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禹王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塗山,亦名當塗山,俗稱東山,為古塗山國所在地,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會諸侯的地方。其山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淮河東岸,與荊山隔河相峙。最高峰鳳凰頂,海拔338.7米。禹王宮就建於塗山絕頂之上。
 
 塗山,亦名當塗山,俗稱東山,為古塗山國所在地,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會諸侯的地方。其山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淮河東岸,與荊山隔河相峙。最高峰鳳凰頂,海拔338.7米。禹王宮就建於塗山絕頂之上。
  
 禹王宮,俗稱禹廟,或題為「有夏皇祖之廟」。它始建於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相傳漢高祖劉邦統軍鎮壓英布,路經塗山,遊覽了大禹遺跡,為使後人永遠懷念大禹治水之功,於是下令在塗山之巔建造禹廟。唐代時,禹王宮就已有道士居住。據載,武則天天授三年(692年),有一位李慎羽道長,從長安引進石榴種植於當地。明代對禹王宮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年間又進行了兩次大的維修。後因歷史滄桑,殿宇大都已傾圮。 年來,當地政府撥款維修禹王宮,先後修復了部分屋舍和圍牆,恢復了部分匾聯詩刻繪畫,並將其列入安徽省重點宮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禹王宮,俗稱禹廟,或題為「有夏皇祖之廟」。它始建於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相傳漢高祖劉邦統軍鎮壓英布,路經塗山,遊覽了大禹遺跡,為使後人永遠懷念大禹治水之功,於是下令在塗山之巔建造禹廟。唐代時,禹王宮就已有道士居住。據載,武則天天授三年(692年),有一位李慎羽道長,從長安引進石榴種植於當地。明代對禹王宮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年間又進行了兩次大的維修。後因歷史滄桑,殿宇大都已傾圮。 二十世紀八十 代以 來,當地政府撥款維修禹王宮,先後修復了部分屋舍和圍牆,恢復了部分匾聯詩刻繪畫,並將其列入安徽省重點宮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宮現占地三千四百多平方米,建築坐北朝南,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十個院落,有鐘樓、鼓樓各一幢,殿宇房室四十餘間。主要有清靜道院、純陽道院、長春道院,殿堂有禹王殿、丘祖殿、崇德院、啓母殿、玉皇殿、玄武殿。禹王殿爲歇山頂式建築,屋面原爲綠色琉璃瓦,今覆以青瓦。殿內正中奉祀大禹彩塑巨像,臯陶、伯益配祀左右
  
 禹王宮現佔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築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五進。第一進九間房屋,中五間等高,覆以黃色琉璃瓦屋面;山門為三間,兩邊有客房。第二進為崇德院,有拜廳三間,舊時為官吏朝覲禹王,置祭祀物品及休息的地方。原廳內掛有[[蘇轍]]、[[岳飛]]、[[黃庭堅]]等人的詩畫,今已不存,惟東西牆壁嵌有數通碑記。東側清靜道院內有三官殿一座。殿前原有鐘鼓樓各一幢,已毀。西側純陽道院內有呂祖殿一座,殿內原有明代木雕呂洞賓像,今已不存。殿北東壁間嵌有蘇軾書《塗山詩》石刻。第三進是禹王殿,為歇山頂式建築,屋面原為綠色琉璃瓦,今覆以青瓦。殿內正中奉祀禹王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殿內還懸有木刻詩畫數軸及楹聯多幅。殿前東側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所建香亭一座,西側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廟碑一通。大殿東側原建有慈航殿,今已不存。西側為長春道院,建有丘祖殿。院西側原建有蒼龍閣,為兩層木架結構,上層為藏經樓和歷代禹王宮住持居室,下層為歷代文人墨客下榻之處。閣前現有一株垂乳銀杏,雌雄同株,生機盎然,結果無核,堪稱一絕。第四進為啟母殿,奉祀禹之妻啟之母 ── 塗山氏。已毀於清末。殿前有兩棵古銀杏樹,樹內又生出楮樹,其枝丫盤蜒如龍,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贊為「老樹參天欲化龍」。第五進為上下兩層的殿堂,上層為玉皇殿,下層為玄武殿。殿西側原有碧霞元君殿,已毀於地震,今殘垣斷壁尚存。
+
 禹王宮現佔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築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五進。第一進九間房屋,中五間等高,覆以黃色琉璃瓦屋面;山門為三間,兩邊有客房。第二進為崇德院,有拜廳三間,舊時為官吏朝覲禹王,置祭祀物品及休息的地方。原廳內掛有[[蘇轍]]、[[岳飛]]、[[黃庭堅]]等人的詩畫,今已不存,惟東西牆壁嵌有數通碑記。東側清靜道院內有三官殿一座。殿前原有鐘鼓樓各一幢,已毀。西側純陽道院內有呂祖殿一座,殿內原有明代木雕呂洞賓像,今已不存。殿北東壁間嵌有蘇軾書《塗山詩》石刻。第三進是禹王殿,為歇山頂式建築,屋面原為綠色琉璃瓦,今覆以青瓦。殿內正中奉祀禹王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殿內還懸有木刻詩畫數軸及楹聯多幅。殿前東側有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所建香亭一座,西側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廟碑一通。大殿東側原建有慈航殿,今已不存。西側為長春道院,建有丘祖殿。院西側原建有蒼龍閣,為兩層木架結構,上層為藏經樓和歷代禹王宮住持居室,下層為歷代文人墨客下榻之處。閣前現有一株垂乳銀杏,雌雄同株,生機盎然,結果無核,堪稱一絕。第四進為啟母殿,奉祀禹之妻啟之母 ── 塗山氏。已毀於清末。殿前有兩棵古銀杏樹, 相傳爲大禹娶塗山女氏女時手植。 樹內又生出楮樹,其枝丫盤蜒如龍,宋代文學家黃庭堅贊為「老樹參天欲化龍」。第五進為上下兩層的殿堂,上層為玉皇殿,下層為玄武殿。殿西側原有碧霞元君殿,已毀於地震,今殘垣斷壁尚存。
  
 
 塗山氣候宜人,山中怪石嶙峋,清靜幽雅,古跡名泉,分布其間。歷代有諸多文人墨客來此觀光攬勝,如三國時的[[曹操]]父子、唐時的[[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他們留下了眾多讚美塗山和歌詠大禹功德的壯麗篇章,為塗山增色不少。
 
 塗山氣候宜人,山中怪石嶙峋,清靜幽雅,古跡名泉,分布其間。歷代有諸多文人墨客來此觀光攬勝,如三國時的[[曹操]]父子、唐時的[[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等,他們留下了眾多讚美塗山和歌詠大禹功德的壯麗篇章,為塗山增色不少。
 
[[Category:安徽宮觀]]
 
[[Category:安徽宮觀]]
 
[[en:King Yu Temple on Mt. Tu (Bengbu, Anhui)]]
 
[[en:King Yu Temple on Mt. Tu (Bengbu, Anhui)]]

2015年12月16日 (三) 09:02的最新版本

涂山,亦名当涂山,俗称东山,为古涂山国所在地,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会诸侯的地方。其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相峙。最高峰凤凰顶,海拔338.7米。禹王宫就建于涂山绝顶之上。

禹王宫,俗称禹庙,或题为“有夏皇祖之庙”。它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相传汉高祖刘邦统军镇压英布,路经涂山,游览了大禹遗迹,为使后人永远怀念大禹治水之功,于是下令在涂山之巅建造禹庙。唐代时,禹王宫就已有道士居住。据载,武则天天授三年(692年),有一位李慎羽道长,从长安引进石榴种植于当地。明代对禹王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两次大的维修。后因历史沧桑,殿宇大都已倾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政府拨款维修禹王宫,先后修复了部分屋舍和围墙,恢复了部分匾联诗刻绘画,并将其列入安徽省重点宫观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现占地三千四百多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十个院落,有钟楼、鼓楼各一幢,殿宇房室四十馀间。主要有清静道院、纯阳道院、长春道院,殿堂有禹王殿、丘祖殿、崇德院、启母殿、玉皇殿、玄武殿。禹王殿为歇山顶式建筑,屋面原为绿色琉璃瓦,今覆以青瓦。殿内正中奉祀大禹彩塑巨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

禹王宫现占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五进。第一进九间房屋,中五间等高,覆以黄色琉璃瓦屋面;山门为三间,两边有客房。第二进为崇德院,有拜厅三间,旧时为官吏朝觐禹王,置祭祀物品及休息的地方。原厅内挂有苏辙岳飞黄庭坚等人的诗画,今已不存,惟东西墙壁嵌有数通碑记。东侧清静道院内有三官殿一座。殿前原有钟鼓楼各一幢,已毁。西侧纯阳道院内有吕祖殿一座,殿内原有明代木雕吕洞宾像,今已不存。殿北东壁间嵌有苏轼书《涂山诗》石刻。第三进是禹王殿,为歇山顶式建筑,屋面原为绿色琉璃瓦,今覆以青瓦。殿内正中奉祀禹王像,皋陶伯益配祀左右。殿内还悬有木刻诗画数轴及楹联多幅。殿前东侧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所建香亭一座,西侧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庙碑一通。大殿东侧原建有慈航殿,今已不存。西侧为长春道院,建有丘祖殿。院西侧原建有苍龙阁,为两层木架结构,上层为藏经楼和历代禹王宫住持居室,下层为历代文人墨客下榻之处。阁前现有一株垂乳银杏,雌雄同株,生机盎然,结果无核,堪称一绝。第四进为启母殿,奉祀禹之妻启之母 ── 涂山氏。已毁于清末。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相传为大禹娶涂山女氏女时手植。树内又生出楮树,其枝丫盘蜒如龙,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赞为“老树参天欲化龙”。第五进为上下两层的殿堂,上层为玉皇殿,下层为玄武殿。殿西侧原有碧霞元君殿,已毁于地震,今残垣断壁尚存。

涂山气候宜人,山中怪石嶙峋,清静幽雅,古迹名泉,分布其间。历代有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光揽胜,如三国时的曹操父子、唐时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他们留下了众多赞美涂山和歌咏大禹功德的壮丽篇章,为涂山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