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洞”的源代码
←
洞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洞''',本意為「洞穴」,為道家隱士所喜居處,如道經多記道士「岩居穴處」。又東漢劉熙《釋名》〈釋言語〉載:「通,洞也,無所不貫,洞也。」故「洞」亦有貫通之意。後道教地理有「洞天」一詞,在字義上可引申為「通天」意思。唐代[[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序〉文中指出:「夫道本虛無,因恍惚而有物。氣元沖始,乘運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宮闕於清景;幽質潛凝,開洞府於名山。」故道教認為進名山可通神。在唐代,道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洞天福地]]」地理系統,如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說。此外「洞」亦被引伸為道經分類的「三洞」系統:「[[洞玄]]」、「[[洞真]]」、「[[洞神]]」。 ==參考文獻==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見《道藏》,第11冊。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三洞經教部》,見《道藏》,第22冊。 [[Category: 道教地理]] [[Category: 洞天福地]]
返回至
洞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变种
简体
繁體
视图
阅读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