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道德真經註(河上公)”的源代码
←
道德真經註(河上公)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dzindex |書名=道德真經註(河上公) |編著=原題為漢河上公章句 |卷數=四卷 |正統道藏分類=洞神部玉訣類 |正統道藏字號=知 |涵芬樓本冊數=363 |新文豐本冊數=20 |三家本冊數=12 |道藏提要編號=677 |中華道藏分類=四輔真經道德真經 |中華道藏冊數=9 }} '''道德真經註''',又名《[[道德真經注]]》。相傳為漢文帝時河上公注。其時代及作者歷來眾說不一,據近人王明考證,應為東漢黃老學者之作。原書四卷(或作二卷),有敦煌唐抄本(殘本)、日本天文舊抄本、《四部叢刊》影宋本,明世德堂刊本等諸多版本。《[[正統道藏]]》本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此書以漢代黃老家清靜無為之說注解《[[老子]]》,言治國治身之要,而歸本於「自然長生之道」。作者認為治國與治身之道相同,皆以清靜無為為本,以道德化民之治為上。治國者當修道於己,公正無私,去除貪淫奢侈,為民興利除害,以不言之教治國化民,其言治身養生之道,則倡導除情去欲,懷道抱一,內守五臟之神,呼吸精和之氣,愛精重施,存神養性,是為自然長生之「常道」。總而言之,此書反映東漢黃老之學從經術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自然養生之道轉化之特徵。魏晉以後,此書成為道教重要典籍之一。
返回至
道德真經註(河上公)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变种
简体
繁體
视图
阅读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