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生平==
 
==生平==
 杜光庭(850-933年)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賓聖(一云賓至),號東瀛子,外州縉雲人(一曰長安人)。少習儒學,勤奮好學,博通經,子。唐咸通年間,應舉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唐僖宗聞其名聲,屢召至京,封為麟德殿文章應制。 避亂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為金紫光祿太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後杜光庭辭官不就,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終老。
+
 杜光庭(850-933年)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賓聖(一云賓至),號東瀛子,外州縉雲 (今屬浙江省) 人(一曰長安人)。少習儒學,勤奮好學,博通經,子。唐咸通年間,應舉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唐僖宗聞其名聲,屢召至京,封為麟德殿文章應制。 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 避亂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為金紫光祿太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後杜光庭辭官不就,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終老。 《[[正統道藏]]》收錄了由杜光庭撰寫的〈《[[太上洞淵神咒經]]》序〉,其頭銜爲:「唐引駕傳真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光祿大夫、行尚書戶部侍郎、崇真館大學士、上柱國、彭城郡蔡國公、弘教大師、金門羽客、文章應制、內殿供奉、三教談論、廣成先生、食邑五千戶、實封一千六百戶,賜紫杜光庭」。<ref>《太上洞淵神咒經》,〈序〉,收入《道藏》,第6冊,頁1a。本條目引用《道藏》原文採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三十六冊影印本。</ref>
  
 
==對道教的貢獻==
 
==對道教的貢獻==
 
 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對於道教教義,經典,教史,法術等多有研究,歸納道教科範儀軌,對金籙,黃籙,玉籙大齋醮法,以及設壇立儀等規則,頗有建樹,終身注釋,整理道教經文,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生平著作極豐,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為道教的建設,傳播與發展有多方面的貢獻。《宋史.藝文志》記載,杜光庭曾撰《髯客傳》。
 
 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對於道教教義,經典,教史,法術等多有研究,歸納道教科範儀軌,對金籙,黃籙,玉籙大齋醮法,以及設壇立儀等規則,頗有建樹,終身注釋,整理道教經文,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生平著作極豐,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為道教的建設,傳播與發展有多方面的貢獻。《宋史.藝文志》記載,杜光庭曾撰《髯客傳》。
 
+
==註釋==
 +
<references/>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中國道教》
 
#《中國道教》

2015年12月17日 (四) 10:46的版本

生平

杜光庭(850-933年)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宾圣(一云宾至),号东瀛子,外州缙云(今属浙江省)人(一曰长安人)。少习儒学,勤奋好学,博通经,子。唐咸通年间,应举不第,感慨古今沉浮,乃入天台山修道,师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为司马承祯五传弟子。唐僖宗闻其名声,屡召至京,封为麟德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避乱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金紫光禄太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杜光庭辞官不就,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终老。《正统道藏》收录了由杜光庭撰写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序〉,其头衔为:“唐引驾传真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崇真馆大学士、上柱国、彭城郡蔡国公、弘教大师、金门羽客、文章应制、内殿供奉、三教谈论、广成先生、食邑五千户、实封一千六百户,赐紫杜光庭”。[1]

对道教的贡献

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对于道教教义,经典,教史,法术等多有研究,归纳道教科范仪轨,对金箓,黄箓,玉箓大斋醮法,以及设坛立仪等规则,颇有建树,终身注释,整理道教经文,对道教作过不少实地调查,生平著作极丰,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为道教的建设,传播与发展有多方面的贡献。《宋史.艺文志》记载,杜光庭曾撰《髯客传》。

注释

  1. 《太上洞渊神咒经》,〈序〉,收入《道藏》,第6册,页1a。本条目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参考资料

  1. 《中国道教》
  2.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