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多等造皇老君文像碑”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創建新頁面為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存中國最早的純道教內容造像碑,尺寸為137乘72乘30釐米,造於北魏太和廿年(496年),1931年出土於陝西耀...')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姚伯多造像碑''' 是迄今所存中國最早的純道教內容 造像碑 ,尺寸為137乘72乘30釐米 ,造於北魏太和 廿 年(496年),1931年 出土於 陝西耀縣漆水河,現 耀縣藥王山博物館。 就目前 所存 實物而言,它的紀年 最早, 故可稱 為道 教第一 造像 雖然陝西耀縣 的佛 道混合 造像碑 ——魏 朗造像碑被認為是造 北魏始光元 (424 年), 但學界 對其 年代 識讀 異議 從風格上看魏碑或略晚於公元500年 佛道混合 ,像主 為佛弟子
+
'''姚伯多 皇老君文 像碑''' ,通稱姚伯多 造像碑,造於北魏太和 二十 年(496年),1931年陝西 耀縣漆水河 出土 ,現 耀縣藥王山博物館。 由於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造的[[魏文朗造佛道像碑]]是佛、道混合造像碑, 以姚碑是現 存最早 的全然道教內容的造像碑。
 +
==造像內容==
 +
此像尺寸為137 x 72 x 30公分。頂部缺一角 或原為方首。四面造像,但兩側為男女供養人,形式似漢代畫像石。正面及背面均 為道 龕。正面上部為主龕,龕內 三尊像,均戴高冠,中央為太上老君 ,左右各一侍者 老君形似結跏趺並結禪定印 。背面上部有一大像,其動態頗似佛教之交腳彌勒菩薩。其下一龕 有三 身刻有長篇發願 ,記載姚伯多、伯龍、定龍、伯養、天宗等 太和廿 (496 年) 九月四日「上為帝主,下為七祖眷屬,敬造皇老君文石像一軀。營構莊飾,極工匠之奇彫,隱起形圖 瑍若真容現於今世,綺錯盡窮巧之制,修奉清顏,有若真 」。
 +
==造像特點==
 +
文中所稱的「皇老君」少見,似可解為「[[太上老君]]」。「文」字有兩種解釋可供考慮, 一借鑒於「釋迦 佛」一詞。在南北朝 造像中,常 「釋迦文佛」一詞,實為釋迦牟尼像,這種文辭格式被移植到道像 第二種解釋即「文」字應作其本意解 本意 彩色交錯、花紋、紋理。文石像就是彩繪之石像。觀該造像碑原物 三位主尊坐像與四位脅侍立 均極簡陋, 尊之五官輪廓尚能看清,但四肢與軀體非常簡略,各以一凸起的圓條狀形體表示,沒有衣飾,更無細部,就浮雕藝術而言,似乎是不能再簡單了
  
姚碑頂部缺一角,或原為方首。四面造像,但兩側為男女供養人,形式似漢代畫像石。正面及背面均為道龕。正面上部為主龕,龕內造三尊像,均戴高冠,中央為太上老君像,左右各一侍者。老君形似結跏趺並結禪定印的坐佛。背面上部有一大像,其動態頗似佛教之交腳彌勒菩薩。其下一龕造有三像。碑身刻有長篇發願文,記載姚伯多、伯龍、定龍、伯養、天宗等於太和廿年(496年)九月四日「上為帝主,下為七祖眷屬,敬造皇老君文石像一軀。營構莊飾,極工匠之奇彫,隱起形圖,瑍若真容現於今世,綺錯盡窮巧之制,修奉清顏,有若真對」。
+
 考察造像的現狀、造像與龕底石質的關係,現存物與原初物不會相差太遠,也就是說造像的粗略並不是破損所致。然而,姚氏家族對如此簡陋的造像,評價卻是出乎意料的高。如果考慮到原初可能有彩繪加以粉飾以彌補工匠能力之不足,考慮到當時可能沒有其他更好的道教造像可作比較,道 或許對這種幼嫩的技術已經感到滿意,那麼對這種誇飾之辭就可以理解了。
 
 
文中所稱的「皇老君」少見,似可解為「太上老君」。「文」字有兩種解釋可供考慮,其一借鑒於「釋迦文佛」一詞。在南北朝的造像中,常有「釋迦文佛」一詞,實為釋迦牟尼像,這種文辭格式被移植到道像。第二種解釋即「文」字應作其本意解,本意為彩色交錯、花紋、紋理。文石像就是彩繪之石像。觀該造像碑原物,三位主尊坐像與四位脅侍立像均極簡陋,主尊之五官輪廓尚能看清,但四肢與軀體非常簡略,各以一凸起的圓條狀形體表示,沒有衣飾,更無細部,就浮雕藝術而言,似乎是不能再簡單了。
 
 
 
 考察造像的現狀、造像與龕底石質的關係,現存物與原初物不會相差太遠,也就是說造像的粗略並不是破損所致。然而,姚氏家族對如此簡陋的造像,評價卻是出乎意料的高。如果考慮到原初可能有彩繪加以粉飾以彌補工匠能力之不足,考慮到當時可能沒有其他更好的道教造像可作比較,道 徒們 或許對這種幼嫩的技術已經感到滿意,那麼對這種誇飾之辭就可以理解了
 
 
 
藥王山博物館所藏同時期的道教造像也大體相同,風格粗略,如道民劉文朗造像碑(499年)、楊阿紹造像碑(500年)、楊縵黑造像碑(500年)。這給我們三點啓示:其一,道教造像起自民間信徒,並非來自上層或宗教機構;其二,早期道教造像仿自佛像;其三,初期道像風格簡略粗糙
 
  
 +
耀縣藥王山博物館所藏同時期的道教造像也大體相同,風格粗略,如[[劉文朗造像碑]](499年)、[[楊阿紹造像碑]](500年)、[[楊縵黑造像碑]](500年)。這給我們三點啟示:其一,道教造像起自民間信徒,並非來自上層或宗教機構;其二,早期道教造像仿自佛像;其三,初期道像風格簡略粗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李淞:〈以長安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
  
[[Category:道教雕塑]]
+
[[Category: 北魏 道教雕塑]][[Category:造像碑]]

2010年11月20日 (六) 15:23的最新版本

姚伯多等造皇老君文像碑,通称姚伯多造像碑,造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1931年陕西省耀县漆水河出土,现藏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由于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造的魏文朗造佛道像碑是佛、道混合造像碑,所以姚碑是现存最早的全然道教内容的造像碑。

造像内容

此像尺寸为137 x 72 x 30公分。顶部缺一角,或原为方首。四面造像,但两侧为男女供养人,形式似汉代画像石。正面及背面均为道龛。正面上部为主龛,龛内造三尊像,均戴高冠,中央为太上老君像,左右各一侍者。老君形似结跏趺并结禅定印的坐佛。背面上部有一大像,其动态颇似佛教之交脚弥勒菩萨。其下一龛造有三像。碑身刻有长篇发愿文,记载姚伯多、伯龙、定龙、伯养、天宗等于太和廿年(496年)九月四日“上为帝主,下为七祖眷属,敬造皇老君文石像一躯。营构庄饰,极工匠之奇雕,隐起形图,瑍若真容现于今世,绮错尽穷巧之制,修奉清颜,有若真对”。

造像特点

文中所称的“皇老君”少见,似可解为“太上老君”。“文”字有两种解释可供考虑,其一借鉴于“释迦文佛”一词。在南北朝的造像中,常有“释迦文佛”一词,实为释迦牟尼像,这种文辞格式被移植到道像。第二种解释即“文”字应作其本意解,本意为彩色交错、花纹、纹理。文石像就是彩绘之石像。观该造像碑原物,三位主尊坐像与四位胁侍立像均极简陋,主尊之五官轮廓尚能看清,但四肢与躯体非常简略,各以一凸起的圆条状形体表示,没有衣饰,更无细部,就浮雕艺术而言,似乎是不能再简单了。

考察造像的现状、造像与龛底石质的关系,现存物与原初物不会相差太远,也就是说造像的粗略并不是破损所致。然而,姚氏家族对如此简陋的造像,评价却是出乎意料的高。如果考虑到原初可能有彩绘加以粉饰以弥补工匠能力之不足,考虑到当时可能没有其他更好的道教造像可作比较,道民或许对这种幼嫩的技术已经感到满意,那么对这种夸饰之辞就可以理解了。

耀县药王山博物馆所藏同时期的道教造像也大体相同,风格粗略,如刘文朗造像碑(499年)、杨阿绍造像碑(500年)、杨缦黑造像碑(500年)。这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道教造像起自民间信徒,并非来自上层或宗教机构;其二,早期道教造像仿自佛像;其三,初期道像风格简略粗糙。

参考资料:

  • 李淞:〈以长安为中心的早期道教造像:中国道教雕塑述略之一〉,《雕塑》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