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添加891字节 、 2015年5月28日 (四) 11:11
==觀音的化身==
[[File:Guanyinwhitetwo.jpg|200px|thumb|left|明 仇氏杜陵內史 白衣大士像<br>
十六世紀後半<br>
軸 絹本設色畫<br>
縱54公分 橫28.6公分<br>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提到,只要人們一心稱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解脫「七難」(火、水、羅剎、刀杖、鬼、枷鎖、怨賊)之困、「三毒」(貪、瞋、癡)之苦及「二求」(求男、求女)之願望。<ref>同上註,頁56下09-頁57上09。</ref>當言及解脫「怨賊」之困時,更提及一群商人在遭遇危險時,因一齊稱誦「南無觀世音菩薩」而即時得到解脫。<ref>同上註,頁56下23-頁56下29。</ref>這反映誦唸觀音名號的持守與觀音解救眾生苦難的信仰關係。除了上述的觀音神通外,〈普門品〉亦提及觀音能夠應化出三十三身以不同身份形相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其三十三身包括: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毘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女長者、女居士、女宰官、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身、執金剛身。<ref>同上註,頁57上24-頁57中19。</ref>
由於觀音有多種化身,因此在佛教及民間傳說中均有多種形相,以呼應人世間眾生的不同苦難與願望,流傳較普遍的有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及南海觀音等。對觀音形象的豐富記述,成為後世眾多藝術家的題材。例如明代著名畫家仇英之女仇氏杜陵內史就曾繪畫《白衣大士像》,<ref>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李玉珉文字撰述:《觀音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頁62-63。</ref>明代女畫家邢慈靜亦曾作《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畫冊。<ref>同上註,頁64-87。</ref>活躍於明代萬曆(1573-1620)年間的著名畫家吳彬亦曾繪有《畫魚籃觀音》。<ref>同上註,頁95。</ref>可見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勃興,亦刺激了與觀音有關的藝術創作。
<br style="clear:both;">
==千手千眼觀音==
[[File:Guanyinthousandhands02.jpg|200px|thumb|宋人 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br>
十二世紀<br>
軸 絹本設色畫<br>
縱176.8公分 橫79.2公分<br>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手千眼觀音是中國漢地民眾較為熟識的觀音形相,其千手千眼、手持法器的面貌顯現了觀音的不可思議能力與莊嚴威儀。《楞嚴經》提到觀音能現眾多妙容及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有多種顯現不同數目首、臂、目的形態。經中云:
: 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囉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ref>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9,第945號,頁129下08-頁129下15。</ref>
可見觀音即使展現眾多首、臂、目的形相亦是有不同的數目定制。
千手千眼觀音的形相在不同的經典及藝術創作中各有不同。由唐代法師菩提流志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曾提及繪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的準則,當中對此形相的細節有所介紹:
: 若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像變者,當用白疊毛縱廣十肘或二十肘。是菩薩身作閻浮檀金色,面有三眼,臂有千手,於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寶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當心合掌,一手把金剛杵,一手把三戟叉,一手把梵夾,一手執寶印,一手把錫杖,一手掌寶珠,一手把寶輪,一手把開敷蓮花,一手把罥索,一手把楊枝,一手把數珠,一手把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種種寶雨施之無畏,又以二手當臍右押左仰掌。其餘九百八十二手,皆於手中各執種種器仗等印,或單結手印皆各不同。如心經說,手腕一一各著環釧,身服著以天妙寶衣,咽垂瓔珞。其綵色中勿銷皮膠,水以相和,當用香乳香膠調和。又一本云此土無好白 疊毛者,但取一幅白疊毛亦得。圖畫其菩薩身,當長五尺而有兩臂。<ref>菩提流志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0,第1058號,頁101中02-頁101中17。</ref>
上述引文提及所畫之千手千眼觀音其面應有三眼,臂有千手,千手掌中各有一眼,頭戴寶冠,有正大手十八隻,手中各持不同法器。儘管現今流傳下來的千手千眼觀音畫作的細節各有不同,但這個形象已經成為典型的觀音形相。
<br style="clear:both;">
==妙善的傳說==
隨著觀音信仰在中國傳播越久,有關觀音的形象與傳說亦不斷出現。宋元以來,民間士人認為觀音亦即上古女真妙善。現存清代學者阮元(1764-1849)編纂的《兩浙金石志》,收錄了杭州天竺寺僧人道育於北宋崇寧三年(1104)五月二日所立的〈宋重立大悲成道傳〉碑記。此碑刻上了僧人義常於聖歷二年(699)仲夏十五日所書的碑文,當中提及妙善曾入香山修行,被視為仙人,並曾以自身雙眼及雙手予其身為國王的父親入藥治病。後其父到香山欲答謝施以手眼之仙人時,才驚覺仙人乃自己之女兒妙善。國王十分傷痛,衷心發願希望天地神靈能夠令女兒手眼重生。發願過後,忽然間妙善突然消失,而天上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身相顯現。國王深受震撼,揚聲懺悔,希望觀音能夠還復本體,接受供養。一刻間,妙善恢復原本的面貌,手眼皆已復原,並且合掌而坐仿如入定,國王遂在香山建塔十三層以覆蓋妙善之身。<ref>〈宋重立大悲成道傳〉,收入阮元:《兩浙金石志》(據清道光四年(1824)李澐刻本),卷7,頁6b-10a。</ref >根據〈宋重立大悲成道傳〉碑書於元符三年(1100)歲次庚辰九月初一的贊文所述,香山千手千眼大悲菩薩即是觀音化身。
上述有關妙善為觀音的故事在其他民間文獻中亦廣泛流傳,如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1254-1322)的妻子管道升(1262-1319)曾在元大德丙午歲(1306)撰〈觀世音菩薩傳略〉,其內容亦謂觀音為妙莊王第三女妙善。<ref>〈觀世音菩薩傳略跋〉,收入俞正燮:《癸巳類稿》(據道光十三年(1833)刊本),卷15,頁14b。</ref>搜集民間文獻而編成的《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 》亦以妙善為觀音菩薩,但內容卻有增加變異。如說妙善前世為乃鷲嶺孤竹國祗樹園施勤長者第三子施善,後來生於北闕國妙莊王家中為第三女。記妙善曾入汝州龍樹縣白雀寺為尼,後因拒絕國王父親所安排的婚事而被他憤而絞死。妙善至陰間時受到十殿閻王禮遇,但卻見到地獄的諸多刑罰對待生前為惡之徒。妙善心生感嘆,殊意合手一誦而使到天花亂墜,地湧金蓮,鐵獄銅枷盡為粉碎,使地獄淨空。閻王認為地獄淨空則難以警醒陽間為惡之人,故妙善雖然有大慈悲之心,但仍將她送返陽間。妙善其後於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岩修行,九載而功成。後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金露以生萬民。<ref>《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據己酉(1909)春仲郋園校刊郋園先生全書本影印)(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卷4,頁10a-11b。</ref>可見有關妙善為觀音的傳說有不同的版本,內容亦漸趨豐富。
==水月觀音==
[[File:Woodenshuiyueguanyinstatue.jpg|250px|thumb|right|木雕水月觀音像<br>遼代 十一至十二世紀早期<br>木 高241.3公分<br>美國肯薩斯市納爾遜‧雅堅斯藝術博物館藏]]水月觀音是另一個流傳廣泛的觀音形相,其法相普遍是安坐地觀看水中之月。此觀音的形相主要是依據《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對觀音道場的描述而衍生出來。據《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曾請教居士鞞瑟胝羅有關菩薩行的修持。鞞瑟胝羅建議善財童子可以到補怛洛迦山請教觀自在菩薩。當童子來到補怛洛迦山的西面巖谷時,但見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乃自然舒爽之地。而觀音則在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遶,觀音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ref>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8;《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第279號,頁366上20-頁366下22。</ref>善財童子所見之此情此景,即成為日後藝術家們創作水月觀音圖像的題材,以表達觀音弘道說法,領悟思索之智慧形象。唐代文人張彥遠曾撰《歷代名畫記》一書,當中評價唐代畫家周昉「全法衣冠,不近閭里,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ref>張彥遠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頁270。</ref>故張彥遠認為周昉創作了水月觀音的畫題。由唐人朱景元所撰之《唐朝名畫錄》亦記周昉「今上都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ref>朱景玄撰;溫肇桐注:《唐朝名畫錄》(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頁6。</ref>「上都」為當時唐人對長安的稱呼,<ref>據《新唐書‧地理志》載:「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參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卷37,志第27,地理1,關內道,京畿採訪使,上都,段4402。見《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新唐書》,〈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32^1627909578^809^^^0202017004402^@@1546627522〉 ,瀏覽日期:2014年4月17日。</ref>可見周昉在當時的長安城已畫有水月觀音的畫作。
從流傳下來的圖像所見,水月觀音有多種形相,當中主要有以下數種:
#站立在飄浮於海中的蓮花上,晀望天上明月。<ref>白鷺:《妙相觀世音》(台北:張宗文,2002),頁65。</ref>
概而言之,水月觀音的形象特徵主要包括水、月和作坐下或站立姿態的觀音。水與月的象徵在部份佛教經典中是寓意虛幻的比喻。《大智度論》曾載「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ref>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6;《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5,第1509號,頁101下08-頁101下10。</ref>可見水中月乃其中一個瞭解佛教空性特質的比喻。水月觀音的場景有此特色,亦代表觀音沉思,顯現智慧形相的表現。
<br style="clear:both;">
==魚籃觀音==
[[File:Yulanguanyin.jpg|300px|thumb|right|[傳] 元 趙孟頫 魚籃大士像<br>
明代<br>
軸 絹本設色畫<br>
縱122.6公分 橫61.3公分<br>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魚籃觀音是另一個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觀音形相,因手持盛有魚兒的籃子而得名。魚籃觀音的傳說不見於傳統佛教經典對觀音菩薩的描述,但此形象漸漸在宋明時期於民間建立起來,在歷世也有不少畫家以此為畫作題材。
魚籃觀音的故事最初與「金沙灘頭馬郎婦」的傳說有關。北宋著名詩人及畫家黃庭堅(1045-1105)曾撰〈觀世音贊六首〉,其中一首寫道:
: 海岸孤絕補陀巖,有一眾生圓正覺。 : 八萬四千清凈眼,見塵勞中華藏海。 : 八萬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 : 涅盤生死不二見,是則名為施無畏。 : 八風吹播老病死,無一眾生得安穩。 : 心華照了十方空,即見觀世音慈眼。 : 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ref>黃庭堅:〈觀世音贊六首〉,收入氏著:《豫章黃先生文集》(據四部叢刊景宋乾道刊本),卷14,(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09),頁98。</ref>
贊末中「設欲真見觀世音,金沙灘頭馬郎婦」一句點出了馬郎婦為觀世音的傳說。在《五燈會元》中亦記載了五代時期僧人風穴(896-973)被問及如何是清淨法身時,亦答之以「金沙灘頭馬郎婦」。<ref>普濟:《五燈會元》卷11;《卍新纂續藏經》冊80,第1565號,頁230下13-頁230下14。</ref>可見馬郎婦的故事與觀音在五代至北宋時期已經有所聯繫。另黃庭堅在〈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中的其中一首亦提及:
: 老松連枝亦偶然,紅紫事退獨參天。 : 金沙灘頭鎖子骨,不妨隨俗暫嬋娟。<ref>黃庭堅:〈戲答陳季常寄黃州山中連理松枝二首〉,收入黃庭堅撰;任淵注:《山谷內集詩注》(據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內集卷9,(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09),頁129。</ref>上述的詩文雖然沒有進一步說明「金沙灘頭鎖子骨」及「金沙灘頭馬郎婦」與觀音的關係,但兩者日後均成為魚籃觀音故事的重要原素。在明初文學家宋濂(1310-1381)所撰的〈魚籃觀音像贊〉中就根據〈觀音感應傳〉詳細記載了魚籃觀音的事跡,亦提及了魚籃觀音與金沙灘頭馬郎婦及鎖子骨的關係:在唐代元和十二年(817),陝右地區的金沙灘上有一位提著籃子賣魚的美豔女子,不少人均欲爭相娶她為妻。該女子說自己能教授經典,若有人能夠於一夕之間背誦〈普門品〉則能娶她為妻。到黎明時,能夠做到的有二十人。女子推辭說:一人豈能為眾夫之妻?請轉為背誦《金剛經》。這次,能背誦者只餘下一半。女子又再推辭,並要求轉為背誦《法華經》,以三日為期限。最後只有馬家的兒子成功達到要求,女子便與他具禮成婚。然而,該女子一入門後卻立即去世,且身體迅速糜爛,遂被埋葬。一日,有僧人與那位馬家兒子一起開墓觀看,卻發現墓中只餘下一具黃金鎖子骨。僧人說:此乃觀音菩薩顯現度化你啊。言畢,僧人即飛空而去。這亦是陝西何以多誦經者的緣故。<ref>宋濂:〈魚籃觀音像贊〉,參見《芝園後集》,卷1,收入《宋學 文集》(四部叢刊景明正德本),卷51,(北京:愛如生文化交流有限公司,2009),頁607。</ref>上述宋濂所記載的魚籃觀音故事清楚地呼應了金沙灘頭「馬郎婦」及「鎖子骨」的元素,「馬郎婦」為觀音在人間的化身,而「鎖子骨」則為觀音化身的憑證。宋濂在贊中亦提及魚籃觀音顯化的寓意: : 惟我大士,慈憫眾生。躭著五欲,不求鮮脫。 : 乃化女子,端嚴姝麗。因其所慕,導入善門。 : 一剎那間,遽爾變壞。昔如紅蓮,芳艷襲人。 : 今則臭腐,蟲蛆流蝕。世間諸色,本屬空假。 : 眾生愚癡,謂假為真。類蛾赴燈,飛逐弗已。 : 不至隕命,何有止息。當是實相,圓同太虛。 : 無媸無妍,誰能破壞。大士之靈,如月在天。 : 不分淨穢,普皆照了。凡歸依者,得大饒益。 : 願即同歸,薩婆若海。<ref>同上註,頁607。</ref>
宋濂認為魚籃觀音的化身雖然是美麗女子,但卻在身故後迅速腐壞。此正是觀音希望通過生命與肉身的無常,讓世人明白到世間諸色本屬空假的道理。
<br style="clear:both;">
==送子觀音==
送子觀音是民間百姓另一熱烈崇拜的觀音形相。由於送子觀音能夠滿足人們對生育的祈盼,因此其信仰歷久不衰。根據《妙 蓮華經》的記載:「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ref>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7;《大正新脩大藏經》冊9,第262號,頁57上07-頁57上09。</ref>可見女性禮拜及供養觀世音菩薩可以求得生男或生女在佛經中是有所依據。
然而,觀音信仰傳入中國後,不論男女,多有崇信。而中國傳統社會亦多欲求生男子,故歷世不少與觀音有關的得子傳說均是因夫婦對觀音虔誠祈求而喜得男子。例如在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中,就收錄了一則出自南齊《冥祥記》裡有關虔信觀音而得子的故事。故事講述劉宋時期有一位祖籍濟陰的居士名叫卞悅之,他行年五十仍然膝下無兒。即使另再娶妾,但連續多年亦不能令妾懷孕。後卞悅之為祈求繼嗣,誦讀觀世音經千遍。當他誦經圓滿後妾便懷孕,並誕下一男兒。<ref>道世撰:《法苑珠林》卷52;《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3,第2122號,頁678中08-頁678中11。</ref>
==觀音借庫==
觀音借庫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個傳統的習俗,在現今香港亦十分流行。一般觀音廟會於農曆正月二十六日舉行觀音借庫,讓善信到廟宇向觀音祈求財源廣進、財運享通。根據刊行於宣統二年(1910)的《南海縣志》記載,當時金利司官窰鄉已經有觀音開庫的習俗:
: 金利司官窰鄉有白衣觀音廟,前臨河,後倚岡。俗傳正月廿六日為觀音借庫之期,故該廟每年以是日開庫。廟前僱梨園一部,燈火連宵,笙歌達旦。前後數日,遠近到廟祈禱者絡繹不絕,士女雲集,畫舫塞河。<ref>鄭榮等修;桂坫等纂:《南海縣志》(據清宣統二年(1910)刊本影印),卷4,輿地略三,頁23a;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181號,頁589。</ref>
上述官窰鄉觀音開庫的廟宇為白衣觀音廟,在開庫之日亦會聘請戲班在廟前開演戲劇,到廟祈禱者絡繹不絕。這顯示在一百多年前觀音開庫的習俗已經在廣州出現,並且蔚為盛況。根據香港歷史學者潘淑華對廣州民國時期報章的檢閱與考證,在南海、順德及番禺等地有不少觀音廟都會在正月廿六日舉行觀音開庫。例如廣州觀音山的觀音閣、東竺橫沙的望海觀音廟、番禺坑口觀音廟及順德容奇白蓮池觀音廟,都是當時舉行觀音開庫的熱點。<ref>潘淑華:〈從「送子觀音」到「送錢觀音」:民國時期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生菜會」和「觀音開庫」〉,收入游子安、卜永堅主編:《問俗觀風:香港及華南歷史與文化》(香港:華南研究會,2009),頁42-43。</ref>可見觀音開庫在民國時期的珠江三角洲已經是地區性的流行風俗。
4,219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