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真經”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通玄真經》即《文子》。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劉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漢書.藝文志》錄九卷。梁阮孝緒《七錄》作十卷,《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為十二卷。過去曾被認作偽書。
 
 《通玄真經》即《文子》。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劉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漢書.藝文志》錄九卷。梁阮孝緒《七錄》作十卷,《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為十二卷。過去曾被認作偽書。
  
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文子》殘簡,其中與今本《文子》相同處有六章,有學者據此認為其並非偽書,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經後人修改。《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徐靈府《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於世。
+
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文子》殘簡,其中與今本《文子》相同處有六章,有學者據此認為其並非偽書,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經後人修改。《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 徐靈府《[[ 通玄真經注 (徐靈府)]] 》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 (朱弁) 》七卷,元 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 (杜道堅) 》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於世。
  
 
 《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載: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通玄真經》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後加以論釋。該經〈道德〉、〈上德〉、〈下德〉諸篇,論述了道與德的問題,認爲:天道爲文,地道爲理,大道就在每人身邊,將道修之於身即爲德。其說進一步發揮老子的無爲思想,認爲無爲並非絕對消極的不動,而是排除主觀偏見,按事物的規律行事。《通玄真經》的〈自然〉篇,還主張依靠集體智慧和衆人之力,做到進退應時、動靜循理。《通玄真經》以老子之言爲教,強調以老子之道治國修身,因此後世史家如此評論《通玄真經》:歸本太上老君之言,歴陳天人之道、時事變化之宜,萃萬古於一篇,誠經世之樞要。唐代「道舉」策問的試題,需要以《通玄真經》為考試內容。
 
 《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載: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通玄真經》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後加以論釋。該經〈道德〉、〈上德〉、〈下德〉諸篇,論述了道與德的問題,認爲:天道爲文,地道爲理,大道就在每人身邊,將道修之於身即爲德。其說進一步發揮老子的無爲思想,認爲無爲並非絕對消極的不動,而是排除主觀偏見,按事物的規律行事。《通玄真經》的〈自然〉篇,還主張依靠集體智慧和衆人之力,做到進退應時、動靜循理。《通玄真經》以老子之言爲教,強調以老子之道治國修身,因此後世史家如此評論《通玄真經》:歸本太上老君之言,歴陳天人之道、時事變化之宜,萃萬古於一篇,誠經世之樞要。唐代「道舉」策問的試題,需要以《通玄真經》為考試內容。

2015年12月26日 (六) 15:20的版本

《通玄真经》即《文子》。唐玄宗崇道,于天宝元年(742)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刘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汉书.艺文志》录九卷。梁阮孝绪《七录》作十卷,《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为十二卷。过去曾被认作伪书。

1973年,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文子》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处有六章,有学者据此认为其并非伪书,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经后人修改。《文子》解说老子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道”的学说,又杂揉名、法、儒、墨诸家,宋濂《诸子辨》称其为《道德经》的义疏。现存唐代徐灵府《通玄真经注(徐灵府)》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经注(朱弁)》七卷,元代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杜道坚)》十二卷,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诠》(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于世。

《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载: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庄子号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改《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庚桑子》为《洞虚真经》。《通玄真经》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后加以论释。该经〈道德〉、〈上德〉、〈下德〉诸篇,论述了道与德的问题,认为:天道为文,地道为理,大道就在每人身边,将道修之于身即为德。其说进一步发挥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并非绝对消极的不动,而是排除主观偏见,按事物的规律行事。《通玄真经》的〈自然〉篇,还主张依靠集体智慧和众人之力,做到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通玄真经》以老子之言为教,强调以老子之道治国修身,因此后世史家如此评论《通玄真经》:归本太上老君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事变化之宜,萃万古于一篇,诚经世之枢要。唐代“道举”策问的试题,需要以《通玄真经》为考试内容。

参考资料

  1.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四,〈礼仪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816页。
  3.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52至53页。
  4.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