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水神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水神廟,位於山西洪洞縣霍山南麓,與廣勝下寺一牆之隔,內奉水神明應王。始建於唐代,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重建。明清兩代重修...)
 
第1行: 第1行:
 水神廟,位於山西洪洞縣霍山南麓,與廣勝下寺一牆之隔,內奉[[水神]][[明應王]]。始建於唐代,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重建。明清兩代重修了山門和儀門。該廟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往北依次為山門、儀門和明應王殿。山門東西三開間,進深六椽,單簷硬山頂,中有一扇面牆隔開。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兩尊,背面為舞台。儀門,亦稱獻殿,東西寬三開間,進深四椽,殿內無塑像。明應王殿寬深各五間,四周有圍廊,重簷歇山頂。簷下有元代所塑二門神峙立,威嚴肅穆。殿內中央所塑神像為水神明應王,身著帝裝,端莊肅穆;兩側四個童男童女,塑工極為精美,衣飾合體,神態嫻靜,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個官員面目各異,細膩而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全殿共有造像十一尊。四壁布滿壁畫,共計十三幅。內容為當地人們祈雨、明應王行雨的場景以及民間流傳的關於唐太宗的故事。特別是南壁牆東面,有幅價值連城的戲劇壁畫。這幅壁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畫面上橫楷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畫面寬311厘米,高524厘米,有演員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員正在幕後探頭觀望,形象地再現了一個民間戲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實況。這幅壁畫反映了元雜劇興盛時期的真實情景,是我國戲劇史上的重要作品。
+
 水神廟,位於山西洪洞縣霍山南麓,與廣勝下寺一牆之隔,內奉[[水神]][[明應王]]。
 +
 
 +
始建於唐代,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重建。明清兩代重修了山門和儀門。該廟坐北朝南,沿中軸線往北依次為山門、儀門和明應王殿。山門東西三開間,進深六椽,單簷硬山頂,中有一扇面牆隔開。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兩尊,背面為舞台。儀門,亦稱獻殿,東西寬三開間,進深四椽,殿內無塑像。明應王殿寬深各五間,四周有圍廊,重簷歇山頂。簷下有元代所塑二門神峙立,威嚴肅穆。殿內中央所塑神像為水神明應王,身著帝裝,端莊肅穆;兩側四個童男童女,塑工極為精美,衣飾合體,神態嫻靜,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個官員面目各異,細膩而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
 
 +
全殿共有造像十一尊。四壁布滿壁畫,共計十三幅。內容為當地人們祈雨、明應王行雨的場景以及民間流傳的關於唐太宗的故事。特別是南壁牆東面,有幅價值連城的戲劇壁畫。這幅壁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畫面上橫楷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畫面寬311厘米,高524厘米,有演員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員正在幕後探頭觀望,形象地再現了一個民間戲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實況。這幅壁畫反映了元雜劇興盛時期的真實情景,是我國戲劇史上的重要作品。
  
 
 水神廟的壁畫充分表現了我國元代壁畫的藝術成就,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已成為研究我國元代社會狀況的珍貴資料。
 
 水神廟的壁畫充分表現了我國元代壁畫的藝術成就,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已成為研究我國元代社會狀況的珍貴資料。

2009年3月23日 (一) 13:06的版本

水神庙,位于山西洪洞县霍山南麓,与广胜下寺一墙之隔,内奉水神明应王

始建于唐代,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该庙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往北依次为山门、仪门和明应王殿。山门东西三开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中有一扇面墙隔开。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两尊,背面为舞台。仪门,亦称献殿,东西宽三开间,进深四椽,殿内无塑像。明应王殿宽深各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檐下有元代所塑二门神峙立,威严肃穆。殿内中央所塑神像为水神明应王,身著帝装,端庄肃穆;两侧四个童男童女,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个官员面目各异,细腻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全殿共有造像十一尊。四壁布满壁画,共计十三幅。内容为当地人们祈雨、明应王行雨的场景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唐太宗的故事。特别是南壁墙东面,有幅价值连城的戏剧壁画。这幅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画面上横楷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宽311厘米,高524厘米,有演员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员正在幕后探头观望,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民间戏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实况。这幅壁画反映了元杂剧兴盛时期的真实情景,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

水神庙的壁画充分表现了我国元代壁画的艺术成就,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已成为研究我国元代社会状况的珍贵资料。

参考资料

  1. 中国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年),第331页“水神庙壁画”条、332页“水神庙造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