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搜索
查看“古代巫教”的源代码
←
古代巫教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中國遠古社會流行過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原始宗教,這為道教的產生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當時社會上的宗教職業者是巫祝,專事勾通人與鬼神的關係,請神除邪,解說吉凶,轉達神的旨意。《國語.楚語》說:在男叫覡,在女叫巫。合稱為巫覡。殷商卜文中,巫字很象事神之形。當時的巫以歌舞取悅神靈,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禮儀者,卜則替人預測吉凶以決疑難。巫、祝、卜都是當時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且社會地位較高。殷人尚巫,社會上巫風盛行。 春秋時代,理性主義高揚,巫的地位漸漸降低,但社會上巫風仍較深,特別是荊楚之地,原始巫教並沒有消失,還在民間繼續活動。古代巫教中的許多內容都遺留給了道教。道教[[宮觀]]中的司香火者被稱為廟祝,這就是古代巫祝留下的稱呼。古人以為生病是惡鬼纏身,須請巫師用符咒驅鬼的法術加以除病,以後道教有符水治病,道經中有所謂驅鬼、斬鬼品,這都是古代巫風的遺傳。早期道教如[[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其巫術色彩更深。米道被人稱為「米巫」,佛教指責其為「三張之鬼法」。道教中的符水一派以咒語[[符]][[籙]]打鬼捉鬼殺鬼,迎神請神,[[齋醮]]活動,上章誦寶誥等,可以說都含有古代巫教遺風。
返回至
古代巫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