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洞玄''',(「洞元」罕見,故改為「洞玄」)道教「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一。在三洞經書的分類系統中,「洞玄」代表著[[靈寶經]]系的經籍。後世「玄」字因避諱而常改作「元」。「玄」字有玄妙、深奧、幽遠之意,「元」字有開始、原來、龐大之意,二者在道經中皆常被用來形容道作為萬物之始的性質。「[[洞]]」則有幽深不測、虛通無外、通達無礙等意,常被用來形容神仙境界的狀態、道教經典的功能等。
 
'''洞玄''',(「洞元」罕見,故改為「洞玄」)道教「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一。在三洞經書的分類系統中,「洞玄」代表著[[靈寶經]]系的經籍。後世「玄」字因避諱而常改作「元」。「玄」字有玄妙、深奧、幽遠之意,「元」字有開始、原來、龐大之意,二者在道經中皆常被用來形容道作為萬物之始的性質。「[[洞]]」則有幽深不測、虛通無外、通達無礙等意,常被用來形容神仙境界的狀態、道教經典的功能等。
  
 道教認為宇宙萬物之產生,乃由虛無之「道」逐漸化生出「妙一」、「三元」、「三氣」、「三才」等,而「三元」又曾化生出神靈「三寶君」(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其治在「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又稱「三天「(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諸神實乃「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由此而有「洞真玉清境」、「洞玄上清境」、「洞神太清境」之說,故「洞玄」實為道教神仙境界之一。此外,《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又說: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則「洞玄」又為道教經典之分類名詞,其屬性為「中乘」。南北朝時期[[陸修靜]]整理道教經書、編撰《三洞經書目錄》,即以洞真、洞玄、洞神作為道教經書分類目錄之主幹,並為後世道教沿用。很多道書都曾對作為「三洞」之「洞玄」進行過解釋,如《[[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言:「洞以虛通無外為義,玄以玄妙不測為義。」《[[ 雲笈七籤]] 》〈三洞經教部〉則引《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又引《本際經》云:「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通)也。」由此可知「洞玄」部經法也可通達「大乘」之境。
+
 道教認為宇宙萬物之產生,乃由虛無之「道」逐漸化生出「妙一」、「三元」、「三氣」、「三才」等,而「三元」又曾化生出神靈「三寶君」(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其治在「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又稱「三天「(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諸神實乃「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由此而有「洞真玉清境」、「洞玄上清境」、「洞神太清境」之說,故「洞玄」實為道教神仙境界之一。此外,《[[ 雲笈七籤]] 》〈道教三洞宗元〉又說: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則「洞玄」又為道教經典之分類名詞,其屬性為「中乘」。南北朝時期[[陸修靜]]整理道教經書、編撰《三洞經書目錄》,即以洞真、洞玄、洞神作為道教經書分類目錄之主幹,並為後世道教沿用。很多道書都曾對作為「三洞」之「洞玄」進行過解釋,如《[[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言:「洞以虛通無外為義,玄以玄妙不測為義。」《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則引《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又引《本際經》云:「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通)也。」由此可知「洞玄」部經法也可通達「大乘」之境。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見《道藏》,第11冊。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見《道藏》,第11冊。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 三洞經教部》,見《道藏》,第22冊。
+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 》〈 三洞經教部 〉,見《道藏 ,第22冊。
 +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 ,見《道藏》,第22冊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詞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015年11月6日 (五) 10:34的最新版本

洞玄,(「洞元」罕見,故改為「洞玄」)道教「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一。在三洞經書的分類系統中,「洞玄」代表著靈寶經系的經籍。後世「玄」字因避諱而常改作「元」。「玄」字有玄妙、深奧、幽遠之意,「元」字有開始、原來、龐大之意,二者在道經中皆常被用來形容道作為萬物之始的性質。「」則有幽深不測、虛通無外、通達無礙等意,常被用來形容神仙境界的狀態、道教經典的功能等。

道教認為宇宙萬物之產生,乃由虛無之「道」逐漸化生出「妙一」、「三元」、「三氣」、「三才」等,而「三元」又曾化生出神靈「三寶君」(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其治在「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又稱「三天「(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諸神實乃「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之尊神。由此而有「洞真玉清境」、「洞玄上清境」、「洞神太清境」之說,故「洞玄」實為道教神仙境界之一。此外,《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又說: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第一洞真為大乘,第二洞玄為中乘,第三洞神為小乘」。則「洞玄」又為道教經典之分類名詞,其屬性為「中乘」。南北朝時期陸修靜整理道教經書、編撰《三洞經書目錄》,即以洞真、洞玄、洞神作為道教經書分類目錄之主幹,並為後世道教沿用。很多道書都曾對作為「三洞」之「洞玄」進行過解釋,如《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言:「洞以虛通無外為義,玄以玄妙不測為義。」《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則引《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又引《本際經》云:「洞真者,靈秘不雜,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測,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聖,同契大乘,故得名洞(通)也。」由此可知「洞玄」部經法也可通達「大乘」之境。

參考文獻

  1.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見《道藏》,第11冊。
  2.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見《道藏》,第22冊。
  3.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見《道藏》,第22冊。
  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詞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