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989字节 、 2016年1月6日 (三) 10:54
无编辑摘要
''' 《通玄真經》 ''', 即《文子》。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劉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漢書.藝文志》錄九卷。梁阮孝緒《七錄》作十卷,《 [[ 隋書 ]]》〈 經籍志 和《新唐書.藝文志》均為十二卷。過去曾被認作偽書 。今本《文子》共十二篇,依序分別為:〈道原〉、〈精誠〉、〈九守〉、〈符言〉、〈道德〉、〈上德〉、〈策明〉、〈自然〉、〈下德〉、〈上仁〉、〈上義〉、〈上禮〉
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文子》殘簡,其中與今本《文子》相同處有六章,有學者據此認為其並非偽書,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經後人修改。《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 。元代道士[[吳全節]]也稱:「《文子》者 《道德經》之傳也。」明代大儒 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 徐靈府《 [[ 通玄真經注 (徐靈府)]] 》十二卷,宋朱弁《 [[ 通玄真經注 (朱弁)]] 》七卷,元 杜道堅《 [[ 通玄真經纘義 (杜道堅)]] 》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於世。
《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載: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通玄真經》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後加以論釋。 如該書首篇〈道原〉,開宗明義地解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道。其言:「夫道者,高不可極,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原流泉浡,沖而不盈,濁以靜之,徐靜施之,無窮無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柔而能剛,含陰吐陽,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麟以之遊,鳳以之翔。」又說:「(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悖之而死,莫之能怨。」又 該經〈道德〉、〈上德〉、〈下德〉諸篇,論述了道與德的問題,認爲:天道爲文,地道爲理,大道就在每人身邊,將道修之於身即爲德。其說進一步發揮老子的無爲思想,認爲無爲並非絕對消極的不動,而是排除主觀偏見,按事物的規律行事。《通玄真經》的〈自然〉篇,還主張依靠集體智慧和衆人之力,做到進退應時、動靜循理。《通玄真經》以老子之言爲教,強調以老子之道治國修身,因此後世史家如此評論《通玄真經》:歸本太上老君之言,歴陳天人之道、時事變化之宜,萃萬古於一篇,誠經世之樞要。唐代「道舉」策問的試題,需要以《通玄真經》為考試內容。
==參考資料==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