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188字节 、 2015年12月14日 (一) 13:36
=== 西晉道教 ===
自黃巾起義失敗後,由於 [[ 太平道 ]] 遭殘酷鎮壓,而 五斗米 [[天師 ]][[ 張魯 ]] 歸降曹操後獲得高官,與曹氏聯姻,具備了比較有利的傳播條件,所以 天師 道逐漸流傳到原來太平道活動的地方, 取而代之 ,以後改名換姓為天師道 ,傳播南北各地,三國時,曹魏有方術之士甘始、 [[ 左慈 ]] 等各有一套道術,這些道術在北方的民眾中有一定的誘惑力。建安二十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老百姓都掛起道教的符咒以避疫,可見道教符水治病的傳統在這些地方很深厚。東吳有化名于吉的道士在進行宗教活動,主要是以符水治病,其影響上達宮廷和軍隊將領,下及一般百姓與士兵,終為當政者孫策所殺。還有個叫 [[ 李寬 ]] 的道士由蜀入吳, [[ 祝水 ]] 治病,於是避疫的的吏民,依附李為弟子者近千人,升堂入室道術較高的弟子學的是祝水三部符和導引行氣,這些人再轉相傳授,一時徒眾佈滿東吳,動有千許。西晉時,五斗米道在原來太平道活動的地方徐州瑯邪郡已經流行,一些士族大家開始奉道,如王氏、孫氏等。孫氏一族中的孫秀成為趙王倫的心腹寵臣,用 五斗米 天師 道幫助趙王倫作亂。西晉末年蜀地六郡流民擁李特為首起義,特死,子李雄繼續率流民戰鬥,青城山道教首領范長生資給其軍糧。李雄破成都後,將范迎到成都,封為丞相;雄稱帝後,又加封范氏為天地太師、西山侯;優待其部曲免除兵役,租稅歸范所有。很顯然, 五斗米 天師 道在巴蜀之地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其首領保持了 [[ 張陵 ]] 、張魯私養部曲、收租稅的習慣。
=== 東晉道教 ===
南北朝的道教,繼續做著改造提高的工作,基本上改造為官方宗教,教理教義有了進一步的充實提高,完成了向所謂「高級宗教」的轉化,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加。
這時期,加入道教的士大夫更多了,道教徒中文化水平較高者相對增加,製作道經有了更多的人手。為了提高道教,使之更合士大夫們的口味,以便和佛教抗衡,大量道經湧現。早在 [[ 葛洪 ]] 時,據《 [[ 抱朴子 ]] .內篇.遐覽》統計,已有道經六百七十卷、符籙五百餘卷,合一千二百卷。葛洪本人看見二百多卷。葛洪以後又相繼產生《靈寶》、《上清》兩大系統的道經,到劉宋時, [[ 陸修靜 ]] 便能依據這些經書編出《三洞經目錄》,共計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陸修靜模擬佛教《三藏》編纂道經目錄,不僅是對道經作了分類,實際上也是初步做了判教的工作,劃分出三個大的學派。儘管這種工作在他本人是不十分明確的,但其實際效果就是把已經萌芽的道教中對教義有分歧的團體劃分開來,促進了道派的發展。陸修靜以前,產生了不同方法修行的道術及其理論總結,有了不太嚴密的傳授系統,經過陸修靜的編目工作,分別了「三洞」的品級先後高低,學派的意識便明顯強烈起來。陸修靜沒有明確宣布自己贊成哪一派,而是兼收並蓄,所以他之前的幾種道術在其手裡得到集中,又從他手裏擴散出去,各自向獨立方向發展。當然,道教學派之間的界限不像佛教那樣嚴密和明確,它們各有自己的特色,又融合了其他學派的許多內容,這和道教之術雜而多端的總特點是相一致的。
綜觀南北朝道教,南方道教比較注重義理,對道教理論的建設作得更多,和佛教之爭主要是理論之爭, [[ 靈寶派 ]] [[ 上清派 ]] 組織鬆散,南 [[ 天師道 ]] 此時不活躍,很可能在 [[ 孫恩 ]] 暴動失敗後受到重創;北方道教比較重視軌儀,發展宗教組織,和佛教之爭主要是政治地位之爭,北天師道一度被統治者抬在佛教之上。然而,不論是南方道教還是北方道教,都經過改造成為官方宗教,完成了道教從民間走向官方的進程。南北朝的道教雖不如佛教陣容龐大,但也編制了大批經典,豐富了神仙長生的理論,具備了一些宗教儀式和清規戒律,形成某些學派,足可與佛教和儒學在思想文化界鼎足而立了。 ==派別==*[[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李家道]]*[[樓觀道]]
== 參考資料 ==
[[Category:道教歷史]]
[[en:Daoism during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220-581)]]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