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更改

添加1,319字节 、 2015年12月26日 (六) 15:17
无编辑摘要
《通玄真經》即《文子》。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劉向《七略》存《文子》九篇,《漢書.藝文志》錄九卷。梁阮孝緒《七錄》作十卷,《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為十二卷。過去 歷來 被認作偽書。
1973年,河北定縣四十號漢墓出土《文子》殘簡,其中與今本《文子》相同處有六章,有學者據此認為其並非偽書,而是部先秦古籍,但經後人 竄亂 修改 。《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徐靈府《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今人李定生、徐慧君撰《文子要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通行於世  《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載: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玄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文子》為《通玄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真經》。《通玄真經》分八十八章,每章先引老子之言,然後加以論釋。該經〈道德〉、〈上德〉、〈下德〉諸篇,論述了道與德的問題,認爲:天道爲文,地道爲理,大道就在每人身邊,將道修之於身即爲德。其說進一步發揮老子的無爲思想,認爲無爲並非絕對消極的不動,而是排除主觀偏見,按事物的規律行事。《通玄真經》的〈自然〉篇,還主張依靠集體智慧和衆人之力,做到進退應時、動靜循理。《通玄真經》以老子之言爲教,強調以老子之道治國修身,因此後世史家如此評論《通玄真經》:歸本太上老君之言,歴陳天人之道、時事變化之宜,萃萬古於一篇,誠經世之樞要。唐代「道舉」策問的試題,需要以《通玄真經》為考試內容
==參考資料==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816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52至53頁。
4,21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