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楹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新页面: 道教楹聯是書寫於道教活動場所、景觀等地的一種傳統的文學藝術形式。「楹聯」或稱「對聯」,常出現於建築物、遊覽區的入口處,尤其是...)
 
第1行: 第1行:
 +
{{道教文學}}
 +
 
 道教楹聯是書寫於道教活動場所、景觀等地的一種傳統的文學藝術形式。「楹聯」或稱「對聯」,常出現於建築物、遊覽區的入口處,尤其是房屋大門,更以楹聯之點綴而傳遞中國傳統的文化氣息。
 
 道教楹聯是書寫於道教活動場所、景觀等地的一種傳統的文學藝術形式。「楹聯」或稱「對聯」,常出現於建築物、遊覽區的入口處,尤其是房屋大門,更以楹聯之點綴而傳遞中國傳統的文化氣息。
  
 
 相傳五代後蜀主孟昶於蜀滅亡前一年的除夕自題桃符版於寢門:「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後世則以聯語題寫於廳堂前柱。因前柱名為楹,所以題寫在柱子上的聯語就稱作「楹聯」;又因為這種聯語以詩歌對偶句式構成,所以也叫做「對聯」。
 
 相傳五代後蜀主孟昶於蜀滅亡前一年的除夕自題桃符版於寢門:「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後世則以聯語題寫於廳堂前柱。因前柱名為楹,所以題寫在柱子上的聯語就稱作「楹聯」;又因為這種聯語以詩歌對偶句式構成,所以也叫做「對聯」。
  
 道教[[洞天福地]]以及各類活動場所,幾乎都可以看到楹聯。在內容上,道教楹聯是道教思想追求的寄託。因此,道教楹聯往往以簡練語言融縮神仙故事。例如[[泉州元妙觀]]楹柱題刻:「白鹿青牛迎法駕,羽衣象簡演朝儀。」這首楹聯將道教教主老子過函谷關的故事交織於其中。「青牛」本是老子過關時的坐騎,楹聯作者選擇了這個頗具象徵意義的詞彙,暗示老子過函谷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而「羽衣」是道教神仙所用,這又象徵老子羽化而升仙。至於「朝儀」表示的是後來的道門追隨者以經常性的宗教儀式來表達自己對老子的敬奉。在這裏,楹聯的意象透射出道教延年益壽、羽化登仙的思想閃光。像這樣的例子,在道教洞天福地之中比比皆是。另外,道教楹聯也注意通過景觀的描繪,以抒寫心性。如四川[[青城山]]的駐鶴莊所題寫:「松檜隱棲三島鶴,樓台閉鎖九霄雲。」此聯以寫景引人入勝。相傳駐鶴莊周圍喬木林中常有丹鶴成群,朝去夕來,聲唳山間。楹聯由景物入手,進行具體描寫;但在深層次上卻蘊含著道教中人對景煉心的旨趣。聯對中所指「三島」出於先秦的仙話傳說,指的是蓬萊、方丈、瀛洲,據說這是修煉成仙者居處的美妙境界。作者將上古的仙境傳說與現實景觀描寫結合起來,造成了一種迷離恍惚的藝術效果,從而營造了洞天福地的神仙文化氛圍,令遊覽者心曠神怡。可見,道教楹聯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寄託,而且往往具有獨到的藝術境界。長期以來,道教中人與文人墨客熱心於道教楹聯的撰寫,他們留下了眾多的作品,這使道教洞天福地更具有了優雅的人文逸趣。
+
 道教[[洞天福地]]以及各類活動場所,幾乎都可以看到楹聯。在內容上,道教楹聯是道教思想追求的寄託。因此,道教楹聯往往以簡練語言融縮神仙故事。例如[[泉州元妙觀]]楹柱題刻:「白鹿青牛迎法駕,羽衣象簡演朝儀。」這首楹聯將道教教主老子過函谷關的故事交織於其中。「青牛」本是老子過關時的坐騎,楹聯作者選擇了這個頗具象徵意義的詞彙,暗示老子過函谷關留下「五千言」《[[ 道德經]] 》;而「羽衣」是道教神仙所用,這又象徵老子羽化而升仙。至於「朝儀」表示的是後來的道門追隨者以經常性的宗教儀式來表達自己對老子的敬奉。在這裏,楹聯的意象透射出道教延年益壽、羽化登仙的思想閃光。像這樣的例子,在道教洞天福地之中比比皆是。另外,道教楹聯也注意通過景觀的描繪,以抒寫心性。如四川[[青城山]]的駐鶴莊所題寫:「松檜隱棲三島鶴,樓台閉鎖九霄雲。」此聯以寫景引人入勝。相傳駐鶴莊周圍喬木林中常有丹鶴成群,朝去夕來,聲唳山間。楹聯由景物入手,進行具體描寫;但在深層次上卻蘊含著道教中人對景煉心的旨趣。聯對中所指「三島」出於先秦的仙話傳說,指的是蓬萊、方丈、瀛洲,據說這是修煉成仙者居處的美妙境界。作者將上古的仙境傳說與現實景觀描寫結合起來,造成了一種迷離恍惚的藝術效果,從而營造了洞天福地的神仙文化氛圍,令遊覽者心曠神怡。可見,道教楹聯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寄託,而且往往具有獨到的藝術境界。長期以來,道教中人與文人墨客熱心於道教楹聯的撰寫,他們留下了眾多的作品,這使道教洞天福地更具有了優雅的人文逸趣。
 +
 
 +
[[Category:道教文學]]

2008年11月12日 (三) 13:20的版本


道教文学
道教诗词
道诗 道词
道教散文
道教小说
道教戏曲
其他
楹联 掌故 童谣

道教楹联是书写于道教活动场所、景观等地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或称“对联”,常出现于建筑物、游览区的入口处,尤其是房屋大门,更以楹联之点缀而传递中国传统的文化气息。

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于蜀灭亡前一年的除夕自题桃符版于寝门:“新年纳馀庆,佳节贺长春。”后世则以联语题写于厅堂前柱。因前柱名为楹,所以题写在柱子上的联语就称作“楹联”;又因为这种联语以诗歌对偶句式构成,所以也叫做“对联”。

道教洞天福地以及各类活动场所,几乎都可以看到楹联。在内容上,道教楹联是道教思想追求的寄托。因此,道教楹联往往以简练语言融缩神仙故事。例如泉州元妙观楹柱题刻:“白鹿青牛迎法驾,羽衣象简演朝仪。”这首楹联将道教教主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交织于其中。“青牛”本是老子过关时的坐骑,楹联作者选择了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词汇,暗示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羽衣”是道教神仙所用,这又象征老子羽化而升仙。至于“朝仪”表示的是后来的道门追随者以经常性的宗教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老子的敬奉。在这里,楹联的意象透射出道教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闪光。像这样的例子,在道教洞天福地之中比比皆是。另外,道教楹联也注意通过景观的描绘,以抒写心性。如四川青城山的驻鹤庄所题写:“松桧隐栖三岛鹤,楼台闭锁九霄云。”此联以写景引人入胜。相传驻鹤庄周围乔木林中常有丹鹤成群,朝去夕来,声唳山间。楹联由景物入手,进行具体描写;但在深层次上却蕴含著道教中人对景炼心的旨趣。联对中所指“三岛”出于先秦的仙话传说,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据说这是修炼成仙者居处的美妙境界。作者将上古的仙境传说与现实景观描写结合起来,造成了一种迷离恍惚的艺术效果,从而营造了洞天福地的神仙文化氛围,令游览者心旷神怡。可见,道教楹联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寄托,而且往往具有独到的艺术境界。长期以来,道教中人与文人墨客热心于道教楹联的撰写,他们留下了众多的作品,这使道教洞天福地更具有了优雅的人文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