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丹肘後訣”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dzindex |書名=還丹肘後訣 |編著= |卷數=三卷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眾術類 |正統道藏字號=斯 |涵芬樓本冊數=592 |新文豐本冊數=32 |三家...')
 
 
第12行: 第12行:
 
|中華道藏冊數=18
 
|中華道藏冊數=18
 
}}
 
}}
'''還丹肘後訣''',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宋間。三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數種內外丹經歌訣而成。上卷為《還丹肘後訣》,主要論述丹砂之生成、性狀、品類,及其煉化成丹之原理。其內容多半與《通幽訣》相同,屬外丹。中、下二卷收錄《龍虎金液還丹心鑒》、《餌還丹應候歌》、《指真秘訣》、《玄迪秘奧》、《證道歌》、《黃芽歌》、《金丹鉛汞歌》、《快活丸歌》、《金晶歌》、《呂真人寫真自贊》等丹經歌訣。大抵假陰陽五行以言煉鉛汞成丹之原理,其丹法屬內丹。如書中稱:「心者,丹之元也」;「靈丹至藥全是陰陽化炁而成」。陰陽二炁感通成丹之道,猶如人之受赤白二炁、母血父精交結而成胎。煉還丹不用四黃八石,只須認得真鉛真汞,「伏火成丹,便是大還」。又如《玄迪秘奧》篇稱:父精即是真汞,母血即是真鉛,乃真陰真陽也,「鋁含五彩,汞吐三華,二物合璧,名曰河車」。河車即鉛汞相合,二者相合即結成金丹。全書末又有《唐仵達靈真人記》一篇,記述作者遇青城丈人授真元丹訣及神水黃芽之要,餌丹長生,返童復元之事。該篇作於乾符乙未(875 ) ,可證本書當出於唐宋之際。
+
'''還丹肘後訣''',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宋間。三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數種內外丹經歌訣而成。上卷為《還丹肘後訣》,主要論述丹砂之生成、性狀、品類,及其煉化成丹之原理。其內容多半與《通幽訣》相同,屬外丹。中、下二卷收錄《龍虎金液還丹心鑒》、《餌還丹應候歌》、《指真秘訣》、《玄迪秘奧》、《證道歌》、《黃芽歌》、《金丹鉛汞歌》、《快活丸歌》、《金晶歌》、《呂真人寫真自贊》等丹經歌訣。大抵假陰陽五行以言煉鉛汞成丹之原理,其丹法屬內丹。如書中稱:「心者,丹之元也」;「靈丹至藥全是陰陽化炁而成」。陰陽二炁感通成丹之道,猶如人之受赤白二炁、母血父精交結而成胎。煉還丹不用四黃八石,只須認得真鉛真汞,「伏火成丹,便是大還」。又如《玄迪秘奧》篇稱:父精即是真汞,母血即是真鉛,乃真陰真陽也,「鋁含五彩,汞吐三華,二物合璧,名曰河車」。河車即鉛汞相合,二者相合即結成金丹。全書末又有《唐仵達靈真人記》一篇,記述作者遇青城丈人授真元丹訣及神水黃芽之要,餌丹長生,返童復元之事。該篇作於乾符乙未 (875 ,可證本書當出於唐宋之際。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68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68頁。
 
[[Category: 洞神部眾術類]][[Category: 外丹]]
 
[[Category: 洞神部眾術類]][[Category: 外丹]]
 
[[en: Manual for the Cyclically Transformed Elixir]]
 
[[en: Manual for the Cyclically Transformed Elixir]]

2013年9月19日 (四) 11:17的最新版本

道藏綜合索引
書  名:還丹肘後訣
編  著:
卷  數:三卷
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斯字號
涵芬樓本第592冊
新文豐本第32冊
三家本第19冊
道藏提要:編號909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太清金丹經
第18冊
 

還丹肘後訣,撰人不詳。從內容看,似出於唐宋間。三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術類。此書輯錄數種內外丹經歌訣而成。上卷為《還丹肘後訣》,主要論述丹砂之生成、性狀、品類,及其煉化成丹之原理。其內容多半與《通幽訣》相同,屬外丹。中、下二卷收錄《龍虎金液還丹心鑒》、《餌還丹應候歌》、《指真秘訣》、《玄迪秘奧》、《證道歌》、《黃芽歌》、《金丹鉛汞歌》、《快活丸歌》、《金晶歌》、《呂真人寫真自贊》等丹經歌訣。大抵假陰陽五行以言煉鉛汞成丹之原理,其丹法屬內丹。如書中稱:「心者,丹之元也」;「靈丹至藥全是陰陽化炁而成」。陰陽二炁感通成丹之道,猶如人之受赤白二炁、母血父精交結而成胎。煉還丹不用四黃八石,只須認得真鉛真汞,「伏火成丹,便是大還」。又如《玄迪秘奧》篇稱:父精即是真汞,母血即是真鉛,乃真陰真陽也,「鋁含五彩,汞吐三華,二物合璧,名曰河車」。河車即鉛汞相合,二者相合即結成金丹。全書末又有《唐仵達靈真人記》一篇,記述作者遇青城丈人授真元丹訣及神水黃芽之要,餌丹長生,返童復元之事。該篇作於乾符乙未(875年),可證本書當出於唐宋之際。

參考資料

  •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