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電母”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4行: 第14行: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Category:道教神仙]]
 
[[Category:道教神仙]]
 +
[[en:The Father of Thunder and the Mother of Lightning]]

2009年7月6日 (一) 11:32的版本


道教神仙
神仙学说
神仙的特点 成仙的基础
修仙的途径 神仙的等级
先天尊神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三官大帝
四御 土皇
西王母 雷祖
星君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五星七曜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斗姆 六十甲子神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
雷部五元帅 雷公电母
龙王 雨师 风伯
土地神及地方保护神
城隍 门神
土地 灶神
财神和福禄寿星
财神
福禄寿星
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 十殿阎王
得道仙真
观音 八仙 妈祖
关帝 吕祖 王灵官
临水夫人 三茅真君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由来

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雷电崇拜,起自上古。战国屈原《远游》篇有句称“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离骚》中亦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丰隆,据汉王逸注,“一曰雷师”。《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雷神的记载,称雷神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当是兽形。但汉代王充《论衡》中所述汉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雷公当是人形。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又变为兽形。《搜神记》称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弥猴”。闪电之职,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汉代才有电父之说。大约在唐宋时期,闪电之神变成电母。唐崔致远有句称“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苏轼亦有诗称“麾驾雷公诃电母”。宋元以后,电母更有名姓,《铸鼎馀闻》称“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舆服志》说到军中有“电母旗”,旗上画神人为女人形,“𫄸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北游记》都写到电母,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

职能

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史记》的《殷本纪》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王充《论衡》的《雷虚》篇称“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其雷电都具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继承中国古代对雷公电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编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的多种祈求雨雪的科仪中,都以雷公电母作为主要启请的神灵。北宋以后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会元》称雷法之基础是“气”,“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吒雷霆”,而雷公作为主管雷霆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属神灵,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唤、调遣和施雷等事。

奉祀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电母之像则容如女,貌端雅,两手执镜,号曰电母秀天君。雷公神诞之日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雷公电母,专门奉祀的已不多见。但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中仍列有雷公电母之神位。

参考资料

  1. 《搜神记》
  2. 《铸鼎馀闻》
  3.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