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大廟”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1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南嶽大廟位於湖南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嶽鎮北。為奉祀衡山之神[[南嶽大帝]]之廟宇 。始建年代不詳 。據唐李沖昭《南嶽小錄》記載,衡山原有祝融廟,在祝融峰頂,隋代移於山下。據《南嶽志》記載,唐初,在廟內建了一座霍王殿;開元九年(721),玄宗為南嶽神加「司天王」封號,十三年(725年),廟內再建一座真君祠,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建造後殿,後屢經重建和擴修,規模漸大。南嶽現存建築係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修,由南至北共有殿宇九進。
+
 南嶽大廟位於湖南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嶽鎮北 ,與山東泰安岱廟、河南登封中嶽廟並稱於世,是「五嶽」廟宇中規模最大、佈局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此廟高22米,廟東原有八觀,屬道教,廟西原有八寺,屬佛教 衡山南嶽大廟 為奉祀衡山之神[[南嶽大帝]]之廟宇 ,現在是湖南道教開放廟觀之一,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唐 李沖昭《南嶽小錄》記載,衡山原有祝融廟,在祝融峰頂,隋代移於山下。據《南嶽志》記載,唐初,在廟內建了一座霍王殿;開元九年(721),玄宗為南嶽神加「司天王」封號,十三年(725年),廟內再建一座真君祠,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建造後殿,後屢經重建和擴修,規模漸大。南嶽現存建築係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修,由南至北共有殿宇九進。
  
 
 第一進為欞星門,是一座四柱三樓式仿木石牌坊。
 
 第一進為欞星門,是一座四柱三樓式仿木石牌坊。
第24行: 第24行:
 
#中國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998頁「衡山南嶽廟」條。
 
#中國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998頁「衡山南嶽廟」條。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675頁「衡山」條。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675頁「衡山」條。
[[Category:湖南]] [[Category: 宮觀]]
+
[[Category:湖南 宮觀]]
 +
[[en:Great Hengshan Temple on the Southern Sacred Mountain (Hengyang, Hunan)]]

2019年9月21日 (六) 15:43的最新版本

南岳大庙位于湖南衡阳市衡山脚下的南岳镇北,与山东泰安岱庙、河南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是“五岳”庙宇中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此庙高22米,庙东原有八观,属道教,庙西原有八寺,属佛教。衡山南岳大庙为奉祀衡山之神南岳大帝之庙宇,现在是湖南道教开放庙观之一,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唐代李冲昭《南岳小录》记载,衡山原有祝融庙,在祝融峰顶,隋代移于山下。据《南岳志》记载,唐初,在庙内建了一座霍王殿;开元九年(721),玄宗为南岳神加“司天王”封号,十三年(725年),庙内再建一座真君祠,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建造后殿,后屡经重建和扩修,规模渐大。南岳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由南至北共有殿宇九进。

第一进为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楼式仿木石牌坊。

第二进为奎星阁,俗称盘龙亭,因二层戏台藻井内有一木雕盘龙而得名。

第三进为正南门,由三个半圆形拱门组成,形如“川”字,故又称正川门。正川门两侧还有东、西川门。

第四进为御碑亭,亭内树清康熙皇帝御制《重修南岳庙碑记》一通。

第五进为嘉应门,单檐歇山式七开间,是历史上迎接宾客的仪门。

第六进为御书楼。楼内原藏有御制匾七块、历代祭文与祝文及加封岳神碑等。遗憾的是这些珍贵文物都毁于“文革”浩劫之中。御书楼现为文物展览之所,主要展出南岳附近出土及收藏的200馀件珍贵文物。

第七进为大庙之正殿 ── 圣帝殿。殿内外共有石柱72根,象征衡山72峰。殿内正中供奉“南岳司天昭圣帝”,即火神祝融。大殿周围的石栏杆上嵌有100多块双面汉白玉浮雕。

第八进为寝宫,又称后殿。殿中神座上设南岳大帝与夫人景明皇后坐像。

最后一进为北后门,单檐硬山三开间。门东有注生殿,西有辖神殿。

大庙东西两侧分别有道教八观和佛教八寺。佛、道两教共处一庙,甚为罕见。

参考资料

  1. 中国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998页“衡山南岳庙”条。
  2.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675页“衡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