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的版本间的差异
(創建新頁面為 ''''《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ISBN 9629880954)由游子安主編,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和利文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是香港首...')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 | 《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ISBN 9629880954) 是首部全面記錄香港道教歷史發展的圖文專集, 由[[ 游子安]] 主編, 李宏之、梁德華副主編,2002年[[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和利文出版社 聯合 出版 。書名「道風百年」取「道門玄風」「弘傳於 香港 之百年」之意 。 本 書入選2002香港書展「名家推介」三十本好書之一。 | |
+ | ==序言== | ||
+ | 《道風百年》,所言「道風」者,道門玄風也。所言「百年」者,弘傳於香港之百年也。中國道教已有四千七百年的歷史,但香港之有道教全賴粵廣地區的傳入。香港地處大陸之東南隅,臨江頻海,遠離中原,既無名山洞府,又少繁茂人煙,直至百年以前,由於歷史原因,香港才繁榮起來,於是道教才在鄉祠廟宇的基礎上逐漸興旺發達,並且由於特殊的地理歷史條件,香港道教百年來無論在道教組織、道觀建築、人員構成、制度清規、科儀儀範或者入世社會活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現代特色。 | ||
+ | |||
+ | 中國道教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香港道教在近百年中,既保存了傳統的清靜修煉的宗旨,又與本地廣大居民保持密切聯繫,竭盡全力,竭盡所能,弘揚中華文化,滿足民眾信仰需要,打醮行齋,福利存亡,興學育才,護老培幼,功德人群,並在艱難困頓時期為百姓贈醫施藥、贈粥派米,捐助水火之災,參與社會服務,發揮著中華文化凝聚民眾的功能。 | ||
+ | |||
+ | 眾所周知,中國道教在近百年中,經受了天災人禍的接連磨難。香港道教在百年中,因其特殊條件接納了許弓來自大陸本土的高道大德,繼續在港修道弘法。他們對於香港道教之傳承與發展貢獻卓著,他們也為保護中華道教文化遺產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香港道教以其人力、物力和財力全力支援中國道教復興局面的出現,其事有目共睹。 | ||
+ | |||
+ | 近百年來,華人先後渡洋出海謀生者眾多。香港道教賢哲也早就借助本地特殊境,應海外華人之要求,赴東南亞,包括越南、泰國、馬來亞及新加坡等地建立道壇道堂,為海外華人道教信仰服務。二戰以後,部份道長還移鶴外洋,振杖歐美。時至今日,香港道教更有在外國建觀弘道,密切與外國道教界、學術界人士交流,甚至運用音樂、藝術乃至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向世界弘揚道教真諦,從而成為中國道教對外傳播中心之一。 | ||
+ | |||
+ | 「道無形相,要藉人弘」。香港道教之前賢們為香港道教和中國道教作出了不可磨滅之功勳。但是,道門向以謙虛為懷,「道不言道,道不外傳」。因此,大量可歌可泣之史實均湮沒於時光流逝之中,難以激勵道門後學。這不能不認為是今日之遺憾。為此,道教文化資料庫、利文出版社及學者游子安博士,弘願遍覓雪泥鴻爪,盡求片羽吉光,將香港道教百年的歷史進程,編成此圖文並茂的專集《道風百年》,以饗讀者。 | ||
+ | |||
+ | 太上《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部大型圖文集中的每座道觀,每件史蹟,所記載的每位前賢高道大德乃至於許多隱姓埋名的道長,均為這一千古不朽聖訓的印證。 | ||
+ | |||
+ | 願香港道風在新的百年中更加弘大。 | ||
+ | |||
+ | 願香港道教為香港,為中國,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 ||
+ | |||
+ | 道教文化資料庫 | ||
+ | 利文出版社 | ||
==目錄== | ==目錄== | ||
− | + | * 序言 | |
− | + | * 上篇 香海流雲 ── 香港道教的源、流、變 | |
− | + | ** 第一章 承先啟後薪火相傳 ── 粵港澳道脈源流 | |
− | + | *** 中國近世道教的發展 | |
− | + | *** 香港道堂的脈源 | |
− | + | *** 百年香港道堂素描 | |
− | + | *** 澳門道教脈絡 | |
− | + | *** 香港宮觀對中國文化的特殊作用 | |
− | + | ** 第二章 多神崇拜入民間 ── 香港道教信仰實態 | |
− | + | *** 普遍崇祀的神祇 | |
− | + | *** 道教與民間信仰 | |
− | + | *** 道教節日與民間習俗 | |
− | + | *** 齋醮科儀 | |
− | + | *** 扶乩傳承 | |
− | + | ** 第三章 博施濟眾興學育才 ── 道堂善業與香港社會 | |
− | + | *** 從個人潛修到向社會開放 | |
− | + | *** 道堂善業 | |
− | + | *** 社會服務分類 | |
− | + | *** 服務多元及植根社會 | |
− | + | *** 生活道教 | |
− | + | ** 第四章 弘道闡教文藝薈萃 ── 香港道教文化和藝術 | |
− | + | *** 百世勸人以書 | |
− | + | *** 大道網中尋 | |
− | + | *** 道教學術化 | |
− | + | *** 藝與道的交匯 | |
− | + | *** 咫尺山林 | |
− | + | ** 第五章道風流播百載增輝──香港道教發展的里程碑 | |
− | + | ***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成立 | |
− | + | *** 中港道教界互訪交流及協助內地興建、重修宮觀 | |
− | + | *** 香港道教節 | |
− | + | *** 道堂興香港大事回顧 | |
− | + | *** 香海留痕的道教團體 | |
− | + | * 下篇 仙蹤道跡 ── 香港道教宮觀巡禮 | |
− | + | ** 萬佛堂(一九一二年) | |
− | + | ** 天真堂(一九一四年) | |
− | + | ** 桃源洞(一九一八年) | |
− | + | ** 藏霞精舍(一九二○年) | |
− | + | ** 嗇色園(一九二一年) | |
− | + | ** 抱道堂(一九二一年) | |
− | + | ** 竹隱長春洞(一九二四年) | |
− | + | ** 香港道德會(福慶堂)(善慶洞)(一九二四年) | |
− | + | ** 永勝堂(一九二五年) | |
− | + | ** 紫霞園(尚園)(下院)(紫霞台)(一九二六年) | |
− | + | ** 蓬瀛仙館(一九二九年) | |
− | + | ** 世界紅卍字會(總會駐港辦事處)(一九三○年) | |
− | + | ** 九龍道德會(龍慶堂)(一九三一年) | |
− | + | ** 玉壺仙洞(一九三二年) | |
− | + | ** 賓霞洞(一九三五年) | |
− | + | ** 省躬草堂(一九三六年) | |
− | + | ** 通善壇(一九三八年) | |
− | + | ** 元清閣(一九四二年) | |
− | + | ** 雲泉仙館(一九四四年) | |
− | + | ** 玉霞閣(一九四九年) | |
− | + | ** 青松觀(一九五○年) | |
− | + | ** 金蘭觀(一九五○年代) | |
− | + | ** 萬德至善社(萬德苑)(一九五一年) | |
− | + | ** 省善真堂(一九五二年) | |
− | + | ** 圓玄學院(一九五三年) | |
− | + | ** 松蔭園佛道社(一九五五年) | |
− | + | ** 乾元洞(一九五八年) | |
− | + | ** 雲鶴山房(一九五九年) | |
− | + | ** 信善壇(一九六○年) | |
− | + | ** 德教紫靖閣(一九六二年) | |
− | + | ** 六合聖室(六合玄宮)(一九六三年) | |
− | + | ** 蓬萊閬苑(六○年代中) | |
− | + | ** 蓮鶴仙觀(六○年代中) | |
− | + | ** 竹林仙館(一九六七年) | |
− | + | ** 信善紫闕玄觀(信善玄宮)(一九七三年) | |
− | + | ** 心齋研道會(一九七六年) | |
− | + | ** 純陽仙洞(一九七八年) | |
− | + | ** 飛雁洞佛道社(一九八○年) | |
− | + | ** 聖道正壇(一九八六年) | |
− | + | ** 仁楓洞佛道社(一九八六年) | |
− | + | ** 明善學院(一九九○年) | |
− | + | ** 紫靜琅苑(一九九一年) | |
− | + | ** 泓澄天師壇(二○○一年) | |
− | + | * 鳴謝 | |
− | + | *編後語 | |
− | + | ||
− | + | ==評價== | |
− | + | 文化評論人梁文道: | |
− | + | :又是一部圖文並茂的書,也同時有助於認識的社會生活百年來演變,但它的範圍放在香港,主題則是最地道的中國宗教-----道教。這部書可說是香港道教的大百科,上篇除了簡介道教的源流、祭祀科儀和藝術文化之外,還扼要地把香港道教的發展和社會服務(如辦學、善堂、診所)作了一番掃描,構成了相當完整的參考資料。數個月前,育我成人的外祖父仙游。老人家病重期間,親友們在病房外聚談,為他拼湊出一幅大家都未曾完整掌握的傳奇生平。原來抗戰期間,外祖父是道教「世界紅卍字會」西安方面的領導人物之一,救護災民無數。難怪我對這個名號有一番熟悉感,大概是兒時在老人偶爾的懷舊談話中記下了片段。近日翻看這本《道風百年》,意外地看到「世界紅卍字會」在香港的道院,而且是總會所在。我想這是一種妙緣,必將擇日往訪,權作隔世追思。其實香港這個地方不知有多少人都和道教有自己也未必知道的緣份,看看這本書,或許可以理出頭緒<ref>節錄自聯合出版集團香港書展之宣傳海報。</ref>。 | |
− | + | ||
− | + | ==註釋== | |
− | + | <references/> | |
− | + | ||
− | + | [[Category:香港]][[Category:道教學術專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9年12月11日 (五) 22:18的最新版本
《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ISBN 9629880954)是首部全面記錄香港道教歷史發展的圖文專集,由游子安主編,李宏之、梁德華副主編,2002年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和利文出版社聯合出版。書名「道風百年」取「道門玄風」「弘傳於香港之百年」之意。本書入選2002香港書展「名家推介」三十本好書之一。
序言
《道風百年》,所言「道風」者,道門玄風也。所言「百年」者,弘傳於香港之百年也。中國道教已有四千七百年的歷史,但香港之有道教全賴粵廣地區的傳入。香港地處大陸之東南隅,臨江頻海,遠離中原,既無名山洞府,又少繁茂人煙,直至百年以前,由於歷史原因,香港才繁榮起來,於是道教才在鄉祠廟宇的基礎上逐漸興旺發達,並且由於特殊的地理歷史條件,香港道教百年來無論在道教組織、道觀建築、人員構成、制度清規、科儀儀範或者入世社會活動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現代特色。
中國道教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香港道教在近百年中,既保存了傳統的清靜修煉的宗旨,又與本地廣大居民保持密切聯繫,竭盡全力,竭盡所能,弘揚中華文化,滿足民眾信仰需要,打醮行齋,福利存亡,興學育才,護老培幼,功德人群,並在艱難困頓時期為百姓贈醫施藥、贈粥派米,捐助水火之災,參與社會服務,發揮著中華文化凝聚民眾的功能。
眾所周知,中國道教在近百年中,經受了天災人禍的接連磨難。香港道教在百年中,因其特殊條件接納了許弓來自大陸本土的高道大德,繼續在港修道弘法。他們對於香港道教之傳承與發展貢獻卓著,他們也為保護中華道教文化遺產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香港道教以其人力、物力和財力全力支援中國道教復興局面的出現,其事有目共睹。
近百年來,華人先後渡洋出海謀生者眾多。香港道教賢哲也早就借助本地特殊境,應海外華人之要求,赴東南亞,包括越南、泰國、馬來亞及新加坡等地建立道壇道堂,為海外華人道教信仰服務。二戰以後,部份道長還移鶴外洋,振杖歐美。時至今日,香港道教更有在外國建觀弘道,密切與外國道教界、學術界人士交流,甚至運用音樂、藝術乃至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向世界弘揚道教真諦,從而成為中國道教對外傳播中心之一。
「道無形相,要藉人弘」。香港道教之前賢們為香港道教和中國道教作出了不可磨滅之功勳。但是,道門向以謙虛為懷,「道不言道,道不外傳」。因此,大量可歌可泣之史實均湮沒於時光流逝之中,難以激勵道門後學。這不能不認為是今日之遺憾。為此,道教文化資料庫、利文出版社及學者游子安博士,弘願遍覓雪泥鴻爪,盡求片羽吉光,將香港道教百年的歷史進程,編成此圖文並茂的專集《道風百年》,以饗讀者。
太上《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部大型圖文集中的每座道觀,每件史蹟,所記載的每位前賢高道大德乃至於許多隱姓埋名的道長,均為這一千古不朽聖訓的印證。
願香港道風在新的百年中更加弘大。
願香港道教為香港,為中國,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道教文化資料庫 利文出版社
目錄
- 序言
- 上篇 香海流雲 ── 香港道教的源、流、變
- 第一章 承先啟後薪火相傳 ── 粵港澳道脈源流
- 中國近世道教的發展
- 香港道堂的脈源
- 百年香港道堂素描
- 澳門道教脈絡
- 香港宮觀對中國文化的特殊作用
- 第二章 多神崇拜入民間 ── 香港道教信仰實態
- 普遍崇祀的神祇
- 道教與民間信仰
- 道教節日與民間習俗
- 齋醮科儀
- 扶乩傳承
- 第三章 博施濟眾興學育才 ── 道堂善業與香港社會
- 從個人潛修到向社會開放
- 道堂善業
- 社會服務分類
- 服務多元及植根社會
- 生活道教
- 第四章 弘道闡教文藝薈萃 ── 香港道教文化和藝術
- 百世勸人以書
- 大道網中尋
- 道教學術化
- 藝與道的交匯
- 咫尺山林
- 第五章道風流播百載增輝──香港道教發展的里程碑
-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成立
- 中港道教界互訪交流及協助內地興建、重修宮觀
- 香港道教節
- 道堂興香港大事回顧
- 香海留痕的道教團體
- 第一章 承先啟後薪火相傳 ── 粵港澳道脈源流
- 下篇 仙蹤道跡 ── 香港道教宮觀巡禮
- 萬佛堂(一九一二年)
- 天真堂(一九一四年)
- 桃源洞(一九一八年)
- 藏霞精舍(一九二○年)
- 嗇色園(一九二一年)
- 抱道堂(一九二一年)
- 竹隱長春洞(一九二四年)
- 香港道德會(福慶堂)(善慶洞)(一九二四年)
- 永勝堂(一九二五年)
- 紫霞園(尚園)(下院)(紫霞台)(一九二六年)
- 蓬瀛仙館(一九二九年)
- 世界紅卍字會(總會駐港辦事處)(一九三○年)
- 九龍道德會(龍慶堂)(一九三一年)
- 玉壺仙洞(一九三二年)
- 賓霞洞(一九三五年)
- 省躬草堂(一九三六年)
- 通善壇(一九三八年)
- 元清閣(一九四二年)
- 雲泉仙館(一九四四年)
- 玉霞閣(一九四九年)
- 青松觀(一九五○年)
- 金蘭觀(一九五○年代)
- 萬德至善社(萬德苑)(一九五一年)
- 省善真堂(一九五二年)
- 圓玄學院(一九五三年)
- 松蔭園佛道社(一九五五年)
- 乾元洞(一九五八年)
- 雲鶴山房(一九五九年)
- 信善壇(一九六○年)
- 德教紫靖閣(一九六二年)
- 六合聖室(六合玄宮)(一九六三年)
- 蓬萊閬苑(六○年代中)
- 蓮鶴仙觀(六○年代中)
- 竹林仙館(一九六七年)
- 信善紫闕玄觀(信善玄宮)(一九七三年)
- 心齋研道會(一九七六年)
- 純陽仙洞(一九七八年)
- 飛雁洞佛道社(一九八○年)
- 聖道正壇(一九八六年)
- 仁楓洞佛道社(一九八六年)
- 明善學院(一九九○年)
- 紫靜琅苑(一九九一年)
- 泓澄天師壇(二○○一年)
- 鳴謝
- 編後語
評價
文化評論人梁文道:
- 又是一部圖文並茂的書,也同時有助於認識的社會生活百年來演變,但它的範圍放在香港,主題則是最地道的中國宗教-----道教。這部書可說是香港道教的大百科,上篇除了簡介道教的源流、祭祀科儀和藝術文化之外,還扼要地把香港道教的發展和社會服務(如辦學、善堂、診所)作了一番掃描,構成了相當完整的參考資料。數個月前,育我成人的外祖父仙游。老人家病重期間,親友們在病房外聚談,為他拼湊出一幅大家都未曾完整掌握的傳奇生平。原來抗戰期間,外祖父是道教「世界紅卍字會」西安方面的領導人物之一,救護災民無數。難怪我對這個名號有一番熟悉感,大概是兒時在老人偶爾的懷舊談話中記下了片段。近日翻看這本《道風百年》,意外地看到「世界紅卍字會」在香港的道院,而且是總會所在。我想這是一種妙緣,必將擇日往訪,權作隔世追思。其實香港這個地方不知有多少人都和道教有自己也未必知道的緣份,看看這本書,或許可以理出頭緒[1]。
註釋
- ↑ 節錄自聯合出版集團香港書展之宣傳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