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甲”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遁甲''',古代方士術數之一種,起源於《易緯·乾鑿度》太乙行九宮占法,盛於南北朝。神其說者,以為出自黃帝、風后及九天玄女。其法以天干的乙、丙、丁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為六儀。三奇六儀,分置九宮,而以甲統之,視其加臨吉凶,以為趨避,故稱「遁甲」。 明代程道生撰《遁甲演義》言:「遁甲,祖洛書,其實乃乾鑿度太乙行九宮法,於諸術數中最有理致。」 據《後漢書.方術列傳》〈序〉載:「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禍福,決嫌疑,幽贊於神明,遂知來物者也。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於墳記矣。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於明靈之府,封縢於瑤壇之上者,靡得而闚也。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之部,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及望雲省氣、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於事也。」李賢注:「遁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今書《七志》有《遁甲經》。一說「遁甲」當為「循甲」,即以六甲迴圈推數,遁即「循」字。道教中有遁甲神,即應遁甲之法而顯示之神。《元史.英宗紀一》載:「(延佑七年夏四月)己未,紹慶路洞蠻為寇,命四川行省捕之。祭遁甲神於香山。」
+
'''遁甲''',古代方士術數之一種,起源於《易緯·乾鑿度》太乙行九宮占法,盛於南北朝。神其說者,以為出自黃帝、風后及九天玄女。其法以天干的乙、丙、丁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為六儀。三奇六儀,分置九宮,而以甲統之,視其加臨吉凶,以為趨避,故稱「遁甲」。據《後漢書.方術列傳》〈序〉載:「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禍福,決嫌疑,幽贊於神明,遂知來物者也。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於墳記矣。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於明靈之府,封縢於瑤壇之上者,靡得而闚也。至乃河洛之文,龜龍之圖,箕子之術,師曠之書,緯候之部,鈐決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參驗人區,時有可聞者焉。其流又有風角、遁甲、七政、元氣、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專、須臾、孤虛之術,及望雲省氣、推處祥妖,時亦有以效於事也。」李賢注:「遁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 。」明代程道生撰《遁甲演義》言:「遁甲,祖洛書,其實乃乾鑿度太乙行九宮法,於諸術數中最有理致 。」今書《七志》有《遁甲經》。一說「遁甲」當為「循甲」,即以六甲迴圈推數,遁即「循」字。道教中有遁甲神,即應遁甲之法而顯示之神。《元史.英宗紀一》載:「(延佑七年夏四月)己未,紹慶路洞蠻為寇,命四川行省捕之。祭遁甲神於香山。」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
 
*《[[黃庭遁甲緣身經]]》
 
*《[[黃庭遁甲緣身經]]》

2016年7月27日 (三) 00:12的最新版本

遁甲,古代方士术数之一种,起源于《易纬·干凿度》太乙行九宫占法,盛于南北朝。神其说者,以为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玄女。其法以天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序〉载:“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祸福,决嫌疑,幽赞于神明,遂知来物者也。若夫阴阳推步之学,往往见于坟记矣。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至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钤决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赜,参验人区,时有可闻者焉。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于事也。”李贤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明代程道生撰《遁甲演义》言:“遁甲,祖洛书,其实乃干凿度太乙行九宫法,于诸术数中最有理致。”今书《七志》有《遁甲经》。一说“遁甲”当为“循甲”,即以六甲回圈推数,遁即“循”字。道教中有遁甲神,即应遁甲之法而显示之神。《元史.英宗纪一》载:“(延佑七年夏四月)己未,绍庆路洞蛮为寇,命四川行省捕之。祭遁甲神于香山。”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