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三寶''',三寶一詞在道教中有許多含義,大致可分為教義名詞、修煉術語和神明稱號三個方面。 #作為教義名詞,三寶具體...”)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三寶''',三寶一詞在道教中有許多含義,大致可分為教義名詞、修煉術語和神明稱號三個方面。
 
'''三寶''',三寶一詞在道教中有許多含義,大致可分為教義名詞、修煉術語和神明稱號三個方面。
# 作為教義名詞,三寶具體有以下幾種含義:
+
(一) 作為教義名詞,三寶具體有以下幾種含義:
 
*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之要,作為入世功夫之三寶。如《[[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之要,作為入世功夫之三寶。如《[[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指「道、經、師」三寶。道為太上三尊,是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為三洞、四輔共三十六部尊經,是度世津梁;師乃玄中大法師,是人天眼目。世人之入道,必須皈依此三寶。
 
*指「道、經、師」三寶。道為太上三尊,是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為三洞、四輔共三十六部尊經,是度世津梁;師乃玄中大法師,是人天眼目。世人之入道,必須皈依此三寶。
*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教的三寶。
+
*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 道寶尊]] 、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教的三寶。
# 作為修煉術語,三寶具體有以下幾種含義:
+
(二) 作為修煉術語,三寶具體有以下幾種含義:
 
*以上、中、下三丹田為人身中的三寶。
 
*以上、中、下三丹田為人身中的三寶。
 
*以人身中的「精、氣、神」為三寶。
 
*以人身中的「精、氣、神」為三寶。
 
*指耳、目、口,如《[[周易參同契]]》言:「耳目口三寶,閉固勿發揚。」
 
*指耳、目、口,如《[[周易參同契]]》言:「耳目口三寶,閉固勿發揚。」
# 神明稱號,如《洞玄九天經》中稱元始天王所化的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並尊之為最高主神。
+
(三) 神明稱號,如《洞玄九天經》中稱元始天王所化的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並尊之為最高主神。
 +
==相關條目==
 +
*[[道經師寶]]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Category: 內丹]]
 
[[Category: 內丹]]

2016年7月5日 (二) 22:36的最新版本

三寶,三寶一詞在道教中有許多含義,大致可分為教義名詞、修煉術語和神明稱號三個方面。 (一)作為教義名詞,三寶具體有以下幾種含義:

  • 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之要,作為入世功夫之三寶。如《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指「道、經、師」三寶。道為太上三尊,是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為三洞、四輔共三十六部尊經,是度世津梁;師乃玄中大法師,是人天眼目。世人之入道,必須皈依此三寶。
  • 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教的三寶。

(二)作為修煉術語,三寶具體有以下幾種含義:

  • 以上、中、下三丹田為人身中的三寶。
  • 以人身中的「精、氣、神」為三寶。
  • 指耳、目、口,如《周易參同契》言:「耳目口三寶,閉固勿發揚。」

(三)神明稱號,如《洞玄九天經》中稱元始天王所化的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並尊之為最高主神。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2.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