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创建页面,内容为“'''金仙''',本為道教神仙的稱謂,後來曾被道教用指佛教的最高果位,又指經過內丹修煉而得道者。早期道教上清經中多有「...”)
 
第1行: 第1行:
 
'''金仙''',本為道教神仙的稱謂,後來曾被道教用指佛教的最高果位,又指經過內丹修煉而得道者。早期道教上清經中多有「金仙」一詞,如《[[無上秘要]]》卷四十〈授洞真上清儀品〉曰:「金仙啟靈扇,煥若九天分。」《道典論》卷二引《上清紫晨經》云:「金仙散香以亂炁,神妃擲華以發煙。」《[[雲笈七籤]]》卷四十二有「存《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曰:「身登玉房,同軿金仙,逍遙太素。」又曰「上生玉房,受位金仙。」道教之所以多用「金」來稱呼仙人,大概是因為仙人多為金色,如《[[三洞珠囊]]》卷八引《大洞玉經三十九章》注云:「金仙者,仙人色,體如金光之映也。」宣和元年(1119年),推崇道教的宋徽宗曾下詔改佛號為大覺金仙,改稱菩薩為仙人、大士,改稱僧、尼為德士、女德。此後,「金仙」多被視作佛教的最高果位,並與[[玉皇]]信仰結合,被視為玉皇大帝修得正果之前的一個階段,其位居於「三清天」之下的「梵天」。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上載:玉皇大帝經過三千二百劫的修行後「始證金仙」,號曰「清浄自然覺王如來」,並「教諸菩薩,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此後又經過一億劫的修行,最後才「始證玉帝」。又說,這時「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薩、四眾八部」都乘金碧飛雲玉輿來「旋繞道前」,並注曰:「梵天,最上寶林瓊宮,凡世未見,隱妙莫窮,故曰梵天。金仙,金剛不壞之仙。」內丹學興起之後,道教又多以修成「金丹」者來解釋金仙,如元代[[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卷十六說:「釋迦、文師、瞿曇,乃得金丹之道,修之而證佛也。以其修金丹而成仙,故曰金仙。」[[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二〈三身同根說〉也以金丹解釋佛號說:「乾屬金,故道曰金丹、金鼎、金公,佛曰金剛、金仙、金相。凡曰金者,皆象乾也。」《皇經批註》卷二又說:「金仙,金丹不毀,太玄真仙也。」清代僧道合一的柳華陽曾著《金仙證論》、《慧命經》,專門論述修煉內丹而成「金仙」之旨,其《慧命經》亦言:「金仙者,即《華嚴經》世尊之所自稱也。」
 
'''金仙''',本為道教神仙的稱謂,後來曾被道教用指佛教的最高果位,又指經過內丹修煉而得道者。早期道教上清經中多有「金仙」一詞,如《[[無上秘要]]》卷四十〈授洞真上清儀品〉曰:「金仙啟靈扇,煥若九天分。」《道典論》卷二引《上清紫晨經》云:「金仙散香以亂炁,神妃擲華以發煙。」《[[雲笈七籤]]》卷四十二有「存《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曰:「身登玉房,同軿金仙,逍遙太素。」又曰「上生玉房,受位金仙。」道教之所以多用「金」來稱呼仙人,大概是因為仙人多為金色,如《[[三洞珠囊]]》卷八引《大洞玉經三十九章》注云:「金仙者,仙人色,體如金光之映也。」宣和元年(1119年),推崇道教的宋徽宗曾下詔改佛號為大覺金仙,改稱菩薩為仙人、大士,改稱僧、尼為德士、女德。此後,「金仙」多被視作佛教的最高果位,並與[[玉皇]]信仰結合,被視為玉皇大帝修得正果之前的一個階段,其位居於「三清天」之下的「梵天」。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上載:玉皇大帝經過三千二百劫的修行後「始證金仙」,號曰「清浄自然覺王如來」,並「教諸菩薩,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此後又經過一億劫的修行,最後才「始證玉帝」。又說,這時「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薩、四眾八部」都乘金碧飛雲玉輿來「旋繞道前」,並注曰:「梵天,最上寶林瓊宮,凡世未見,隱妙莫窮,故曰梵天。金仙,金剛不壞之仙。」內丹學興起之後,道教又多以修成「金丹」者來解釋金仙,如元代[[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卷十六說:「釋迦、文師、瞿曇,乃得金丹之道,修之而證佛也。以其修金丹而成仙,故曰金仙。」[[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二〈三身同根說〉也以金丹解釋佛號說:「乾屬金,故道曰金丹、金鼎、金公,佛曰金剛、金仙、金相。凡曰金者,皆象乾也。」《皇經批註》卷二又說:「金仙,金丹不毀,太玄真仙也。」清代僧道合一的柳華陽曾著《金仙證論》、《慧命經》,專門論述修煉內丹而成「金仙」之旨,其《慧命經》亦言:「金仙者,即《華嚴經》世尊之所自稱也。」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元‧脫脫等:《宋史·林靈素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
# 元‧脫脫等:《宋史·林靈素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見《道藏》第1冊。
+
#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見《道藏》第1冊。

2015年10月28日 (三) 16:56的版本

金仙,本为道教神仙的称谓,后来曾被道教用指佛教的最高果位,又指经过内丹修炼而得道者。早期道教上清经中多有“金仙”一词,如《无上秘要》卷四十〈授洞真上清仪品〉曰:“金仙启灵扇,焕若九天分。”《道典论》卷二引《上清紫晨经》云:“金仙散香以乱炁,神妃掷华以发烟。”《云笈七签》卷四十二有“存《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曰:“身登玉房,同軿金仙,逍遥太素。”又曰“上生玉房,受位金仙。”道教之所以多用“金”来称呼仙人,大概是因为仙人多为金色,如《三洞珠囊》卷八引《大洞玉经三十九章》注云:“金仙者,仙人色,体如金光之映也。”宣和元年(1119年),推崇道教的宋徽宗曾下诏改佛号为大觉金仙,改称菩萨为仙人、大士,改称僧、尼为德士、女德。此后,“金仙”多被视作佛教的最高果位,并与玉皇信仰结合,被视为玉皇大帝修得正果之前的一个阶段,其位居于“三清天”之下的“梵天”。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载:玉皇大帝经过三千二百劫的修行后“始证金仙”,号曰“清浄自然觉王如来”,并“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此后又经过一亿劫的修行,最后才“始证玉帝”。又说,这时“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四众八部”都乘金碧飞云玉舆来“旋绕道前”,并注曰:“梵天,最上宝林琼宫,凡世未见,隐妙莫穷,故曰梵天。金仙,金刚不坏之仙。”内丹学兴起之后,道教又多以修成“金丹”者来解释金仙,如元代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卷十六说:“释迦、文师、瞿昙,乃得金丹之道,修之而证佛也。以其修金丹而成仙,故曰金仙。”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三身同根说〉也以金丹解释佛号说:“干属金,故道曰金丹、金鼎、金公,佛曰金刚、金仙、金相。凡曰金者,皆象乾也。”《皇经批注》卷二又说:“金仙,金丹不毁,太玄真仙也。”清代僧道合一的柳华阳曾著《金仙证论》、《慧命经》,专门论述修炼内丹而成“金仙”之旨,其《慧命经》亦言:“金仙者,即《华严经》世尊之所自称也。”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宋史·林灵素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见《道藏》第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