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學院”的版本间的差异
Chishing.lee(讨论 | 贡献)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中國道教學院''' | + | '''中國道教學院''' 位於[[北京白雲觀]] 一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全國性道教高等學府。從一九九零年成立至今,中國道教學院已培養了多名信仰、文化和品德兼備的道教人才,為中國各地的道教學院提供大量的宗教教學人才 。 |
− | == | + | |
− | *[http://www. | + | ==誕生與發展== |
+ | 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 中國道教 界逐漸意識到培育道教人才的重要性。故於一九六一年的中國道 協 第二次代表會議中, 會 長[[陳攖寧]] 提出了有關道教研究工作和培養 道教知識 份子 的 中心任務 , 並且 擬定《培養道教知識 份 子計 畫 大綱》 ,與之相應的 「道教徒進修班」 亦在一年後正式展開 。 一改舊時師徒授受、口耳相傳的傳承辦法,中國道教教育引入了集體招生、集體教學和集體管理等嶄新的學校教學方式。然而, 因 著 文化大革命 的爆發,進修班只開始了短短數年就被迫 中 斷。直到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政府一改文革時期的政治方針,落實一系列的宗教政策,為中國道教提供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再一次制定培養道教人才計畫。一九八零 年中國道協召開了第三屆全國代表會議 。在中國道教學院成立之先,一九八二 年舉辦了第一期道教知識專修班(相當於中專水平)。 至一九九零 年,共舉辦「道教知識專修班」五期(其中一期為坤道班) 、 「道教知識進修班」(相當於大專水平)一期,共培養乾坤道 士二百零六 人 ,為全國的宮觀和道協組織提供一批又一批有著一定程度的道教學識和修持的道教新力量 。 因應時代的需求,繼專修班和進修班之後,中國道教協會又著手籌建 中國道教學院 ,並最終獲得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的批准,於一九九零 年 五月五日正式 成立 。 | ||
+ | <br> | ||
+ | |||
+ | ==宗旨與理念== | ||
+ | 中國道教學院秉持著「在政府的領導下,堅持愛國愛教原則,根據國家憲法、法律和政策及道教教理教義進行教學」的宗旨 , 努力 辦 學。務求達致「尊道貴德,學 修 並進」,為 中 國道教界培養出 一 批擁有較高道教學識、品德修養及有志 為道 教事業服務的年輕宗教教職人員 。 擔起聯繫信眾和訓練各地道教組織骨幹的責任 , 致使道教文化 和 傳統得以弘揚並傳承下去。 | ||
+ | <br> | ||
+ | |||
+ | |||
+ | ==學院架構== | ||
+ | 中國 道教 學院直接受中國 道 教 協 會所領導,實行院長 負責 制,並由副院長主持日常工作。學院行政組織可再細分為教務處、教研處、辦公室和圖 書 館,四個部門均向院長及副院長負責。 | ||
+ | <br> | ||
+ | |||
+ | |||
+ | ==學院課程== | ||
+ | 中國道教學院根據中國道教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中國道教學院章程》 , 制定了《中國 道 教 學 院本科與研究生培養方案》。並於2000 年 後相繼推出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主張教學與修持相結合,以培養出一批能有系統地掌握道教知識 , 及具備一定道教經典闡釋能力的青年道教人才。 | ||
+ | <br> | ||
+ | |||
+ | |||
+ | '''本科生教育─中國道教學院本科教育培養方案(試行)''' | ||
+ | |||
+ | 中國道教學院 的本科生課程如一般大學一樣實行四年全日制教學,學生需每週上課三十小時,主要學習道教經義和持守道教傳統修持。同時,學院提倡課堂教學與自學相結合、理論聯繫實際和社會實踐等教學方針,務求令到一眾本科生能有著獨 立 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致使教育實效得以提高。至於課程內容方面,主要分為政治課、文化課、 專業 課、講座課和實踐課五個 大 課,當中除講座課外,其餘皆為必修課目。而為了讓本科生能有效地掌握道教知識,故政治課、文化課與 專 業課的上課時數分配仍以專業課為重,約佔七成的時間。 | ||
+ | |||
+ | '''政治課''':時事政治、政策法規、愛國主義等。 | ||
+ | |||
+ | '''文化課''':分為基礎課和傳統文化修養課兩部分,在傳統文化修養課內,學生可自行選擇想修讀之課程。 | ||
+ | #基礎課:古代漢語、寫作、英語、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宗教學概論、文獻學概論。 | ||
+ | #傳統文化修養課:書畫、音樂、琴學。 | ||
+ | '''專業課''':分為精講和泛講的部分。 | ||
+ | #精講部分:道教經典、經典導讀、道教易學、教理教義、道教歷史、道教神學、道教儀範、老莊思想概論、道教養生。 | ||
+ | #泛講部分:道教勸善書導讀、道教要經概述、道教哲學、道教文學、世界主要宗教、中醫基礎理論、儒家經典、佛教經典、基督教和天主教經典、伊斯蘭經典。 | ||
+ | '''講座課''':道教戒律、齋醮科儀概論與道教音樂、中國古建築基礎知識、詩詞格律基礎知識。 | ||
+ | |||
+ | '''實踐課''':為每日必修項目,可分為動功、靜功和課誦三個部分。 | ||
+ | #動功:太極拳 和 八段錦 | ||
+ | #靜功:圜堂靜坐 | ||
+ | #課誦:玄門日誦早晚課 | ||
+ | <br> | ||
+ | |||
+ | '''研究生教育─中國 道教 學院2016年 研究生班 培養方案''' | ||
+ | |||
+ | 現時中國道教學院所開辦的研究生教育是根據《2008年第二屆研究生 班 培養方案》所修改,課程 學制 定為三 年 全日制教學並以道教經史為研究方向。有別於本科生課程目標 ,研究生班 培養方案是有定向的為全國各道教院校培養宗教課教師,致使研究生於畢業後能擔起各院校的宗教課教學任務。故此,研究生教育 在 收生上亦較本科生教育嚴緊。道教徒必須有入道三年或以上的經驗,年齡需介乎23至35歲,擁有健康的身體,對道教信仰虔誠認真,以及具有國民教育 大 學本科學歷或已於各道教學院畢業。同時,還要獲得各道教學院的推薦和主管部門 的 同意,後 再 通過筆試和面試的考核,才能正式入讀研究生課程。在教 學 方面,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相比更為著重實踐。除了每週 三 十小時於課堂上學習教材分析、課堂管理、課堂觀察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知識外,學院更要求學生需以多於兩個月的時間來參與學院與其他地方 道教學院的 教 學 講座活動, 來 實習「教學助理」的角色。並且需要適時前往外 地 參與考察調研的活動,如赴港參加香港[[蓬瀛仙館]]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的道教文化及管理暑期研修班,及考察香港道教的學術研究和其發展等。務求通過實習經驗,提升研究生在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上的功能。而關於課程的安排,因研究生教育以研讀和闡釋 道 教經典文獻為主,故只有政治課、基礎課、專業課 和 講座課,內容包括有: | ||
+ | |||
+ | '''政治課''':時事政治、國情教育等。 | ||
+ | |||
+ | '''基礎課''':英語、古代漢語、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哲學概論、西方哲學概論。 | ||
+ | |||
+ | '''專業課''':中國道教史、道教文獻、道教哲學、基本道經導讀、教理教義、道教養生、玄門規範、道教神學、道教易學 。 | ||
+ | |||
+ | '''講座課''' | ||
+ | <br> | ||
+ | |||
+ | |||
+ | == 相關連結== | ||
+ | *[http://www.zgdjxy.org.cn/index.php?m=& 中國道教 學院] | ||
+ | |||
+ | [[Category:道教學府]] |
2017年6月18日 (日) 10:33的最新版本
中國道教學院位於北京白雲觀一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全國性道教高等學府。從一九九零年成立至今,中國道教學院已培養了多名信仰、文化和品德兼備的道教人才,為中國各地的道教學院提供大量的宗教教學人才。
誕生與發展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中國道教界逐漸意識到培育道教人才的重要性。故於一九六一年的中國道協第二次代表會議中,會長陳攖寧提出了有關道教研究工作和培養道教知識份子的中心任務,並且擬定《培養道教知識份子計畫大綱》,與之相應的「道教徒進修班」亦在一年後正式展開。一改舊時師徒授受、口耳相傳的傳承辦法,中國道教教育引入了集體招生、集體教學和集體管理等嶄新的學校教學方式。然而,因著文化大革命的爆發,進修班只開始了短短數年就被迫中斷。直到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政府一改文革時期的政治方針,落實一系列的宗教政策,為中國道教提供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再一次制定培養道教人才計畫。一九八零年中國道協召開了第三屆全國代表會議。在中國道教學院成立之先,一九八二年舉辦了第一期道教知識專修班(相當於中專水平)。至一九九零年,共舉辦「道教知識專修班」五期(其中一期為坤道班)、「道教知識進修班」(相當於大專水平)一期,共培養乾坤道士二百零六人,為全國的宮觀和道協組織提供一批又一批有著一定程度的道教學識和修持的道教新力量。因應時代的需求,繼專修班和進修班之後,中國道教協會又著手籌建中國道教學院,並最終獲得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的批准,於一九九零年五月五日正式成立。
宗旨與理念
中國道教學院秉持著「在政府的領導下,堅持愛國愛教原則,根據國家憲法、法律和政策及道教教理教義進行教學」的宗旨,努力辦學。務求達致「尊道貴德,學修並進」,為中國道教界培養出一批擁有較高道教學識、品德修養及有志為道教事業服務的年輕宗教教職人員。擔起聯繫信眾和訓練各地道教組織骨幹的責任,致使道教文化和傳統得以弘揚並傳承下去。
學院架構
中國道教學院直接受中國道教協會所領導,實行院長負責制,並由副院長主持日常工作。學院行政組織可再細分為教務處、教研處、辦公室和圖書館,四個部門均向院長及副院長負責。
學院課程
中國道教學院根據中國道教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中國道教學院章程》,制定了《中國道教學院本科與研究生培養方案》。並於2000年後相繼推出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主張教學與修持相結合,以培養出一批能有系統地掌握道教知識,及具備一定道教經典闡釋能力的青年道教人才。
本科生教育─中國道教學院本科教育培養方案(試行)
中國道教學院的本科生課程如一般大學一樣實行四年全日制教學,學生需每週上課三十小時,主要學習道教經義和持守道教傳統修持。同時,學院提倡課堂教學與自學相結合、理論聯繫實際和社會實踐等教學方針,務求令到一眾本科生能有著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致使教育實效得以提高。至於課程內容方面,主要分為政治課、文化課、專業課、講座課和實踐課五個大課,當中除講座課外,其餘皆為必修課目。而為了讓本科生能有效地掌握道教知識,故政治課、文化課與專業課的上課時數分配仍以專業課為重,約佔七成的時間。
政治課:時事政治、政策法規、愛國主義等。
文化課:分為基礎課和傳統文化修養課兩部分,在傳統文化修養課內,學生可自行選擇想修讀之課程。
- 基礎課:古代漢語、寫作、英語、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宗教學概論、文獻學概論。
- 傳統文化修養課:書畫、音樂、琴學。
專業課:分為精講和泛講的部分。
- 精講部分:道教經典、經典導讀、道教易學、教理教義、道教歷史、道教神學、道教儀範、老莊思想概論、道教養生。
- 泛講部分:道教勸善書導讀、道教要經概述、道教哲學、道教文學、世界主要宗教、中醫基礎理論、儒家經典、佛教經典、基督教和天主教經典、伊斯蘭經典。
講座課:道教戒律、齋醮科儀概論與道教音樂、中國古建築基礎知識、詩詞格律基礎知識。
實踐課:為每日必修項目,可分為動功、靜功和課誦三個部分。
- 動功:太極拳和八段錦
- 靜功:圜堂靜坐
- 課誦:玄門日誦早晚課
研究生教育─中國道教學院2016年研究生班培養方案
現時中國道教學院所開辦的研究生教育是根據《2008年第二屆研究生班培養方案》所修改,課程學制定為三年全日制教學並以道教經史為研究方向。有別於本科生課程目標,研究生班培養方案是有定向的為全國各道教院校培養宗教課教師,致使研究生於畢業後能擔起各院校的宗教課教學任務。故此,研究生教育在收生上亦較本科生教育嚴緊。道教徒必須有入道三年或以上的經驗,年齡需介乎23至35歲,擁有健康的身體,對道教信仰虔誠認真,以及具有國民教育大學本科學歷或已於各道教學院畢業。同時,還要獲得各道教學院的推薦和主管部門的同意,後再通過筆試和面試的考核,才能正式入讀研究生課程。在教學方面,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相比更為著重實踐。除了每週三十小時於課堂上學習教材分析、課堂管理、課堂觀察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知識外,學院更要求學生需以多於兩個月的時間來參與學院與其他地方道教學院的教學講座活動,來實習「教學助理」的角色。並且需要適時前往外地參與考察調研的活動,如赴港參加香港蓬瀛仙館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的道教文化及管理暑期研修班,及考察香港道教的學術研究和其發展等。務求通過實習經驗,提升研究生在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上的功能。而關於課程的安排,因研究生教育以研讀和闡釋道教經典文獻為主,故只有政治課、基礎課、專業課和講座課,內容包括有:
政治課:時事政治、國情教育等。
基礎課:英語、古代漢語、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哲學概論、西方哲學概論。
專業課:中國道教史、道教文獻、道教哲學、基本道經導讀、教理教義、道教養生、玄門規範、道教神學、道教易學。
講座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