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搜索
查看“坐忘論”的源代码
←
坐忘論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坐忘論》,唐代[[司馬承禎]]撰,一卷,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全書分「敬信一」、「斷緣二」、「收心三」、「簡事四」、「真觀五」、「泰定六」、「得道七」七部分,也就是修道的七個步驟和層次,集中講坐忘收心、主靜去欲的問題。認為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离境,不著一物,入於虛無,心於是合道。因為境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塵不染,超凡脫俗,才能向「靜」和「虛無」的心體回歸。其主靜說對後來宋代理學家影響極大。「坐忘」說初見於《[[莊子]].大宗師》,後經魏晉玄學與道教加以發揮,如道經《洞玄靈寶定觀經》即講定心,「滅動心不滅照心」,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謂司馬承禎《坐忘論》即取此。在唐代修煉外丹的風氣中,司馬承禎結合老莊思想,吸取佛教止觀禪定方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轉向[[內丹]]的進程中起了重要理論作用,對後世道教內丹學也有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101頁。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2至263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二卷,第227至237頁。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二卷,第141至143頁。 #牟鐘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中編,第488至489頁。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339頁。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26至127頁。 [[Category:道教經典]]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Dzindex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坐忘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