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28字节 、 2017年8月20日 (日) 10:13
无编辑摘要
鄧九宜 ''' 鄧九宜 ''' (1906-1992),俗名鄧天保,祖藉廣東新會,道名「九宜」,是1960至1990年代香港道教科儀重要傳承人之一。
==生平==
鄧九宜俗名鄧天保,祖藉廣東新會,道名「九宜」,字派取自[[青松觀]]以「紫雲繞九龍」起首的派詩。鄧九宜在1950年代定居香港,與香港多間道堂關係密切,他最先入道於青松觀,經常與[[侯寶垣]]、關秋、麥幸等互相討論交流經懺[[科儀]]。到了1960年代,鄧九宜先後於[[雲鶴山房]]、[[蓬瀛仙館]]、[[竹林仙館]]、[[圓玄學院]]教授經懺,桃李滿門,對香港道堂科儀人才培養有着重大影響。
===塑造香港道堂科儀特色===
現時的香港道堂科儀可以主要分成兩個傳承系統,分別是鄧九宜所傳,以及侯寶垣所傳。根據鄧九宜的早期弟子鄧波兒所指,「鄧傳」與「侯傳」弟子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誦經的腔口,兩者均有異於北方道教科儀傳統及音樂傳統,鄧九宜的腔口特色是其洪亮的聲線及濃重的新會口音,而侯寶垣則將粵曲的腔調融入道堂唱腔之中。
==相關條目==
*[[侯寶垣]]
==參考資料==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等):《[[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承傳]]》(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頁70-73。
[[Category:20世紀道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