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03字节 、 2017年6月17日 (六) 16:59
无编辑摘要
'''香港道教聯合會''' (簡稱「道聯會」) 是由香港道教壇堂宮觀聯合組成,為香港六大宗教中道教的代表團體。該會作為統籌平台推動香港道教界舉辦各種宗教活動,並同時透過辦學等形式回饋社會。現時會址位於九龍長沙灣青山道156號永基商業大廈8樓。
==成立與發展==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成立可分成四個時期,<ref>黎志添、游子安、吳真 《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 (香港:中華書局,2010) ,頁165-170。</ref>分別是「港九道教總會」的籌辦(1957─1960)、「道教聯合會」從籌備到成立(1960─1967)、草創期(1967─1975)以及從建立固定會址到近來發展(1975─2016)。
<br>
===「道教聯合會」從籌備到成立(1960─1967)===
一九六零年,華民政務司署爲了協調香港的中國人團體與組織,每三個月便會舉行一次「傳統中國人團體與公司連絡會議」,以聯繫香港各慈善團體、宗教團體、街坊會、行會、同鄉會、宗親會、鄉事組織等,而宗教團體的會議就有「儒、道、釋宗教座談會」。座談會邀請了香港各大小的中國宗教團體,包括香港的大小道堂,以中國宗教爲中心作專題討論。在會中,華民政務司署代表提到道教團體眾多,卻缺乏組織領導,散漫難稽,因此提議組織道教聯合會,以便辦理福利事業,補助政令之不逮。這促使香港道教界在同年六月一日,在九龍基隆街龍慶堂會址開辦了第一次「道教團體座談會」,會上決定由二十七個道教團體組成「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ref>二十七個團體包括:萬德至善社、青松觀、忠一草堂、圓玄學院、嗇色園、通善壇、福慶堂、善慶洞、竹隱長春洞、靜室、雲泉仙館、紫霞園、抱道堂、省善真堂、心慶佛堂、萬安堂、普慶念佛社、永樂洞、龍慶堂、智園行德堂、賓霞洞、玉壺仙洞、蓬瀛仙館、大仁祥、成德堂、德教會和小樸園。</ref>正式開始籌組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準備工作。  一九六零年六月十四日,各籌備委員於龍慶堂召開第一次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會議,會議主席爲龍慶堂的黃石公,會議中加入了另外四個團體委員,<ref>四個團體委員為:金蘭壇、翠柏仙洞、玉霞閣和毛文達</ref>使團體委員人數增至三十一個。會上,龍慶堂、圓玄學院、萬德至善社、青松觀、雲泉仙館、金蘭壇、[[蓬瀛仙館]]、忠一草堂及[[嗇色園]]被選為常務委員。同年七月十二日,天盛堂、濟原堂和天真堂加入籌備委員會,組成共有三十四個團體會員的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一九六四年,道教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向香港政府申請成為合法團體,於一九六七年獲正式批准該會註冊為有限責任法團,特准免用「有限」字眼,香港道教聯合會宣佈成立。同年4月,香港道教聯合會在深水埗南昌街龍慶酒家召開招收團體會員及普通會員聯歡大會,選出第一屆理事會。一九六七年五月三日,香港道教聯合會開第一次理事會會議,以籌備該會就職典禮和理事分工等具體事宜。根據一九六二年刊的《香港道教聯合會組織章程》,該會規定會員是「凡經香港社團之註冊,或華人廟廟宇登記,或有限公司註冊之道教合法團體,得參加為本聯會團體會員」。籌備委員除了先前的三十四個團體還有乾元洞,合共三十五個委員。
<br>
===建立固定會址到近來發展(1975─2016)===
第一屆至第五屆(1967─1975)的香港道教聯合會沒有固定會址,只有設於深水埗龍慶堂及荃灣圓玄學院的臨時通訊處,會議多在香港中環干諾道中惟康大廈(當時圓玄學院主席趙聿修所提供的一個名下物業)中舉行。直至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六日第五屆理事會第七次理事會議之後,位於深水埗大南街金寧大廈的固定會址落成,才建立弘道會所。二零零三年,會址從深水埗大南街遷至長沙灣青山道。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活動層面及規模不斷擴大。自一九七六年舉辦「下元降厄消災集福迎祥萬緣勝會」,香港道教聯合會每三年便會啟建下元法會,至二零一四年已先後舉辦十三屆。一九七八年,香港道教聯合會與香港六宗教領袖組織成立領袖座談會。一九九七年,該會為慶祝香港回歸啟建「香港道教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暨祈福法會」。二零零一年道祖誕期間聯會舉辦了第一屆香港道教節。二零零七年為香港道教聯合會創會四十周年,同年舉辦了[[羅天大醮]]和中國[[國際道德經論壇]]。除了香港本地的活動,香港道教聯合會亦曾多次到內地探訪交流,支持宮觀復修和貧窮地區辦學,又參與各種法會儀式。在招收會員方面,香港道教聯合會自一九六八年起接受個人會員申請,在一九六八年至二零零三年間接受了五百五十六個個人會員申請。團體會員的數量亦有所上升,據其年刊《道心》所載,一九八七年有六十三個,一九九六年有六十五個,二零零七年有九十五個,二零一六年有八十一個。
<br>
===下元法會===
下元節是農曆十月十五日,在道教信仰中下元亦與[[三官]]之一的水官有關,其主宰赦罪解厄鍚福保民。<ref>湯國華 〈香港道教聯合會啟建甲戌年下元解厄祈禱世界和平萬緣勝會〉,《道心》第十八期,頁18。</ref>下元節就是水官大帝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故下元節又被視為消災日。道教徒在當日會啟壇設醮,祈福禳災,以求平安<ref>「下元解厄祈禱世界和平萬緣法會」籌辦委員會 〈下元法會祈求上天解除人間厄難〉,《道心》第三十五期,頁90。</ref>。香港道教聯合會秉承傳統,藉下元寶誕之期,舉辦法會,進行祈禱,希望能解厄消災,香港繁榮安定,寰宇共享昇平。一九六八年九月,香港道教聯合會首次籌辦「萬緣法會」。一九七六年,香港道教聯合會在屯門青松觀舉行一連八天的「下元解厄消災集福萬善緣法會」,自此之後該會每隔三年便會舉行一次「下元解厄祈禱世界和平萬緣法會」。至今已舉辦了十三屆,最近一屆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至六日在圓玄學院舉行。
<br>
===道教節與道教日===
二零零零年二月,香港青松觀與蓬瀛仙館聯署倡議成立香港道教節。此舉除了是弘揚道教,正本清源,糾正和加強社會大眾對道教的認識之外,亦祈望將[[太上道祖]]寶誕爭取成為香港特區假期。於香港道教聯合會第十七屆理事會第八次會議,一致決定將每年的太上道祖聖誕日(農曆二月十五日)定為道教節,由香港道教聯合會帶領,會屬道堂承辦,團結全港宮觀,舉辦大型的道教節慶祝活動,例如講座、展覽、音樂會、宴會、嘉年華等。第一屆香港道教節於二零零一年三月九日舉行,至二零一三年一共舉行了十三屆。歷屆香港道教節主題如下:
*2001 二零零一 年第一屆道教節:順天樂道:道教的生命觀*2002 二零零二 年第二屆道教節:道德化劫 轉戾為祥*2003 二零零三 年第三屆道教節:觀妙觀徼*2004 二零零四 年第四屆道教節:生活道教*2005 二零零五 年第五屆道教節:和諧人生*2006 二零零六 年第六屆道教節:慈儉為懷 樂善為本*2007 二零零七 年第七屆道教節:德範九美 義理函善*2008 二零零八 年第八屆道教節:道教現代化,融入當今社會,共創和諧新世紀*2009 二零零九 年第九屆道教節:返璞歸真:五行不到處 萬化總歸時*2010 二零一零 年第十屆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2011 二零一一 年第十一屆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煦育群生 和光同塵*2012 二零一二 年第十二屆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利物濟世 廣結善緣*2013 二零一三 年第十三屆香港道教節:道通天地 繼往開來二零一三年,香港政府民政事務局接納將每年三月第二個星期日定名為道教日,以便道教徙和市民慶祝。經會議和政府函覆,確定香港「道教日」成立。<ref>梁德華 〈香港「道教日」成立〉,《道心》第三十六期,頁22。</ref>故2013年的道教節稱為「道教日成立暨第十三屆香港道教節」。二零一四年起便以「道教日」之名取代了「道教節」。
<br>
 
===羅天大醮===
香港道教聯合會於二零零七年舉行「太上金籙羅天大醮」,醮期長達十二日(三天預科合計十五日),醮場設於圓玄學院新闢後山福地。<ref>梁德華 〈丁亥年「國際道德經論壇」及「太上金籙羅天大醮」後記〉,《道心》第三十一期,頁79-81。</ref>參與是次羅天大醮的道教團體及道眾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等地。不論是醮期長短、醮場大小還是參與人數方面,這次羅天大醮都可謂歷來最盛大的道教活動。詳細活動日期:三月四日初上表,八月十三日再上表,十一月十日三上表,十一月十三日啟壇大典,十一月十四日揭金榜儀式,十一月二十四日圓隆,十二月二日慶功宴。<ref>〈二零零七年道聯會會務簡報〉,《道心》第三十一期,頁9-26。</ref>羅天大醮每隔十年舉辦一次,故來屆羅天大醮將在二零一七年舉行。初上表已於二零一七年五月九日進行,再上表及三上表分別定在八月二十二日及十一月二十四日,並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啟壇,舉行地點為西環堅尼地城城西道海濱區。
<br>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一九七零年代起,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孔教和伊斯蘭教就成為了香港的六大宗教。自一九七八年起,香港六宗教組織成立領袖座談會,每年定期舉辦六宗教思想交流活動,表達對不同宗教的尊重和了解<ref>黎志添、游子安、吳真 《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頁170。</ref> 香港道教聯合會會務之一為參與各種宗教聯誼活動,故該會一直有定期出席座談會,與香港佛教聯合會、孔教學院、基督教協進會、天主教香港教區、中華回教博愛社進行交流。除了思想上的交流,各組織亦會參與彼此的宗教活動,例如香港道教聯合會在主辦二零零一年第一屆道教節時邀請了另外五個組織的代表出席活動。<ref>〈二零零一年會務簡報〉,《道心》,第二十五期,頁8。</ref>道聯會亦設有六宗教聯絡部,以便與其他五大宗教保持聯絡。
<br>
 
==教育==
*香港道教聯合會年刊《道心》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2010,《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李家駿 ,2005 ,〈先天道在香港的蛻變與轉型:論先天道對香港道教發展的重要性〉,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硏究課程哲學碩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2005
[[Category:香港]] [[Category:地方組織]]
[[en:The Hong Kong Daoist Association]]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