被染成白色,以顯出不同一般的神性。香爐的造型也不同於佛教花草纏繞的碩大香爐,熊熊火焰使人聯想起道教的[[ 煉丹爐]] 。從中可看出造像者使圖像本土化的新嘗試。富有激情的民間工匠繼承了北周健壯的造型風格,樸素而渾厚。 | |
− | + | ==參考資料== | |
− | |||
− | |||
− | 另外,造像的眉毛借鑒了佛像的刻法,向下刻一弧形槽。下方似馬的二獸「張牙舞爪」,顯然也是借鑒自佛教的護法獅,獸蹄還被染成白色,以顯出不同一般的神性。香爐的造型也不同於佛教花草纏繞的碩大香爐,熊熊火焰使人聯想起道教的煉丹爐。從中可看出造像者使圖像本土化的新嘗試。富有激情的民間工匠繼承了北周健壯的造型風格,樸素而渾厚。 | ||
− | |||
− | ==參考資料 | ||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 |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 | ||
− | + | [[Category: 隋代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石]] | |
− | [[Category:道教雕塑]] |
2010年11月20日 (六) 17:18的最新版本
白顯景造道像石,造於隋代開皇三年(583年),1958年陝西彬縣出土,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造像內容
此像尺寸為43 x 17公分,彩繪單尊坐像,色彩保存完好。坐像頭戴道冠,線刻鬍鬚,左手已殘,右手舉麈尾至肩,身著對領道袍,外束腰帶,跣右足,衣裾下垂覆座。圓形頭光為兩層蓮瓣紋,背屏又刻滿火焰紋,像左右背後各一長莖蓮花。像下正中有一小香爐,左右各一立獸,張口,揚蹄,形似馬。
兩側面及背後刻有發願文:「開皇三年歲次在癸卯,三月己亥,廿三日辛酉,道民白顯景慈心造道像一區。為七世父母、家內大小,願國主永康,人民安樂,合國祥庶,一切眾生一時成道。妻劉☐、妻蓋磨、息洪善、息長恭、造像人司馬法。」發願文中的司馬法可能是鑿造的工匠,工匠署名不多見。
造像特點
此像保存完好,尤其難得的是彩繪鮮艷,主要使用了赤、青、石綠、白、黑五色,但不知是隋代的原初著色還是後來補繪。無論如何,它提供了造像應有彩繪的完整樣本,這種傳統至少可前追至秦始皇陵兵馬俑。
另外,造像的眉毛借鑒了佛像的刻法,向下刻一弧形槽。下方似馬的二獸「張牙舞爪」,顯然也是借鑒自佛教的護法獅,獸蹄還被染成白色,以顯出不同一般的神性。香爐的造型也不同於佛教花草纏繞的碩大香爐,熊熊火焰使人聯想起道教的煉丹爐。從中可看出造像者使圖像本土化的新嘗試。富有激情的民間工匠繼承了北周健壯的造型風格,樸素而渾厚。
參考資料
- 李淞:〈關中及北方的隋代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二〉,《雕塑》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