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元妙觀”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元妙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街新府口,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 ── 289年),初名白雲觀。唐神龍元年(705年)改為中興觀,不久又改為...)
 
第1行: 第1行:
 
 元妙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街新府口,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 ── 289年),初名白雲觀。唐神龍元年(705年)改為中興觀,不久又改為龍興觀。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 ── 1016年)易名天慶觀。元元貞元年(1295年)改名玄妙觀。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稱元妙觀。
 
 元妙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街新府口,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 ── 289年),初名白雲觀。唐神龍元年(705年)改為中興觀,不久又改為龍興觀。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 ── 1016年)易名天慶觀。元元貞元年(1295年)改名玄妙觀。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稱元妙觀。
  
 歷史上的泉州元妙觀,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至清末民初尚有六千左右平方米。觀前有碩大的照壁,塑有太極圖、日月星象。第一進為山門,名曰「端門」,重簷歇山頂牌坊式,三門並列,左右分別為玄壇祠、康王祠。第二進為三清殿。該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正中祀玉清[[ 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兩邊為[[四海龍王]]。三清殿後緊連老君祠、南天門,南天門奉祀五顯靈官大帝。第三進為靈霄殿,規制與三清殿略同而高於三清殿,殿內正中祀[[玉皇大帝]],兩旁為[[金童]]、[[玉女]]、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東西兩側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玉皇大帝座前有一尊銅雕日神。後殿一列三間,單簷硬山頂式,曰文昌府,正中祀關聖帝君,左祀文昌帝君,右祀孚佑帝君。各殿之前都鋪有青石龍陛浮雕,使殿宇更加莊嚴肅穆。自端門至文昌府,東西兩側建有長廊,塑有二十八宿等神像。觀內外鑿有七口小井,布列成北斗七星狀,系道士煉丹所用。觀中原有一棵古老大檜樹,晉代所植。檜樹旁建有固定戲台,道教節日活動所用。每逢除夕便通霄達旦地演戲,讓負債的窮人到此避債,所以這個戲台又稱避債台。
+
 歷史上的泉州元妙觀,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至清末民初尚有六千左右平方米。觀前有碩大的照壁,塑有太極圖、日月星象。第一進為山門,名曰「端門」,重簷歇山頂牌坊式,三門並列,左右分別為玄壇祠、康王祠。第二進為三清殿。該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正中祀[[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兩邊為[[四海龍王]]。三清殿後緊連老君祠、南天門,南天門奉祀五顯靈官大帝。第三進為靈霄殿,規制與三清殿略同而高於三清殿,殿內正中祀[[玉皇大帝]],兩旁為[[金童]]、[[玉女]]、雷聲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東西兩側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玉皇大帝座前有一尊銅雕日神。後殿一列三間,單簷硬山頂式,曰文昌府,正中祀關聖帝君,左祀文昌帝君,右祀孚佑帝君。各殿之前都鋪有青石龍陛浮雕,使殿宇更加莊嚴肅穆。自端門至文昌府,東西兩側建有長廊,塑有二十八宿等神像。觀內外鑿有七口小井,布列成北斗七星狀,系道士煉丹所用。觀中原有一棵古老大檜樹,晉代所植。檜樹旁建有固定戲台,道教節日活動所用。每逢除夕便通霄達旦地演戲,讓負債的窮人到此避債,所以這個戲台又稱避債台。
  
 
 元妙觀歷來是泉州道教活動的中心,每年各大廟觀都要到元妙觀舉行「晉表」「領旨」儀式。歷史上曾有不少著名道士在此修煉。民間流傳著諸如董伯華賣雷等諸多傳說故事。騷人墨客吟詠元妙觀的詩文也很多,如明代黃克晦《觀中紀事詩》云:「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祠前日已高。拼是乾坤長浪跡,依然紫氣向人豪。」
 
 元妙觀歷來是泉州道教活動的中心,每年各大廟觀都要到元妙觀舉行「晉表」「領旨」儀式。歷史上曾有不少著名道士在此修煉。民間流傳著諸如董伯華賣雷等諸多傳說故事。騷人墨客吟詠元妙觀的詩文也很多,如明代黃克晦《觀中紀事詩》云:「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祠前日已高。拼是乾坤長浪跡,依然紫氣向人豪。」

2009年3月23日 (一) 14:43的版本

元妙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街新府口,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 ── 289年),初名白云观。唐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不久又改为龙兴观。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 ── 1016年)易名天庆观。元元贞元年(1295年)改名玄妙观。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称元妙观。

历史上的泉州元妙观,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至清末民初尚有六千左右平方米。观前有硕大的照壁,塑有太极图、日月星象。第一进为山门,名曰“端门”,重檐歇山顶牌坊式,三门并列,左右分别为玄坛祠、康王祠。第二进为三清殿。该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正中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两边为四海龙王。三清殿后紧连老君祠、南天门,南天门奉祀五显灵官大帝。第三进为灵霄殿,规制与三清殿略同而高于三清殿,殿内正中祀玉皇大帝,两旁为金童玉女、雷声普化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东西两侧为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六丁六甲。玉皇大帝座前有一尊铜雕日神。后殿一列三间,单檐硬山顶式,曰文昌府,正中祀关圣帝君,左祀文昌帝君,右祀孚佑帝君。各殿之前都铺有青石龙陛浮雕,使殿宇更加庄严肃穆。自端门至文昌府,东西两侧建有长廊,塑有二十八宿等神像。观内外凿有七口小井,布列成北斗七星状,系道士炼丹所用。观中原有一棵古老大桧树,晋代所植。桧树旁建有固定戏台,道教节日活动所用。每逢除夕便通霄达旦地演戏,让负债的穷人到此避债,所以这个戏台又称避债台。

元妙观历来是泉州道教活动的中心,每年各大庙观都要到元妙观举行“晋表”“领旨”仪式。历史上曾有不少著名道士在此修炼。民间流传著诸如董伯华卖雷等诸多传说故事。骚人墨客吟咏元妙观的诗文也很多,如明代黄克晦《观中纪事诗》云:“玄元殿上春偏早,太乙祠前日已高。拼是乾坤长浪迹,依然紫气向人豪。”

元妙观在近代毁圮,今在复建中。1999年第一期工程三清殿竣工,新殿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殿内外富有道教色彩的木雕、石刻、砖雕、彩绘工艺颇具匠心,令人赞叹。现元妙观二期工程凌霄殿、南天门、斗姥殿正处在施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