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修善方法”的源代码
←
修善方法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行善去惡的主體為人== 人能知善,但知不一定去做,知與行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分裂,只有能知善又能行善,才算真知實行,真正有德。所以,道教說的積功累德,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修德,主要靠實踐。通過實踐前面提到的各種行善的準則,逐步體悟其中的真諦,慢慢積累,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時時戒省== 修德靠自己,別人無法代替。至於修與不修,全在每人的自覺。沒有自覺,要別人耳提面命,那樣修不了德,即使偶爾為之,也不可能持之以恆,踫到艱難險阻,難免半途而廢。道門中歷代高尚之士,之所以受到人們敬仰,無一不是發大宏願,道心堅定,持戒不懈。 唐朝高道[[司馬承禎]],名高德重,受到皇帝征召,許以高官,但他視富貴如浮雲,堅辭還山。另有一位道士[[盧藏用]],原來也隱居修道,名氣響後,便應詔出來做官。他在送承禎還山時,指著京都附近的[[終南山]]說:「這兒本來就有好去處,何必跑去[[天台山]]呢?」司馬承禎嘲諷地回答:「以人我看來,這不過是當上大官的捷徑罷了。」後人從此概括出「終南捷徑」的成語,專諷刺那些用心不堅希望走捷徑撈好處的行為。盧藏用半途而廢給人留下笑柄,也留下教訓。修德必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住外界的干擾引誘,關鍵是要時時提醒自己,告誡自己,見善即行,見惡遠避,有過即改。 ==必須少私寡欲== 上面提到盧藏用守道不終,原因在於他帶著自私之心,又懷著追求榮華富貴的動機。也許他開始時還不是這樣,但一旦成名,便改變了初衷。上面提到的種種善行,都要求自己無償付出,若是用利己之心去參與,最多可以行之一時,決不能持久。老子說的「少私寡欲」正是行善修德的根本指針。若是處處從個人出發,以自己為中心,就不會有對人類對萬物的慈愛之心,甚至於對同胞的痛苦麻木不仁,又哪裡談得上濟人所急?怎麼會去從事那些為人尤其是窮苦人而設的慈善事業呢?在現代社會裡,以個人為中心,往往表現於為一己的享受而追求物質利益,被物欲牽纏既久,迷不知返,離純樸之德越來越遠。所以對現代人來說,寡欲尤其顯得重要。 ==具體方法== 這一方法,主要是將功德和過失都加以量化,使每人可以從自己的行為評價自己過多於功,還是功大於過,並且知過而改。道教中歷代高士經過反復實踐、研究和改進,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功過格]]》便是這種量化方法的經驗總結,也是提供給人們的有效修身工具。 ==《功過格》的方法== 《[[太微帝君功過格]]》這樣介紹:「凡受持之道(方法),常於寢室床首置筆硯簿籍,先書月份,次書日數,於日(日期)下開功、過兩行,至臨臥之時,記終日所為善惡,照此功過格內名色(每一細則)數目(指某事合多少功或多少過)有善則功下注,有惡則過下注。不得明功隱過。至月終計功過之總數,功過相比,或以過除功,或以功折過。折除之外者,明見功過之數,當書總記(計),迄,再書後月。至一年大比(總評估),自知罪福,不必問乎休(吉)咎(過失,凶)。」 《功過格》要有具體的細則,以便於操作。比如: #賑濟鰥寡孤獨窮民百錢為一功,貫錢為十功。 #一錢散施積至百錢為一功。 #米麥幣帛衣物以錢數論功。 #饒潤窮民債務亦同此論。 #濟饑渴之人一飲一食皆為一功。 #濟寒凍之民暖室一宵為一功。 #救有力報人之畜一命為十功(謂駝騾牛馬驢畜等) #救無力報人之畜一命為八功(謂山野禽獸之屬) #蟲蟻飛蛾濕生(指水中生物)之類一命為一功。 ==過的量化== #窮民不濟為一過,復加凌辱一人為三過。 #偷盜人財物或教人偷盜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 #若見偷盜不勸為一過。贊助偷盜為五過。 #不義而取人財物百錢為一過,貫錢為十過。因而謀害其過加倍。 每一功過格實際所載的內容非常具體,條目也很多,這兒只舉一些例子。有具體的條目和功、過的數量,二者相比較,就可以判定自己究竟做得怎麼樣。同時通過逐月、逐年的比較,也可以評判自己在道德修養上有沒有進步。 ==人的自覺== 功過格提供了幫助修養的方法,但能否正確運用,還在於自己。如果有功就記,有過則瞞,那麼非但形同虛設,而且欺人欺己又欺天,反而過上加過。 ==高道德要求的道戒== 道士是道教的專業的神職人員,或者是主動出家專以追求成仙獲得宗教解脫的人員。他們獻身於道教,平時受到嚴格要求,比常人更親近神仙,除了自己修煉以外,還要指導一般信眾,因此必須具備較高素質,包括道德水準。在他們內部,作為行為約束和道德規範的,主要是遵守道戒。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反復強度,行法之士,戒行為先。<ref>參看《[[道門十規]]》</ref>道士隨道階的不同,要受嚴格程度各不相同的戒律。一般道階越高,戒律越嚴。比如全真道士在初真(初受戒)和中極(第二階段受戒)都有幾十至三百不等的戒。在道教經書中,戒律形成一大類,每一組戒從五戒到數百戒不等。在各宮觀中,還依據道戒和自己的具體情況,編定若干清規。戒律和清規,對道士的言行和思想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指導。它們規定了道士道德修養的基本方向。 ==參考資料== #晉.葛洪《抱朴子.微旨》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太微帝君功過格》 ==註釋== <references/> [[Category:道教信仰]] [[en:Methods of Doing Good Works]]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道教信仰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修善方法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变种
简体
繁體
视图
阅读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