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聯合會”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香港道教聯合會是由香港道教壇堂宮觀聯合組成, 香港六大宗教團體 之一
+
''' 香港道教聯合會''' 是由香港道教壇堂宮觀聯合組成, 香港六大宗教 中道教的代表 團體 。該會作為統籌平台推動香港道教界舉辦各種宗教活動,並同時透過辦學等形式回饋社會。現時會址位於九龍長沙灣青山道156號永基商業大廈8樓
  
==發展==
+
== 成立與 發展==
1960年,香港華民政務司署有鑑於 香港道教 團體缺乏組織,亦無 繫,提議組 以為領導 團結各道堂單位,發揮互助互勉精神。於是,在華民政務司署協助下,1961年[[道德會龍慶堂]]籲請各道堂選派代表籌組聯會,同年6月 香港道教 聯合會正式成立。1967年, 香港 政府批准本會註冊為有限責任法團 並特准免用 有限」字樣。當時,臨時會址曾設在[[圓玄學院]]。至1975年12月16日,座落於 龍大南街176至178號金寧大廈三樓的自置 址落成。發展至今,有團體會員近百間。其中規模較大 有:青松觀 圓玄學院、蓬瀛仙館、黃大仙祠、雲泉仙館、省善真堂、道德會龍慶堂、抱道堂、翠柏仙洞等。香港 道教聯合會 主要致力於興辦文化教育 福利慈善事業 宣道活動等。《道心》雜誌為該 的機關刊物,於1978年創刊,每年刊行一期
+
香港道教聯 的成立可分成四個時期 <ref>黎志添、游子安、吳真:《 香港道教 :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 香港 :中華書局,2010) 頁165-170。</ref>分別是 道教總 籌辦(1957─1960) 道教聯合會 」從籌備到成立(1960─1967) 草創期(1967─1975)以 從建立固定 址到近來發展(1975─2016)
 +
<br>
  
==會務大要==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會務大要如下:
 
*興學育才:現辦有政府津貼中學五間,小學六間,幼稚園六間。學生人數共一萬四千餘名。積極推行道化教育,培養青少年良好品德。
 
*宣揚道教:歷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道德講座;在會內禮堂推行宣道活動;每年出版《道心》專刊。
 
*宗教聯誼活動:定期出席香港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宗教思想交談會:參加青少年暑期宿營活動;公益金百萬行:祈禱世界和平大會;新春團拜等多項宗教聯誼活動。
 
*與中國大陸宗教交流:自從中國大陸實行宗教政策開放後,與國內中央及地方宗教當局,如中國道教協會,各省市道教協會等經常互相訪問,增加認識,促進友誼;對於國內民間宗教團體方面,多個團體會員,均有協助重修國內各地著名道觀,積極參加希望工程,捨力捨財,既踴躍,又熱心。
 
*舉辦祈禱世界和平萬緣法會:每三年一屆,聯合各團體道堂,舉辦下元解厄祈禱世界和平萬緣法會。集合數十道堂宮觀,啟建七晝連宵功德,祈禱香港繁榮安定,世界和樂昇平。
 
  
== 站外鏈結==
+
===「港九道教總會」的籌辦(1957─1960)===
[http://www.hktaoist.org.hk/ 香港道教聯合會]
+
  自1950年代起,香港道堂已經逐漸開始聯合起來建立組織。例如在一九四九年創立的先天道總會,而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成立在1957年已經開始醞釀。在一九五零年代,部分香港道堂曾經聚首一堂,在座談會中討論香港道教界的發展。他們認為「儒釋各有總會,天主基督各有教區」,<ref>關於各教組織的成立時間:孔教信徒分別於一九二一年和一九三零年創立中華聖教總會和孔教學院;佛教在1945年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天主教於一九四六年由宗座代牧教區升為香港教區;基督教在一九一五年和一九五四年分別成立 香港 華人基督教聯會和基督教協進會</ref>但道教卻沒有「總會之設」。有見及此,他們為了「集修廣益,闡佈擴揚」,使 道教 能「與世界各宗教並駕」,應該 聯合 香港各大小道場,籌辦「港九道教總 」。一九五七年七月,由[[雲泉仙館]]、萬德至善社、竹隱長春洞、玉壺仙洞、[[翠柏仙洞]]、通善壇及[[青松觀]]七所道堂及二十三名道長擔任發起人。以青松觀會址作爲通訊處,去信香港各大小道堂,倡議籌辦「港九道教總會」。然而,這個計劃未能得到廣泛的認同和響應,故港九道教總會並未有成立。
 +
<br>
  
[[Category: 地方組織]][[Category:香港]]
+
 
 +
===「道教聯合會」從籌備到成立(1960─1967)===
 +
一九六零年,華民政務司署爲了協調香港的中國人團體與組織,每三個月便會舉行一次「傳統中國人團體與公司連絡會議」,以聯繫香港各慈善團體、宗教團體、街坊會、行會、同鄉會、宗親會、鄉事組織等,而宗教團體的會議就有「儒、道、釋宗教座談會」。座談會邀請了香港各大小的中國宗教團體,包括香港的大小道堂,以中國宗教爲中心作專題討論。在會中,華民政務司署代表提到道教團體眾多,卻缺乏組織領導,散漫難稽,因此提議組織道教聯合會,以便辦理福利事業,補助政令之不逮。這促使香港道教界在同年六月一日,在九龍基隆街龍慶堂會址開辦了第一次「道教團體座談會」,會上決定由二十七個道教團體組成「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ref>二十七個團體包括:萬德至善社、青松觀、忠一草堂、圓玄學院、嗇色園、通善壇、福慶堂、善慶洞、竹隱長春洞、靜室、雲泉仙館、紫霞園、抱道堂、省善真堂、心慶佛堂、萬安堂、普慶念佛社、永樂洞、龍慶堂、智園行德堂、賓霞洞、玉壺仙洞、蓬瀛仙館、大仁祥、成德堂、德教會和小樸園。</ref>正式開始籌組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準備工作。一九六零年六月十四日,各籌備委員於龍慶堂召開第一次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會議,會議主席爲龍慶堂的黃石公,會議中加入了另外四個團體委員,<ref>四個團體委員為:金蘭壇、翠柏仙洞、玉霞閣和毛文達</ref>使團體委員人數增至三十一個。會上,龍慶堂、圓玄學院、萬德至善社、青松觀、雲泉仙館、金蘭壇、[[ 蓬瀛仙館]]、忠一草堂及[[嗇色園]]被選為常務委員。同年七月十二日,天盛堂、濟原堂和天真堂加入籌備委員會,組成共有三十四個團體會員的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一九六四年,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向香港政府申請成為合法團體,於一九六七年獲正式批准該會註冊為有限責任法團,特准免用「有限」字眼,香港道教聯合會宣佈成立。同年4月,香港道教聯合會在深水埗南昌街龍慶酒家召開招收團體會員及普通會員聯歡大會,選出第一屆理事會。一九六七年五月三日,香港道教聯合會開第一次理事會會議,以籌備該會就職典禮和理事分工等具體事宜。根據一九六二年刊的《香港道教聯合會組織章程》,該會規定會員是「凡經香港社團之註冊,或華人廟廟宇登記,或有限公司註冊之道教合法團體,得參加為本聯會團體會員」。籌備委員除了先前的三十四個團體還有乾元洞,合共三十五個委員。
 +
<br>
 +
 
 +
 
 +
===草創期(1967─1975)===
 +
香港道教聯合會成立後制定五項會務方針:團結會員、舉辦道德講座、出版書刊、統籌辦學和建設道教墳場。《香港道教聯合會組織章程》亦列明「舉辦各種社會慈善事業,如安老院、孤兒院、學校、醫院、永遠墳場等」。該會謹遵方針,在創會初期已以不同形式服務社會,例如一九七一年始在香港大會堂演講廳分別舉行道德講座二百零九次;一九六九年由教育司批准在九龍牛頭角區創辦第一間津貼小學「香港道教聯合會學校」;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觀塘秀茂坪安置區和香港島半山寶山道因山泥傾瀉而造成多人傷亡,香港道教聯合會聯合多間道堂組成「港九各界(六一八)雨災超薦法會委員會」,誦經禮懺,追悼「六一八」雨災罹難者。
 +
<br>
 +
 
 +
 
 +
===建立固定會址到近來發展(1975─2016)===
 +
第一屆至第五屆(1967─1975)的香港道教聯合會沒有固定會址,只有設於深水埗龍慶堂及荃灣圓玄學院的臨時通訊處,會議多在香港中環干諾道中惟康大廈(當時圓玄學院主席趙聿修所提供的一個名下物業)中舉行。直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六日第五屆理事會第七次理事會議之後,位於深水埗大南街金寧大廈的固定會址落成,才建立弘道會所。二零零三年,會址從深水埗大南街遷至長沙灣青山道。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活動層面及規模不斷擴大。自一九七六年舉辦「下元降厄消災集福迎祥萬緣勝會」,香港道教聯合會每三年便會啟建下元法會,至二零一四年已先後舉辦十三屆。一九七八年,香港道教聯合會與香港六宗教領袖組織成立領袖座談會。一九九七年,該會為慶祝香港回歸啟建「香港道教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暨祈福法會」。二零零一年道祖誕期間聯會舉辦了第一屆香港道教節。二零零七年為香港道教聯合會創會四十周年,同年舉辦了[[羅天大醮]]和中國[[國際道德經論壇]]。除了香港本地的活動,香港道教聯合會亦曾多次到內地探訪交流,支持宮觀復修和貧窮地區辦學,又參與各種法會儀式。在招收會員方面,香港道教聯合會自一九六八年起接受個人會員申請,在一九六八年至二零零三年間接受了五百五十六個個人會員申請。團體會員的數量亦有所上升,據其年刊《道心》所載,一九八七年有六十三個,一九九六年有六十五個,二零零七年有九十五個,二零一六年有八十一個。
 +
<br>
 +
 
 +
 
 +
==組織結構==
 +
香港道教聯合會採用理事會制度。根據創會初期的《香港道教聯合會組織章程》第二章「組織」第十二條,「理事會設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二人,下分總務部,財務部,慈善部,宣道部,交際部,審查部,文書部等七部,各部設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均由理事互選之」。至到第二十六屆(2017─2018)理事會,職銜已改為會長、主席及副主席,部門則增加到十六個,新增部門包括秘書處、關顧部、六宗教聯絡部、會計部、稽核部、經懺部、婦女部、學務部和道教青年團。每屆理事會任期為兩年。
 +
<br>
 +
 
 +
 
 +
==定期活動==
 +
香港道教聯合會經常舉辦大大小小的道教活動,部分恆常活動會定期舉行。
 +
<br>
 +
 
 +
 
 +
===下元法會===
 +
下元節是農曆十月十五日,在道教信仰中下元亦與[[三官]]之一的水官有關,其主宰赦罪解厄鍚福保民。<ref>湯國華:〈香港道教聯合會啟建甲戌年下元解厄祈禱世界和平萬緣勝會〉,《道心》第十八期,頁18。</ref>下元節就是水官大帝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故下元節又被視為消災日。道教徒在當日會啟壇設醮,祈福禳災,以求平安<ref>「下元解厄祈禱世界和平萬緣法會」籌辦委員會:〈下元法會祈求上天解除人間厄難〉,《道心》第三十五期,頁90。</ref>。香港道教聯合會秉承傳統,藉下元寶誕之期,舉辦法會,進行祈禱,希望能解厄消災,香港繁榮安定,寰宇共享昇平。一九六八年九月,香港道教聯合會首次籌辦「萬緣法會」。一九七六年,香港道教聯合會在屯門青松觀舉行一連八天的「下元解厄消災集福萬善緣法會」,自此之後該會每隔三年便會舉行一次「下元解厄祈禱世界和平萬緣法會」。至今已舉辦了十三屆,最近一屆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至六日在圓玄學院舉行。
 +
<br>
 +
 
 +
 
 +
===道教節與道教日===
 +
二零零零年二月,香港青松觀與蓬瀛仙館聯署倡議成立香港道教節。此舉除了是弘揚道教,正本清源,糾正和加強社會大眾對道教的認識之外,亦祈望將[[太上道祖]]寶誕爭取成為香港特區假期。於香港道教聯合會第十七屆理事會第八次會議,一致決定將每年的太上道祖聖誕日(農曆二月十五日)定為道教節,由香港道教聯合會帶領,會屬道堂承辦,團結全港宮觀,舉辦大型的道教節慶祝活動,例如講座、展覽、音樂會、宴會、嘉年華等。第一屆香港道教節於二零零一年三月九日舉行,至二零一三年一共舉行了十三屆。歷屆香港道教節主題如下:
 +
*二零零一年第一屆道教節:順天樂道:道教的生命觀
 +
*二零零二年第二屆道教節:道德化劫  轉戾為祥
 +
*二零零三年第三屆道教節:觀妙觀徼
 +
*二零零四年第四屆道教節:生活道教
 +
*二零零五年第五屆道教節:和諧人生
 +
*二零零六年第六屆道教節:慈儉為懷  樂善為本
 +
*二零零七年第七屆道教節:德範九美  義理函善
 +
*二零零八年第八屆道教節:道教現代化,融入當今社會,共創和諧新世紀
 +
*二零零九年第九屆道教節:返璞歸真:五行不到處  萬化總歸時
 +
*二零一零年第十屆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
 +
*二零一一年第十一屆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煦育群生 和光同塵
 +
*二零一二年第十二屆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利物濟世 廣結善緣
 +
*二零一三年第十三屆香港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
 +
二零一三年,香港政府民政事務局接納將每年三月第二個星期日定名為道教日,以便道教徙和市民慶祝。經會議和政府函覆,確定香港「道教日」成立。<ref>梁德華:〈香港「道教日」成立〉,《道心》第三十六期,頁22。</ref>故2013年的道教節稱為「道教日成立暨第十三屆香港道教節」。二零一四年起便以「道教日」之名取代了「道教節」。
 +
<br>
 +
 
 +
===羅天大醮===
 +
香港道教聯合會於二零零七年舉行「太上金籙羅天大醮」,醮期長達十二日(三天預科合計十五日),醮場設於圓玄學院新闢後山福地。<ref>梁德華:〈丁亥年「國際道德經論壇」及「太上金籙羅天大醮」後記〉,《道心》第三十一期,頁79-81。</ref>參與是次羅天大醮的道教團體及道眾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等 。不論是醮期長短、醮場大小還是參與人數 面,這次羅天大醮都可謂歷來最盛大的道教活動。詳細活動日期:三月四日初上表,八月十三日再上表,十一月十日三上表,十一月十三日啟壇大典,十一月十四日揭金榜儀式,十一月二十四日圓隆,十二月二日慶功宴。<ref>〈二零零七年道聯會會務簡報〉,《道心》第三十一期,頁9-26。</ref>羅天大醮每隔十年舉辦一次,故來屆羅天大醮將在二零一七年舉行。初上表已於二零一七年五月九日進行,再上表及三上表分別定在八月二十二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並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啟壇,舉行地點為西環堅尼地城城西道海濱區。
 +
<br>
 +
 
 +
 
 +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
一九七零年代起,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孔教和伊斯蘭教就成為了香港的六大宗教。自一九七八年起,香港六宗教 組織 成立領袖座談會,每年定期舉辦六宗教思想交流活動,表達對不同宗教的尊重和了解。<ref>黎志添、游子安、吳真:《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頁170。</ref>香港道教聯合會會務之一為參與各種宗教聯誼活動,故該會一直有定期出席座談會,與香港佛教聯合會、孔教學院、基督教協進會、天主教香港教區、中華回教博愛社進行交流。除了思想上的交流,各組織亦會參與彼此的宗教活動,例如香港道教聯合會在主辦二零零一年第一屆道教節時邀請了另外五個組織的代表出席活動。<ref>〈二零零一年會務簡報〉,《道心》,第二十五期,頁8。</ref>道聯會亦設有六宗教聯絡部,以便與其他五大宗教保持聯絡。
 +
<br>
 +
 
 +
==教育==
 +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會務之一乃興學育才,故該會一直致力於培育人才,自一九六九年創辦第一間津貼小學「香港道教聯合會學校」,至現時已開辦中學五間、小學五間、幼稚園六間共計十六間學校,學生人數共一萬四千餘名。以「道化教育」為辦學方針,本著「以道為宗,以德為化,以修為教,以仁為育」為宗旨。下列為香港道教聯合會會屬學校及其開辦年份:
 +
<br>
 +
 
 +
 
 +
===資助中學===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1971)
 +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1982)
 +
*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1985)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1988)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1998)
 +
<br>
 +
 
 +
===資助小學===
 +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1969)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1982)
 +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吳禮和紀念學校(1984)
 +
*香港道教聯合會純陽小學(1995)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1996)
 +
<br>
 +
 
 +
===幼稚園===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幼稚園幼兒中心(石圍角)(1982)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幼稚園幼兒中心(富善邨)(1986)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幼稚園幼兒中心(平田邨)(1986)
 +
*圓玄幼稚園幼兒中心(東頭邨)(1990)
 +
*圓玄幼稚園幼兒中心(天逸邨)(2002)
 +
*香港道教聯合會飛雁幼稚園/幼兒中心(2001/2005)
 +
<br>
 +
 
 +
==道教青年團==
 +
道教青年團是香港首個由青年主導的道教組織,團員以十二至四十歲的青年人組成。原為香港道教聯合會的「青年部」,二零一三年四月改成「道教青年團」(簡稱「道青團」),同年七月開始招募會員,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式成立,並於尖沙咀街坊福利會舉行「道教青年團成立暨委員就職典禮」。該團宗旨為認識道家哲理、培養品德人格、培育青年道教領袖、組織和推動青年服務社會、促進本地與外地宗教青年團體之交流、弘揚道教文化。其活動十分多元化,包括恆常團聚交誼、領袖發展培訓、道教文化研修、義工社會服務、文化藝術活動和外地交流考察。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六年間,道教青年團已到訪新加坡、杭州和汕尾等地進行交流。
 +
<br>
 +
 
 +
 
 +
==出版==
 +
香港道教聯合會有雙月刊《會訊》及年刊《道心》向會員和各界報導會內最新消息。《會訊》本為月刊,於第一百四十九期起改版為雙月刊,每逢單數月份出版。《道心》則於一九七八年創刊,每年刊行一期。此外,香港道教聯合會成立了香港道教聯合會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各種道教書籍,包括信仰、哲理、[[科儀]] 、音樂和養生等範疇,讓道眾和社會大眾對道教有更多認識。
 +
<br>
 +
 
 +
 
 +
==註釋==
 +
<references/>
 +
<br>
 +
 
 +
==相關連結==
 +
*[http://www.hktaoist.org.hk/ 香港道教聯合會]
 +
 
 +
==參考資料==
 +
*[http://www.hktaoist.org.hk/ 香港道教聯合會]
 +
*香港道教聯合會年刊《道心》
 +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2010,《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
*李家駿,〈先天道在香港的蛻變與轉型:論先天道對香港道教發展的重要性〉,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硏究課程哲學碩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5。
 +
 
 +
[[Category:香港]] [[Category:地方組織]]
 
[[en:The Hong Kong Daoist Association]]
 
[[en:The Hong Kong Daoist Association]]

2017年6月17日 (六) 16:59的最新版本

香港道教联合会是由香港道教坛堂宫观联合组成,为香港六大宗教中道教的代表团体。该会作为统筹平台推动香港道教界举办各种宗教活动,并同时透过办学等形式回馈社会。现时会址位于九龙长沙湾青山道156号永基商业大厦8楼。

成立与发展

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成立可分成四个时期,[1]分别是“港九道教总会”的筹办(1957─1960)、“道教联合会”从筹备到成立(1960─1967)、草创期(1967─1975)以及从建立固定会址到近来发展(1975─2016)。


“港九道教总会”的筹办(1957─1960)

自1950年代起,香港道堂已经逐渐开始联合起来建立组织。例如在一九四九年创立的先天道总会,而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成立在1957年已经开始酝酿。在一九五零年代,部分香港道堂曾经聚首一堂,在座谈会中讨论香港道教界的发展。他们认为“儒释各有总会,天主基督各有教区”,[2]但道教却没有“总会之设”。有见及此,他们为了“集修广益,阐布扩扬”,使道教能“与世界各宗教并驾”,应该联合香港各大小道场,筹办“港九道教总会”。一九五七年七月,由云泉仙馆、万德至善社、竹隐长春洞、玉壶仙洞、翠柏仙洞、通善坛及青松观七所道堂及二十三名道长担任发起人。以青松观会址作为通讯处,去信香港各大小道堂,倡议筹办“港九道教总会”。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响应,故港九道教总会并未有成立。


“道教联合会”从筹备到成立(1960─1967)

一九六零年,华民政务司署为了协调香港的中国人团体与组织,每三个月便会举行一次“传统中国人团体与公司连络会议”,以联系香港各慈善团体、宗教团体、街坊会、行会、同乡会、宗亲会、乡事组织等,而宗教团体的会议就有“儒、道、释宗教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香港各大小的中国宗教团体,包括香港的大小道堂,以中国宗教为中心作专题讨论。在会中,华民政务司署代表提到道教团体众多,却缺乏组织领导,散漫难稽,因此提议组织道教联合会,以便办理福利事业,补助政令之不逮。这促使香港道教界在同年六月一日,在九龙基隆街龙庆堂会址开办了第一次“道教团体座谈会”,会上决定由二十七个道教团体组成“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3]正式开始筹组香港道教联合会的准备工作。一九六零年六月十四日,各筹备委员于龙庆堂召开第一次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会议,会议主席为龙庆堂的黄石公,会议中加入了另外四个团体委员,[4]使团体委员人数增至三十一个。会上,龙庆堂、圆玄学院、万德至善社、青松观、云泉仙馆、金兰坛、蓬瀛仙馆、忠一草堂及啬色园被选为常务委员。同年七月十二日,天盛堂、济原堂和天真堂加入筹备委员会,组成共有三十四个团体会员的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一九六四年,道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向香港政府申请成为合法团体,于一九六七年获正式批准该会注册为有限责任法团,特准免用“有限”字眼,香港道教联合会宣布成立。同年4月,香港道教联合会在深水埗南昌街龙庆酒家召开招收团体会员及普通会员联欢大会,选出第一届理事会。一九六七年五月三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开第一次理事会会议,以筹备该会就职典礼和理事分工等具体事宜。根据一九六二年刊的《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该会规定会员是“凡经香港社团之注册,或华人庙庙宇登记,或有限公司注册之道教合法团体,得参加为本联会团体会员”。筹备委员除了先前的三十四个团体还有乾元洞,合共三十五个委员。


草创期(1967─1975)

香港道教联合会成立后制定五项会务方针:团结会员、举办道德讲座、出版书刊、统筹办学和建设道教坟场。《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亦列明“举办各种社会慈善事业,如安老院、孤儿院、学校、医院、永远坟场等”。该会谨遵方针,在创会初期已以不同形式服务社会,例如一九七一年始在香港大会堂演讲厅分别举行道德讲座二百零九次;一九六九年由教育司批准在九龙牛头角区创办第一间津贴小学“香港道教联合会学校”;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观塘秀茂坪安置区和香港岛半山宝山道因山泥倾泻而造成多人伤亡,香港道教联合会联合多间道堂组成“港九各界(六一八)雨灾超荐法会委员会”,诵经礼忏,追悼“六一八”雨灾罹难者。


建立固定会址到近来发展(1975─2016)

第一届至第五届(1967─1975)的香港道教联合会没有固定会址,只有设于深水埗龙庆堂及荃湾圆玄学院的临时通讯处,会议多在香港中环干诺道中惟康大厦(当时圆玄学院主席赵聿修所提供的一个名下物业)中举行。直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六日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理事会议之后,位于深水埗大南街金宁大厦的固定会址落成,才建立弘道会所。二零零三年,会址从深水埗大南街迁至长沙湾青山道。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活动层面及规模不断扩大。自一九七六年举办“下元降厄消灾集福迎祥万缘胜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每三年便会启建下元法会,至二零一四年已先后举办十三届。一九七八年,香港道教联合会与香港六宗教领袖组织成立领袖座谈会。一九九七年,该会为庆祝香港回归启建“香港道教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祈福法会”。二零零一年道祖诞期间联会举办了第一届香港道教节。二零零七年为香港道教联合会创会四十周年,同年举办了罗天大醮和中国国际道德经论坛。除了香港本地的活动,香港道教联合会亦曾多次到内地探访交流,支持宫观复修和贫穷地区办学,又参与各种法会仪式。在招收会员方面,香港道教联合会自一九六八年起接受个人会员申请,在一九六八年至二零零三年间接受了五百五十六个个人会员申请。团体会员的数量亦有所上升,据其年刊《道心》所载,一九八七年有六十三个,一九九六年有六十五个,二零零七年有九十五个,二零一六年有八十一个。


组织结构

香港道教联合会采用理事会制度。根据创会初期的《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第二章“组织”第十二条,“理事会设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二人,下分总务部,财务部,慈善部,宣道部,交际部,审查部,文书部等七部,各部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均由理事互选之”。至到第二十六届(2017─2018)理事会,职衔已改为会长、主席及副主席,部门则增加到十六个,新增部门包括秘书处、关顾部、六宗教联络部、会计部、稽核部、经忏部、妇女部、学务部和道教青年团。每届理事会任期为两年。


定期活动

香港道教联合会经常举办大大小小的道教活动,部分恒常活动会定期举行。


下元法会

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日,在道教信仰中下元亦与三官之一的水官有关,其主宰赦罪解厄钖福保民。[5]下元节就是水官大帝下凡人间为民解厄之日,故下元节又被视为消灾日。道教徒在当日会启坛设醮,祈福禳灾,以求平安[6]。香港道教联合会秉承传统,藉下元宝诞之期,举办法会,进行祈祷,希望能解厄消灾,香港繁荣安定,寰宇共享升平。一九六八年九月,香港道教联合会首次筹办“万缘法会”。一九七六年,香港道教联合会在屯门青松观举行一连八天的“下元解厄消灾集福万善缘法会”,自此之后该会每隔三年便会举行一次“下元解厄祈祷世界和平万缘法会”。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届,最近一届于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至六日在圆玄学院举行。


道教节与道教日

二零零零年二月,香港青松观与蓬瀛仙馆联署倡议成立香港道教节。此举除了是弘扬道教,正本清源,纠正和加强社会大众对道教的认识之外,亦祈望将太上道祖宝诞争取成为香港特区假期。于香港道教联合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一致决定将每年的太上道祖圣诞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道教节,由香港道教联合会带领,会属道堂承办,团结全港宫观,举办大型的道教节庆祝活动,例如讲座、展览、音乐会、宴会、嘉年华等。第一届香港道教节于二零零一年三月九日举行,至二零一三年一共举行了十三届。历届香港道教节主题如下:

  • 二零零一年第一届道教节:顺天乐道:道教的生命观
  • 二零零二年第二届道教节:道德化劫 转戾为祥
  • 二零零三年第三届道教节:观妙观徼
  • 二零零四年第四届道教节:生活道教
  • 二零零五年第五届道教节:和谐人生
  • 二零零六年第六届道教节:慈俭为怀 乐善为本
  • 二零零七年第七届道教节:德范九美 义理函善
  • 二零零八年第八届道教节:道教现代化,融入当今社会,共创和谐新世纪
  • 二零零九年第九届道教节:返璞归真:五行不到处 万化总归时
  • 二零一零年第十届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
  • 二零一一年第十一届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煦育群生 和光同尘
  • 二零一二年第十二届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利物济世 广结善缘
  • 二零一三年第十三届香港道教节:道通天地 继往开来

二零一三年,香港政府民政事务局接纳将每年三月第二个星期日定名为道教日,以便道教徙和市民庆祝。经会议和政府函覆,确定香港“道教日”成立。[7]故2013年的道教节称为“道教日成立暨第十三届香港道教节”。二零一四年起便以“道教日”之名取代了“道教节”。

罗天大醮

香港道教联合会于二零零七年举行“太上金箓罗天大醮”,醮期长达十二日(三天预科合计十五日),醮场设于圆玄学院新辟后山福地。[8]参与是次罗天大醮的道教团体及道众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地。不论是醮期长短、醮场大小还是参与人数方面,这次罗天大醮都可谓历来最盛大的道教活动。详细活动日期:三月四日初上表,八月十三日再上表,十一月十日三上表,十一月十三日启坛大典,十一月十四日揭金榜仪式,十一月二十四日圆隆,十二月二日庆功宴。[9]罗天大醮每隔十年举办一次,故来届罗天大醮将在二零一七年举行。初上表已于二零一七年五月九日进行,再上表及三上表分别定在八月二十二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并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启坛,举行地点为西环坚尼地城城西道海滨区。


六宗教领袖座谈会

一九七零年代起,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孔教和伊斯兰教就成为了香港的六大宗教。自一九七八年起,香港六宗教组织成立领袖座谈会,每年定期举办六宗教思想交流活动,表达对不同宗教的尊重和了解。[10]香港道教联合会会务之一为参与各种宗教联谊活动,故该会一直有定期出席座谈会,与香港佛教联合会、孔教学院、基督教协进会、天主教香港教区、中华回教博爱社进行交流。除了思想上的交流,各组织亦会参与彼此的宗教活动,例如香港道教联合会在主办二零零一年第一届道教节时邀请了另外五个组织的代表出席活动。[11]道联会亦设有六宗教联络部,以便与其他五大宗教保持联络。

教育

香港道教联合会的会务之一乃兴学育才,故该会一直致力于培育人才,自一九六九年创办第一间津贴小学“香港道教联合会学校”,至现时已开办中学五间、小学五间、幼稚园六间共计十六间学校,学生人数共一万四千馀名。以“道化教育”为办学方针,本著“以道为宗,以德为化,以修为教,以仁为育”为宗旨。下列为香港道教联合会会属学校及其开办年份:


资助中学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一中学(1971)
  • 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1982)
  • 香港道教联合会青松中学(1985)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二中学(1988)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三中学(1998)


资助小学

  • 香港道教联合会云泉学校(1969)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石围角小学(1982)
  • 香港道教联合会云泉吴礼和纪念学校(1984)
  • 香港道教联合会纯阳小学(1995)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陈吕重德纪念学校(1996)


幼稚园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石围角)(1982)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富善邨)(1986)
  •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平田邨)(1986)
  • 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东头邨)(1990)
  • 圆玄幼稚园幼儿中心(天逸邨)(2002)
  • 香港道教联合会飞雁幼稚园/幼儿中心(2001/2005)


道教青年团

道教青年团是香港首个由青年主导的道教组织,团员以十二至四十岁的青年人组成。原为香港道教联合会的“青年部”,二零一三年四月改成“道教青年团”(简称“道青团”),同年七月开始招募会员,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式成立,并于尖沙咀街坊福利会举行“道教青年团成立暨委员就职典礼”。该团宗旨为认识道家哲理、培养品德人格、培育青年道教领袖、组织和推动青年服务社会、促进本地与外地宗教青年团体之交流、弘扬道教文化。其活动十分多元化,包括恒常团聚交谊、领袖发展培训、道教文化研修、义工社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和外地交流考察。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六年间,道教青年团已到访新加坡、杭州和汕尾等地进行交流。


出版

香港道教联合会有双月刊《会讯》及年刊《道心》向会员和各界报导会内最新消息。《会讯》本为月刊,于第一百四十九期起改版为双月刊,每逢单数月份出版。《道心》则于一九七八年创刊,每年刊行一期。此外,香港道教联合会成立了香港道教联合会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各种道教书籍,包括信仰、哲理、科仪、音乐和养生等范畴,让道众和社会大众对道教有更多认识。


注释

  1. 黎志添、游子安、吴真:《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香港:中华书局,2010),页165-170。
  2. 关于各教组织的成立时间:孔教信徒分别于一九二一年和一九三零年创立中华圣教总会和孔教学院;佛教在1945年成立香港佛教联合会;天主教于一九四六年由宗座代牧教区升为香港教区;基督教在一九一五年和一九五四年分别成立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和基督教协进会
  3. 二十七个团体包括:万德至善社、青松观、忠一草堂、圆玄学院、啬色园、通善坛、福庆堂、善庆洞、竹隐长春洞、静室、云泉仙馆、紫霞园、抱道堂、省善真堂、心庆佛堂、万安堂、普庆念佛社、永乐洞、龙庆堂、智园行德堂、宾霞洞、玉壶仙洞、蓬瀛仙馆、大仁祥、成德堂、德教会和小朴园。
  4. 四个团体委员为:金兰坛、翠柏仙洞、玉霞阁和毛文达
  5. 汤国华:〈香港道教联合会启建甲戌年下元解厄祈祷世界和平万缘胜会〉,《道心》第十八期,页18。
  6. “下元解厄祈祷世界和平万缘法会”筹办委员会:〈下元法会祈求上天解除人间厄难〉,《道心》第三十五期,页90。
  7. 梁德华:〈香港“道教日”成立〉,《道心》第三十六期,页22。
  8. 梁德华:〈丁亥年“国际道德经论坛”及“太上金箓罗天大醮”后记〉,《道心》第三十一期,页79-81。
  9. 〈二零零七年道联会会务简报〉,《道心》第三十一期,页9-26。
  10. 黎志添、游子安、吴真:《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页170。
  11. 〈二零零一年会务简报〉,《道心》,第二十五期,页8。


相关连结

参考资料

  • 香港道教联合会
  • 香港道教联合会年刊《道心》
  • 黎志添、游子安、吴真,2010,《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 李家骏,〈先天道在香港的蜕变与转型:论先天道对香港道教发展的重要性〉,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硏究课程哲学硕士论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