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删除1,661字节 、 2015年11月13日 (五) 11:25
无编辑摘要
== 界說 =={{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道教 [[ 齋醮 ]] 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又叫道場音樂。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古代祭祀音樂及各地民間音樂有密切關係,因而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一個重要的部份。
== 起源 ==
道教音樂遠源於巫祝,繼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傳統;同時道教重祈禳祭祀,即所謂壇醮,不斷吸取帝王廟堂儀典音樂和民俗祭神音樂以豐富自己的宗教活動內容,遂逐漸形成了以表達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的道教音樂。幾乎凡有醮儀便有音樂,道教音樂成了傳統的演教方式之一。
內涵與特色:道教音樂固然以表達神仙信仰為主要內涵,但它不是孤立發展的。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受著社會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宮廷音樂與地方民間音樂的影響。因此,道教音樂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道教音樂與齋醮儀式密切聯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由於祭祀的多是天帝等天神,音樂莊嚴肅穆,故頗多吸取宮廷祭祀音樂的韻調;
第三,由於道教廣泛傳播於民間,各地方的道教音樂與當地的地方音樂有長期的交融,故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間傳統音樂與地方性音樂的特色。
== 概述 ==
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它一直伴隨著道教、道教文化的興盛而興盛,伴隨著道教、道教文化的發展而發展。
== 道教音樂的文化特色 ==道教音樂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在三個方面體現出其文化特色: * 其一,保留有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特色。道教音樂自它形成伊始,便一直受到皇室官府的扶植和蔭護,並受宮觀體制和清規戒律之制約,很少受社會動亂衝擊,得以自成一體的連續發展。同時,道教音樂歷代靠口傳心授,傳承方法隱秘保守,特別是全真道要求更嚴。因此,道教音樂能將其古代傳統音樂保存至今。 * 其二,道教音樂與民族、民間音樂密切關聯。道教音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吸收、融化民族、民間音樂成分,以豐富自身的歷史。道教音樂是一種帶有中國各地地方音樂特點的宗教音樂,這表現在,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調,各地的行腔、旋律潤飾都帶有地方音樂色彩,特別是地方戲曲和民歌音調的特色;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經文,各地選用本地音調配曲,各不相同。 * 其三,與佛教音樂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千百年以來,互為影響、融攝的佛道兩教,在法事音樂上也保持著一定的共性因素,以至在道教的課誦、齋醮等科儀音樂中,能較明顯地感受到道曲與佛樂的近似關係  == 道教音樂的功能 ==道教音樂的內涵、精神、韻味和道教教義、教規、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音樂的作用從宗教角度來看,在於宣揚教義,澡雪精神,使人淨化,使人豁達;從實踐的角度來觀察,道教音樂的功能在於敬神和娛人。道教音樂是出於對道教諸神的崇敬,對道教教義的崇信,對道教教規的崇尚而產生的,因而,道教音樂多追求莊重、肅穆的情調,表達與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風格,以配合宗教儀式特定氛圍的需要。圍繞道教儀式「請神 → 禮神 → 謝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樂有讚美「三清」、諸神的頌歌;有表現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有表現鎮邪避魔的莊嚴威武之曲;有表現仙境佳所的雲樂之歌等。敬神可以說是道教音樂的核心和主旨
道教音樂的內涵、精神、韻味和道教教義、教規、宗教思想是相一致的。道教音樂的作用從宗教角度來看,在於宣揚教義,澡雪精神,使人淨化,使人豁達;從實踐的角度來觀察,道教音樂的功能在於敬神和娛人。道教音樂是出於對道教諸神的崇敬,對道教教義的崇信,對道教教規的崇尚而產生的,因而,道教音樂多追求莊重、肅穆的情調,表達與道教思想相一致的風格,以配合宗教儀式特定氛圍的需要。圍繞道教儀式「請神→禮神→謝神」的固有程序,道教音樂有讚美「三清」、諸神的頌歌;有表現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有表現鎮邪避魔的莊嚴威武之曲;有表現仙境佳所的雲樂之歌等。敬神可以說是道教音樂的核心和主旨。 另一方面來看,道教儀式除了面對各界神靈,也面向於一般的俗民百姓,道教音樂從功能意義上亦帶有娛人的作用,如有些稱作「陰調」、「 [[ 耍曲 ]] 」的韻曲,就是唱奏給齋醮道場上的一般民眾聽的,目的是喚起參與者的宗教審美體會,提高他們參與儀式的興趣。
== 道教音樂的地域性特色 ==
道教音樂具有地域性特色。道教音樂的表演者部分是宮觀所在地的出家道士或生活於民間的在家道士,因此,其科儀音樂勢必或多或少帶入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的成分、素材、程式、結構、表演習慣。同時,道教音樂的接受者是當地的道徒和民眾,為了讓道教音樂更好地為聽眾所接受,煥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各地道教音樂常吸收地方音樂,使之更富地域性。
== 道教音樂 分類 的藝術表演與展示 == 按照傳統的習慣, 隨著 外專業 音樂 分為由用 聲唱誦的聲樂形式和由樂器、法器演奏的器樂形式兩種。 員參與 道教 內部對上述兩種形式有自己 音樂 慣有稱謂,稱[[聲樂]]形式為「韻」 收集 「韻腔」 整理 「韻子」等;稱[[器樂]]形式 研究及藝術實踐,鮮 「曲牌」、「牌子」等。在以上兩種形式中,又因各自 人知 運用場合和接受對象不同,「韻腔」還有「[[陰韻]]」、「[[陽韻]]」,「曲牌」有「[[正曲]]」與 [[耍曲]]」之分。 == 道教音樂 流派 ==道教音樂可分為[[正 」這 名詞開始陸續出現在各學術刊物的專論及學術專著之中;有專業 音樂]]與[[全真道音樂]]兩大類。  家加入表演的「 道教音樂 ,從其縱向的歷史 」走 了舞臺 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巫舞巫樂;從其橫 的地理分布來看 了民眾 它與道教的傳播相聯繫,遍佈大江南北、華夏神州 甚至走出了國門 站在今天的現實位置,我們以一宏觀 這種藝術化了 視角來看 道教音樂 在整個中國範圍內 演示活動慢慢被社會認同接受 分佈,其整體傳播結構基本定型於自明代始而分別開來的全真和正一兩大系統,而究其兩大系統之風格異趣,恐怕早自宋元道教諸宗派形成之 時, 就已促使了這一各具特色之風格的形成。南宋和金、元政權的長期南北對峙,造成了道教宗派的 衍。如前所述,大體說來,南方 道教 以符籙諸派為主,至元代南方符籙諸派統歸於天師道世系為首的正一派。北方道教則有太一教、真大道和全真道。由王重陽於金大定年間創立的全真道其勢最盛。元一統以後,全真道渡江南傳,不久,江、浙、鄂、閩等地皆 宮觀便 有了 全真道 從事這種演示 活動的 蹤跡。自此,作為煉養派代表的全真 組織 ── 「 已經發展成為足以與正一符籙派同樣重要的一個派別 樂團」
全真 在各地 與正一 樂團各自做 兩派 樂表演展示 法門 使兩 派音樂因道派體系不同而相應產生 內近年來有組織地策劃 形成風格上的差異。受全真 實施了由海內外多個 道教 義順應儒釋道三教 團體聯 一思潮 參與 影響,全真 [[ 借鑒佛 的某些形式來發展自己的科儀 音樂 。叢林制度的建立和課誦音樂的完善,標誌著全真道音樂規模咸備。正一道在承襲唐宋道教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趨向完整和規範,成於元初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不僅是一部齋醮科儀全書,也是一部道教科儀音樂的要典。興盛的元雜劇和南戲與道樂互為影響,關係密切,這既構成了元代 匯演]]、「[[蓬萊仙韻頌太平:海峽兩岸 道教音樂 發展的一個特點,也為明清時期 會]]」等大型 教音 趨向民間化、民俗化作了準備,創造了條件 表演活動
== 相關條目 ==*[[Category: 道教音樂分類與形式]]**[[聲樂]]**[[器樂]]***[[道教音樂樂器]]*[[道教音樂流派]]**[[正一道音樂]]**[[全真道音樂]]*道教音樂譜輯**[[玉音法事]]**[[大明御製玄教樂章]]**[[全真正韻]]*各地道教音樂**[[北京白雲觀道樂]]**[[蘇州道教音樂]]**[[龍虎山道教音樂]]**[[武當山道教音樂]]**[[茅山道教音樂]]**[[上海道教音樂]]**[[山東嶗山道樂]]**[[三秦道教音樂]]**[[四川道教音樂]]**[[東北道教音樂]]**[[台灣道教音樂]]**[[香港道教音樂]][[en:Daoist Music]]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