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的版本间的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创建页面,内容为“{{Book |name=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 |author=謝國興、李豐楙、林美容等 |publisher=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年 |s...”) |
(没有差异)
|
2019年9月28日 (六) 17:38的最新版本
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
|
內容簡介
生活即文化,民間信仰活動是台灣社會生活與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是了解台灣社會組織、宗教信仰之歷史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台灣民間信仰乃相對於制度性宗教(佛、道、基督教等)而言,或被視為具有擴散性宗教性質,主要源於傳統巫覡與鬼神信仰,同時混雜部分祖先、自然神崇拜與釋、儒、道成分,很難以「某某教」稱之,在進行繁複祭典時,通常需藉助道教各法派之科儀,故常見各地民間信仰宮廟加入各地道教協會為會員。學界包括人類、歷史、文學、宗教、社會等學門,對民間信仰研究成果甚多,議題豐富,見解多元。本書所輯錄10篇論文涉及進香、建醮、祭祀與廟會等少數個案與議題,並輔以主編所撰導論,當有助讀者掌握台灣民間信仰之主要精髓。
目錄
- 王泰升: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
- 編輯凡例
- 作者簡介
- 圖表、附錄目次
- 謝國興:導論
- 第一章 李豐楙:台灣齋醮
- 一、前言
- 二、台灣道教的源流及其衍變
- (一)道教的宗教特質
- (二)道教派別與宗教職能
- 三、「齋醮」的定義及其衍變
- (一)齋醮:從原始語意到新意
- (二)齋與醮:從單字到複合
- (三)齋醮合流:從歷史到當代的變化
- 四、儀式例一:謝土、慶成醮的意涵
- (一)正一派的謝土、慶成醮
- (二)靈寶派的謝土、慶成醮
- 五、儀式例二:從王醮到迎王祭典
- (一)王醮中的遺存:分燈宿啟與經懺布化
- (二)和瘟押煞,祭船送王
- (三)從「遊地河」到「遊天河」
- 六、儀式例三:拔度齋儀
- (一)「午夜式」的齋儀程序
- (二)拔度儀的神道意涵
- (三)過橋與填庫:送行亡魂
- 七、儀式例四:法術運用與日常生活
- (一)正一派的道法運用
- (二)閭山紅頭法:與靈寶派配合的法術
- 八、結語
- 第二章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
- 一、前言
- 二、祭祀圈的概念
- 三、信仰圈的概念
- 四、由祭祀圈到信仰圈的發展
- 五、結語與討論
- 第三章 張珣: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變遷
- 一、前言:鎮瀾宮信徒範圍及其演變
- (一)轄區的內涵與意義
- (二)轄區範圍大小的演變
- 二、廟方行政組織之轉型與轄區的演變
- 三、移民團體帶來的儀式改變與外地資源
- 四、以儀式重新界定其信徒範圍
- 五、結語
- 一、前言:鎮瀾宮信徒範圍及其演變
- 第四章 呂玫鍰:遺產化過程中的媽祖進香:儀式變遷與地方賦權的考察
- 一、前言:當進香搬上國家博物館的舞台
- 二、遺產與遺產化
-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
- (二)台灣《文資法》的定義
- (三)學界定義的遺產與遺產化觀點
- 三、地方進香傳統成為國家文化資產
- (一)進香保留地方傳統的宗教文化
- (二)無固定的進香路線與行程
- (三)全程徒步的進香旅程
- 四、變遷中的進香傳統與儀式實踐
- (一)地方傳統的消失與弱化
- (二)進香儀式的精緻化與擴大參與
- (三)去地域化的個人進香禮儀
- (四)創造新的進香意義
- 五、遺產化的實踐及其對地方的影響
- (一)公部門的媽祖文化節活動
- (二)廟方的遺產化實踐
- (三)拱天宮近年的發展與建設
- (四)地方攤商與社團的成長
- 六、結語與討論
- (一)遺產化與地方賦權
- (二)地方傳統的變遷與創新
- (三)誰的傳統?誰的進香?
- 第五章 三尾裕子:從地方性廟宇到全台性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
- 一、前言
- 二、馬鳴山鎮安宮的創建
- 三、關於鎮安宮的祭祀活動
- (一)春祭
- (二)五年大科
- 四、三種信徒範疇的形成
- (一)鎮安宮的發展和五股組織的成立:第一層次圈
- (二)鎮安宮祭祀圈範圍的擴大:第二層次圈
- (三)鎮安宮祭祀圈範圍的擴大:第三層次圈
- 五、關於馬鳴山鎮安宮信徒的地域範圍的擴大
- (一)祖籍地和第一、第二層次圈的關係
- (二)第二層次圈的擴大
- 六、祭祀圈
- (一)祭祀圈的概念
- (二)馬鳴山鎮安宮的信仰圈範圍
- 七、結語:今後的課題
- 第六章 李豐楙:代巡東港:迎王巡境的隱喻
- 一、前言
- 二、溫王爺、諸千歲與東隆宮的興建
- (一)代天巡狩:從道教到儒教的詮釋
- (二)迎王駐駕:溫王與代巡千歲
- 三、祭典組織:祭祀區與社會
- (一)族姓聚居,各衛角頭
- (二)分層適任,各獻所能
- (三)世事滄桑,境域乃分
- 四、千歲過火:祭典的淨化
- (一)神筆請駕,封王蒞境
- (二)遶行庄母,過火進府
- (三)安座千旗,出榜安民
- 五、分區拚陣與王駕出巡
- (一)王駕出巡,遶行四境
- (二)陣頭遊行,各呈其藝
- (三)家將神將,緝惡驅疫
- 六、結語
- 第七章 丁仁傑:大型地方性:台南西港刈香村際網絡再思考
- 一、前言
- 二、「大型地方性」概念初次的提出
- 三、何謂地方?何謂大型地方性?
- 四、傳統漢人社會與地方性
- 五、西港刈香的現況
- 六、西港地區的歷史演變與地方獨特的歷史感
- 七、千歲爺降臨的制度化:循環性時間取代固定永恆的歷史起點
- 八、大型地方性的結構與功能
- (一)千歲爺的靈驗及其「社區真確化」作用
- (二)千歲爺「靈驗真確化」與科儀的形成
- 九、大型地方性中的路徑
- (一)慶安宮的中心性位置
- (二)不同區塊的先後加入
- (三)不同區塊加入所形成的新態勢和各庄陣頭的發展
- (四)宗教慶典與社區的真確化
- 十、村落與地方性
- (一)村落與民間信仰
- (二)村落進入現代國家與全球化框架
- 十一、「全球─國家─地方」連結脈絡中的大型地方性
- (一) 中央政府與細胞化的農村社會
- (二) 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中國家與村庄關係的變化
- (三)歷史框架變遷下的大型地方性
- 十二、結語
- 第八章 陳緯華:孤魂的在地化:有應公廟與台灣社會地緣意識之轉變
- 一、前言
- 二、目前的有應公廟研究
- 三、重新詮釋有應公廟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方法上的問題
- 四、無祀祠的第一次轉型
- (一)本章所指的「無祀祠」
- (二)所謂的「第一次」轉型
- 五、無祀祠祭祀中的民間社會
- (一)流寓者眾
- (二)厲壇寄櫬
- (三)枯骨收埋
- (四)無祀祠的誕生
- 六、無祀祠祭祀中的國家治理
- (一)掩骼與祭厲政策:國家治理
- (二)無祀祠作為掩骼與祭厲制度的一環:國家的支持
- (三)日治時期的國家制度與民間社會:政府的掃蕩
- 七、無祀祠祭祀的轉型
- (一)無祀祠樣貌的轉變
- (二)無祀祠的轉型:儀式象徵的轉變
- 八、無祀祠轉型的社會意涵
- (一)社會心理的轉變:返鄉氛圍的消失
- (二)「孤魂的在地化」與台灣社會地緣意識的轉變
- 九、結語
- 第九章 吳學明:義民爺信仰的形成與擴散
- 一、前言
- 二、義民與義民爺信仰
- (一)義民
- (二)「褒忠」與義民信仰
- 三、枋寮義民廟的建廟
- (一)建塚廟的原因
- (二)埋葬塚地的取得
- (三)從褒忠亭到義民廟
- 四、從四大庄到十五大庄
- (一)祭祀
- (二)十五聯庄輪祀祭典區
- (三)輪祀聯庄的形成:楊梅地區與大隘聯庄
- (四)靈驗事蹟的流傳
- 五、義民爺信仰的再擴張
- 六、義民爺信仰的演變
- (一)義民爺牌位的分化
- (二)義民爺金身的奉祀
- (三)義民爺分香廟祭典的演變
- (四)義民廟與墳塚
- 七、結語
- 第十章 謝國興: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以曾文溪、二仁溪下游廟會為例
- 一、前言
- 二、廟會與陣頭
- 三、西港刈香的文武陣頭
- (一)台灣第一香
- (二)西港香陣頭緣起與統計
- (三)陣頭儀式
- (四)西港香的宋江陣與金獅陣
- 四、二仁溪下游地區的廟會陣頭
- (一)聚落概況
- (二)王船信仰
- (三)出外境與遶本境
- (四)形態多元的庄頭陣
-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