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法”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雷法''',道教法術,可以用來呼召風雷、降伏妖魔、祈晴禱雨、泄澇止旱,又稱「五雷法」等。《[[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 :「 東三南二北一西四 此大數 而中央五焉 ,雷霆 得天地之中炁 故稱五 雷無上 元君 往得九五之 道。 雷法的道法體系出現於北宋,該法將內丹與符籙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煉,又講祈禳齋醮、符籙咒法。強調以內丹修煉為本,以符籙咒法為用。據《[[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載北宋道士[[王文卿]]門人袁庭植曾問:「動雷激霆,其要如何?」王文卿答之曰:「雷霆者,天之號令,非緊切事務不可妄舉。譬如樞密院發一號令至某處制司,奉承者必須依號令而行。」袁庭植又問雷法的玄妙之處,王文卿則答:「雷霆變化,無遠無邇。神動天隨,氣至將靈。子於內玄杳冥恍惚之中,作霹靂激博之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為妙用,上窮碧落,下至黃泉,無所往而不可。」<ref>王文卿撰述、 袁庭植編集:《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收入《道藏》,第32冊,頁390b 。本條目引用《道藏》原文採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三十六冊影印本 。</ref>其「氣至將靈」之說顯示出雷法與氣的使用有密切關係。
+
'''雷法''',道教法術,可以用來呼召風雷、降伏妖魔、祈晴禱雨、泄澇止旱,又稱「五雷法」等。《[[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 曾經對雷霆的功用作出解釋 :「 雷霆者,主天之災福 持物 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檢押啟閉,管籥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 雷霆 無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榮枯 霆無以主其政。」<ref>《 無上 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 收入《道藏》,第1冊,頁752a-b。本條目引用《 藏》原文採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三十六冊影印本 </ref> 雷法的道法體系出現於北宋,該法將內丹與符籙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煉,又講祈禳齋醮、符籙咒法。強調以內丹修煉為本,以符籙咒法為用。據《[[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載北宋道士[[王文卿]]門人袁庭植曾問:「動雷激霆,其要如何?」王文卿答之曰:「雷霆者,天之號令,非緊切事務不可妄舉。譬如樞密院發一號令至某處制司,奉承者必須依號令而行。」袁庭植又問雷法的玄妙之處,王文卿則答:「雷霆變化,無遠無邇。神動天隨,氣至將靈。子於內玄杳冥恍惚之中,作霹靂激博之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為妙用,上窮碧落,下至黃泉,無所往而不可。」<ref>王文卿撰述、 袁庭植編集:《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收入《道藏》,第32冊,頁390b。</ref>其「氣至將靈」之說顯示出雷法與氣的使用有密切關係。
  
 自北宋以降,雷法在道教中被視為一種威力強大且用途廣泛的法術。宋代高道[[薩守堅]]在〈雷說〉中自言因遭遇明師指導,因此他可以:「驅雷役電,禱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蕩癘,煉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驗,如谷應聲。」<ref>薩守堅述:〈雷說〉,載《道法會元》,卷六十七,收入《道藏》,第29冊,頁213a。</ref>而他亦強調內煉與雷法的運用有直接關係。如說「(雷法)學者無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於二炁,二炁分而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炁,運五行之炁為五雷,則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炁合炁,以神合神,豈不如響斯答耶?」<ref>同上註,頁213b。</ref>此外,另一雷法重要著作《清微道法樞紐》亦載:「道貫三才為一炁耳。天以炁而運行,地以炁而發生,陰陽以炁而慘舒,風雷以炁而動盪,人身以炁而呼吸,道法以炁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炁由神。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一炁冲和,歸根復命,行住坐卧,綿綿若存。所以養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噓為雲雨,嘻為雷霆。用將則元神自靈,制邪則鬼神自伏。通天徹地,出幽入明,千變萬化,何者非我。」<ref>《清微道法樞紐》,載《道法會元》,卷一,收入《道藏》,第28冊,頁674c-675a。</ref>雷法有自己的經、咒、符、訣,其符圖多雲雷閃電及雷神之象,稱為「雷篆」。不同的雷法主要載於《道法會元》、《[[清微丹訣]]》、《[[法海遺珠]]》等道法典籍中。
+
 自北宋以降,雷法在道教中被視為一種威力強大且用途廣泛的法術。宋代高道[[薩守堅]]在〈雷說〉中自言因遭遇明師指導,因此他可以:「驅雷役電,禱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蕩癘,煉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驗,如谷應聲。」<ref>薩守堅述:〈雷說〉,載《道法會元》,卷六十七,收入《道藏》,第29冊,頁213a。</ref>而他亦強調內煉與雷法的運用有直接關係。如說「(雷法)學者無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於二炁,二炁分而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炁,運五行之炁為五雷,則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炁合炁,以神合神,豈不如響斯答耶?」<ref>同上註,頁213b。</ref>此外,另一雷法重要著作《清微道法樞紐》亦載:「道貫三才為一炁耳。天以炁而運行,地以炁而發生,陰陽以炁而慘舒,風雷以炁而動盪,人身以炁而呼吸,道法以炁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炁由神。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一炁冲和,歸根復命,行住坐卧,綿綿若存。所以養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噓為雲雨,嘻為雷霆。用將則元神自靈,制邪則鬼神自伏。通天徹地,出幽入明,千變萬化,何者非我。」<ref>《清微道法樞紐》,載《道法會元》,卷一,收入《道藏》,第28冊,頁674c-675a。</ref>雷法有自己的經、咒、符、訣,其符圖多雲雷閃電及雷神之象,稱為「雷篆」。不同的雷法主要載於《[[ 道法會元]] 》、《[[清微丹訣]]》、《[[法海遺珠]]》等道法典籍中。
 
==相關條目==
 
==相關條目==
 +
*[[神霄玉清真王]]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神霄派]]
 
*[[神霄派]]
 +
*[[雷部]]
 
*《[[雷法議玄篇]]》
 
*《[[雷法議玄篇]]》
  

2016年10月13日 (四) 02:17的最新版本

雷法,道教法术,可以用来呼召风雷、降伏妖魔、祈晴祷雨、泄涝止旱,又称“五雷法”等。《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曾经对雷霆的功用作出解释:“雷霆者,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检押启闭,管籥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荣枯,非雷霆无以主其政。”[1]雷法的道法体系出现于北宋,该法将内丹与符箓咒术融为一体,既讲存思、存神、内丹修炼,又讲祈禳斋醮、符箓咒法。强调以内丹修炼为本,以符箓咒法为用。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载北宋道士王文卿门人袁庭植曾问:“动雷激霆,其要如何?”王文卿答之曰:“雷霆者,天之号令,非紧切事务不可妄举。譬如枢密院发一号令至某处制司,奉承者必须依号令而行。”袁庭植又问雷法的玄妙之处,王文卿则答:“雷霆变化,无远无迩。神动天随,气至将灵。子于内玄杳冥恍惚之中,作霹雳激博之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为妙用,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无所往而不可。”[2]其“气至将灵”之说显示出雷法与气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自北宋以降,雷法在道教中被视为一种威力强大且用途广泛的法术。宋代高道萨守坚在〈雷说〉中自言因遭遇明师指导,因此他可以:“驱雷役电,祷雨祈晴,治祟降魔,禳蝗荡疠,炼度幽魂,普施符水,累行累验,如谷应声。”[3]而他亦强调内炼与雷法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如说“(雷法)学者无求之他,但求之吾身可也。夫五行根于二炁,二炁分而为五行。人能聚五行之炁,运五行之炁为五雷,则雷法乃先天之道,雷神乃在我之神。以炁合炁,以神合神,岂不如响斯答耶?”[4]此外,另一雷法重要著作《清微道法枢纽》亦载:“道贯三才为一炁耳。天以炁而运行,地以炁而发生,阴阳以炁而惨舒,风雷以炁而动荡,人身以炁而呼吸,道法以炁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炁由神。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炁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所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雨,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神自伏。通天彻地,出幽入明,千变万化,何者非我。”[5]雷法有自己的经、咒、符、诀,其符图多云雷闪电及雷神之象,称为“雷篆”。不同的雷法主要载于《道法会元》、《清微丹诀》、《法海遗珠》等道法典籍中。

相关条目

注释

  1.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收入《道藏》,第1册,页752a-b。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2. 王文卿撰述、 袁庭植编集:《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收入《道藏》,第32册,页390b。
  3. 萨守坚述:〈雷说〉,载《道法会元》,卷六十七,收入《道藏》,第29册,页213a。
  4. 同上注,页213b。
  5. 《清微道法枢纽》,载《道法会元》,卷一,收入《道藏》,第28册,页674c-675a。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