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靈威觀”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1行: 第11行:
 
'''如皋靈威觀'''始建於北宋政和年間,主奉[[真武大帝]]。該觀原位於江蘇省如皋市新生路中段北側,1996年因應舊城改造遷至碧霞路50號,毗連名勝水繪園東大門。如皋靈威觀與句容[[茅山道院]]、[[蘇州玄妙觀]]並稱江蘇三大道教聖跡。
 
'''如皋靈威觀'''始建於北宋政和年間,主奉[[真武大帝]]。該觀原位於江蘇省如皋市新生路中段北側,1996年因應舊城改造遷至碧霞路50號,毗連名勝水繪園東大門。如皋靈威觀與句容[[茅山道院]]、[[蘇州玄妙觀]]並稱江蘇三大道教聖跡。
 
==歷史==
 
==歷史==
 如皋靈威觀相傳 隋代以前由來 武當山的玉公、信公、靜公創立,初名祖師觀。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尉遲恭東征在此扎轅。凱旋後,尉遲忠武奉旨重建,賜額「仁威」。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道士丁志倫重修。提舉蘇均謁觀,見有金蛇繞出殿間,事聞於朝,宋徽宗下旨重建和賜額「敕建靈威觀」。金元以後,為全真十方叢林。歷代均設道會司於此,代代住持為道官,曾編纂道教經書十數種行世。觀內育德慈濟宏化律壇授戒,一次戒子有多 達五百一十 人者,遍佈江蘇北部各縣, 使 該觀 成為 蘇北 地區 道教 中心。歷史上該長年放賑,至清代道光元年更由吳觀文居士創立育德堂專司其事,故 當地有「靈威觀做好事 ── 不要錢」的歇後語。
+
 如皋靈威觀相傳 隋代以前由來 自[[ 武當山]] 的玉公、信公、靜公創立,初名祖師觀。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尉遲恭東征在此扎轅。凱旋後,尉遲忠武奉旨重建,賜額「仁威」。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道士丁志倫重修。提舉蘇均謁觀,見有金蛇繞出殿間,事聞於朝,宋徽宗下旨重建和賜額「敕建靈威觀」。金元以後,為全真十方叢林。歷代均設道會司於此,代代住持為道官,曾編纂道教經書十數種行世。觀內育德慈濟宏化律壇授戒,一次戒子有多 達510 人者,遍佈江蘇北部各縣 。1930年代初 ,該觀 有殿堂14座,房舍200餘間,是江 蘇北 部的 道教中心。歷史上該 長年放賑,至清代道光元年更由吳觀文居士創立育德堂專司其事,故當地有「靈威觀做好事 ── 不要錢」的歇後語。
  
1950年代以後,靈威觀宗教活動停止,神像遭毀,殿宇被占。1986年以來, 住持沈高澄道長偕信士上書各級政府部門,要求恢復道觀。1990年6月,市政府建立「如皋縣修復靈威觀籌備組」。1991年12月,被市政府列為「如皋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0月,因應舊城改造作出《關於如皋靈威觀易地重建的決定》。1996年,該觀從新生路中段北側遷至 東水關東側 重建。1997年6月,建成恆春軒一院。南通市道教協會贈予泥塑彩繪神像十數尊。7月,如皋市道教協會會長沈高澄以98歲高齡親自主持「迎慶香港回歸祖國法會」。1999年,在上海市浦東欽賜仰殿的援助下,建成玄天門靈官殿,至11月28日舉行了靈官殿落成暨沈高澄大師百歲慶典 隆重舉行 。2001年,如皋市宗教局為仁威殿舉行奠基禮,在江蘇省道教協會促進下,翌年仁威殿落成,東遷新址遂初具規模。
+
1950年代以後,靈威觀宗教活動停止,神像遭毀,殿宇被占。1986年以來,住持[[ 沈高澄]] 道長偕信士上書各級政府部門,要求恢復道觀。1990年6月,市政府建立「如皋縣修復靈威觀籌備組」。1991年12月,被市政府列為「如皋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0月,因應舊城改造作出《關於如皋靈威觀易地重建的決定》。1996年,該觀從新生路中段北側遷至 碧霞路 重建。1997年6月,建成恆春軒一院。南通市道教協會贈予泥塑彩繪神像十數尊。7月,如皋市道教協會會長沈高澄以98歲高齡親自主持「迎慶香港回歸祖國法會」。1999年,在上海市浦東欽賜仰殿的援助下,建成玄天門靈官殿,至11月28日舉行了靈官殿落成暨沈高澄大師百歲慶典。2001年,如皋市宗教局為仁威殿舉行奠基禮,在江蘇省道教協會促進下,翌年仁威殿落成,東遷新址遂初具規模。
  
 
==相關條相==
 
==相關條相==

2010年10月24日 (日) 14:56的最新版本

如皋靈威觀

Lingwei Temple (Rugao, Jiangsu).jpg

主奉:真武大帝
創立: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
地址:江蘇省如皋市碧霞路50號
 

如皋靈威觀始建於北宋政和年間,主奉真武大帝。該觀原位於江蘇省如皋市新生路中段北側,1996年因應舊城改造遷至碧霞路50號,毗連名勝水繪園東大門。如皋靈威觀與句容茅山道院蘇州玄妙觀並稱江蘇三大道教聖跡。

歷史

如皋靈威觀相傳是隋代以前由來自武當山的玉公、信公、靜公創立,初名祖師觀。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尉遲恭東征在此扎轅。凱旋後,尉遲忠武奉旨重建,賜額「仁威」。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道士丁志倫重修。提舉蘇均謁觀,見有金蛇繞出殿間,事聞於朝,宋徽宗下旨重建和賜額「敕建靈威觀」。金元以後,為全真十方叢林。歷代均設道會司於此,代代住持為道官,曾編纂道教經書十數種行世。觀內育德慈濟宏化律壇授戒,一次戒子有多達510人者,遍佈江蘇北部各縣。1930年代初,該觀有殿堂14座,房舍200餘間,是江蘇北部的道教中心。歷史上該觀長年放賑,至清代道光元年更由吳觀文居士創立育德堂專司其事,故當地有「靈威觀做好事 ── 不要錢」的歇後語。

1950年代以後,靈威觀宗教活動停止,神像遭毀,殿宇被占。1986年以來,住持沈高澄道長偕信士上書各級政府部門,要求恢復道觀。1990年6月,市政府建立「如皋縣修復靈威觀籌備組」。1991年12月,被市政府列為「如皋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0月,因應舊城改造作出《關於如皋靈威觀易地重建的決定》。1996年,該觀從新生路中段北側遷至碧霞路重建。1997年6月,建成恆春軒一院。南通市道教協會贈予泥塑彩繪神像十數尊。7月,如皋市道教協會會長沈高澄以98歲高齡親自主持「迎慶香港回歸祖國法會」。1999年,在上海市浦東欽賜仰殿的援助下,建成玄天門靈官殿,至11月28日舉行了靈官殿落成暨沈高澄大師百歲慶典。2001年,如皋市宗教局為仁威殿舉行奠基禮,在江蘇省道教協會促進下,翌年仁威殿落成,東遷新址遂初具規模。

相關條相

參考資料

  1. 百度空間.江蘇如皋靈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