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32字节 、 2009年6月19日 (五) 09:40
无编辑摘要
{{道教文學}}
 
道教詩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現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來抒寫超凡脫俗情感的詩歌作品。
== 起源 ==
道教詩發端甚早,在東漢的《[[太平經]]》中,便可略見端倪。該書卷三十八載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師策文》,已注意用韻,似為七言詩的雛形。與《太平經》同時代的《[[周易參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騷體賦體裁。《參同契》的文體雖然不純,但運用詩歌形式以論煉丹的特點卻也是顯而易見的。東漢以降,道教組織逐步壯大,道教詩也隨之增加和日趨成熟。魏晉南北朝間,不僅在道門中秘傳著[[煉丹詩]]、[[咒語詩]],而且在社會上流行著[[遊仙詩]]。
== 煉丹詩 ==
煉丹詩是以煉丹為內容的詩歌作品。從形式上看,煉丹有 [[ 外丹 ]] [[ 內丹 ]] 之分,故而煉丹詩的內容也有內丹、外丹之別,或主內丹、或主外丹,或內外兼而有之。如《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上所載的一篇504字歌謠,以七言一句的形式,運用象徵的文學手法,暗示煉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運用頗為隱晦,但其比喻與象徵手法則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
== 咒語詩 ==
== 唐宋時期道詩的繁榮==
唐宋以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詩歌日益繁榮起來。一方面是道人們熱心於詩歌創作,如著名道士 [[ 呂洞賓 ]] 、施肩吾等結合山水名勝的描寫,表現自己對道教宗旨的見解和神仙信念,通過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義的深奧哲理。另一方面,許多文人在受到道風濡染或者觀察體驗了道教生活之後,也創作了一些此類題材的詩歌作品。從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到盛唐詩人孟浩然、李白,從北宋西昆派代表楊億、張詠到南宋詩人楊萬里,都有吟詠道事、遊仙暢玄的詩作行世。在這些詩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與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雖然並不那麼虔誠相信道教,但在他們的創作中又往往表現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道教詩因其內容獨特,表現手法多彩多姿,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 相關條目 ==*[[煉丹詩詞]]*[[遊仙詩]]*[[咒語詩]] [[Category:道教 文學詩詞]][[en:Daoist Poetry]]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