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學概論(修訂本)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道教神學概論

9787518802692.jpg

作者:陳耀庭
系列:當代視角下的道教神學叢書
出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書號:9787518802692
 

《道教神學概論(修訂本)》於2016年出版,由陳耀庭所著,是2011年出版《道教神學概論》的簡體字修訂本,為《當代視角下的道教神學叢書》之一。全書逐圍繞道教神學作出討論和闡述,共計11章。

內容簡介

「神學」,在中國現代社會裡,是一個既敏感又令人矚目的問題。過去,因著社會長期以來對宗教的誤解,認為宗教是用來麻醉百姓的鴉片,而使人對神學避而不談。然而,事實上,神學是一切宗教的思想基礎與核心內涵。沒有神學,宗教信仰就不能建立;因此,考察神學是認識宗教的基本課程。狹義上,神學是關係基督教信仰的一個科學名稱;不過隨著宗教學研究的開展,神學的意義逐擴展至各種宗教有神論的全部內容。是以,神學不再只是一種宗教理論,而且也是具有宗教修養的實踐內涵。

自東漢以來,道教已在上古原始宗教信仰基礎上,建構出一套獨特的神仙譜系,以作為其信仰支柱。而後期《太平經》的出現更是完善了道教的神明信仰,並相應地建構出一套用以解釋的理論,也就是道教神學。道教神學並非只單純地告訴人們宮觀裡有多少神靈,而是一個思想深邃、內容完整豐富、有其獨特結構的一龐大文化體係。就結構來看,道教神學以「道德」為思想核心,並以「道」作為其根本。若就信仰立場來看,「道」即是「神」。道教神學

梳理與探索道教神學,不但能使人全面準確地認識道教文化體係,而且也是實現道教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首要條件。道教要在當代社會站穩腳步,除了需要明瞭自身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優勢外,更需要總結以往的理論成果。而道教神學正是道教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抓緊這文化樞紐就能提綱挈領地呈現道教文化的歷史影響與當代價值。

目錄

  • 緣起
  • 責任和使命
  • 總序
  • 序言
  • 緒論
    • 第一節、對道教的二種不同的認識
    • 第二節、道教研究中「神學」一詞出現愈見頻繁
    • 第三節、「神學」不是基督教的專利
    • 第四節、基督教人士對於「神學」的三種解釋
      • 一、曹聖潔的解釋
      • 二、陳澤民的解釋
      • 三、英國福特的解釋
    • 第五節、道教神學的結構
    • 第六節、道教神學的門類
      • 一、道德神學
      • 二、創世神學
      • 三、神仙神學
      • 四、社會神學
      • 五、自然神學
      • 六、靈魂神學
      • 七、道士神學
      • 八、經籍神學
      • 九、齋醮神學
      • 十、修煉神學
      • 十一、倫理神學
      • 十二、教團神學
      • 十三、其他神學
    • 第七節、道教神學學習和研究的五個問題
      • 一、「道教神學」和「道教哲學」的關係
      • 二、「道教神學研究」和「道教哲學研究」的關係
      • 三、「道教神學」的探索和道教實體健康發展的關係
      • 四、學習道教神學和作為道教信眾之間的關係
      • 五、建設道教神學和維護中華傳統文化性的關係
  • 第一章:道教神學的核心—道德神學
    • 第一節、「道」在道教神學中的位置
    • 第二節、「道」的神性
      • 一、關係「神聖」
      • 二、宗教意義上的「神聖」
    • 第三節、「道」的神性
      • 一、「道」的本質就是超越「一般」和「平凡」
      • 二、對「道」的神性信仰是道教信仰的基礎
    • 第四節、「德」的神性
      • 一、對於「德」的一般認識
      • 二、「德」的特性是「道」的神性的展現
      • 三、對「德」的神性信仰是道教信仰的表現
    • 結束語
  • 第二章:天道和地道—關於道教的創世記
    • 第一節、「道」生天地萬物
    • 第二節、道教的創世記
      • 一、太上老君開天說
      • 二、元始天尊開天說
    • 第三節、《道德經》和宇宙大爆炸
    • 第四節、道教對天的構成的解釋
      • 一、中國古代對於「天」的一般認識
      • 二、其他宗教對於「天」的認識
      • 三、中國古代沒有對於天界縱深的分析
      • 四、道教對天界的縱深分析
    • 第五節、道教對地界構成的解釋
      • 一、中國古代就有地的方位概念
      • 二、道教對地界的分析
    • 第六節、「道」與天地的運轉
      • 一、天地運行依賴於「道」
      • 二、天地的運轉
    • 第七節、天人感應
      • 一、天人感應說的來源
      • 二、道教對天人感應說的採納
      • 三、天地之祥瑞
      • 四、天地之災異
    • 第八節、「道」寓於「天」和「地」
  • 第三章:道教的神仙
    • 第一節、道教的神和仙
      • 一、中國古代的神靈觀念
      • 二、道教對於古代神靈觀念的直接繼承
    • 第二節、道教神仙的數量
    • 第三節、道教的神仙世界和神際關係
      • 一、道教神仙的居處及其生活狀態
      • 二、道教神仙世界中的神際關係
    • 第四節、道教神仙的品格
    • 第五節、道教神仙是由「道」化生的
      • 一、神是「道」的化生
      • 二、「道」性和神性
      • 三、「德」的神性
    • 第六節、道教神仙的神性
      • 一、關於神性
      • 二、道教的神性就是道性
    • 第七節、道教神仙和人的關係
      • 一、一般宗教的神人關係
      • 二、道教的神人關係
    • 結束語
  • 第四章:道教的太平神學
    • 第一節、太平神學的核心問題是認識社會
    • 第二節、太平社會的社會理想
      • 一、太平的本義
      • 二、太平理想淵源於「道」
      • 三、太平社會建築在「三合相通」之上
    • 第三節、理想的太平社會的人際關係
    • 第四節、道教對現實社會的批判
      • 一、對社會不平等關係的批判
      • 二、解決社會不平等關係的方法
      • 三、解決社會不平等關係的手段
    • 第五節、道教徒的人際關係
    • 結束語
  • 第五章:道教的自然神學
    • 第一節、「自然」的意義
      • 一、陳鼓應的解釋「自然」
      • 二、杜光庭的解釋
      • 三、道教文獻中的「自然」和「無為」
    • 第二節、道教神靈的品性是任其自然而不是為所欲為
    • 第三節、環境問題成了當代道教自然神學的熱點問題
      • 一、「天道無為,任物自然」
      • 二、關於洞天福地
    • 第四節、道和科學
      • 一、宗教和科學關係的一般認識
      • 二、道和科學的一致性
      • 三、變「征服」自然為「保護」自然
      • 四、道教宮觀採用科持新成果的問題
    • 結束語
  • 第六章:人的三魂七魄
    • 第一節、人的生死
    • 第二節、人的魂魄
    • 第三節、陽神出竅和人死成鬼
      • 一、中國古代的鬼
      • 二、其他宗教的鬼
      • 三、道教的鬼
    • 第四節、鬼性和道性
      • 一、其他宗教的鬼性
      • 二、鬼性也是道性
    • 第五節、攝魂和地獄
    • 結束語
  • 第七章:道士是有神職的道教徒
    • 第一節、道士的本義
      • 一、道士要奉道行事
      • 二、道士要服務信眾
      • 三、道士要奉祀神靈
    • 第二節、怎樣成為一名道士
    • 第三節、道士的受戒和受籙
    • 第四節、道士在神和人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五節、當代道教組織的性質
      • 一、道教原來就有教會實體組織
      • 二、道教教會實體組織在三國時期被強制鬆散化
    • 第六節、對於辛亥革命後道教成立教會組織的再認識
      • 一、道教教會組織的基礎是對於「道」的共同信仰
      • 二、教會不能只是職業道教徒的組織
      • 三、道教教會的職能
  • 第八章:道教經典的神性特點
    • 第一節、道經是道教三寶之一
    • 第二節、道教經典的來源
    • 第三節、道教經典的神性
      • 一、道教經籍神性的應驗事迹
      • 二、道教經籍神性的體現
    • 第四節、關於道教的基本經典《道德經
      • 一、道教以《道德經》為基本經典是無可厚非的
      • 二、各家對於《道德經》的認識不盡相同
      • 三、學術界對於《道德經》的哲學分析
      • 四、道教從神學角度對《道德經》的詮釋
      • 五、對於《道德經》的多稱詮釋的合理性
    • 第五節、對「道經」類別的現代分析
    • 第六節、道士的學經、寫經和誦經
      • 一、道士的學經和抄經
      • 二、道士的解經和講經
  • 第九章:齋醮的神學意義
    • 第一節、道教齋醮神學的內容
      • 一、對於宗教禮儀的不同闡譯
      • 二、道教稱禮儀為齋醮
      • 三、其他道教禮儀的專稱
    • 第二節、道教齋醮的源流
      • 一、齋醮來源於中國古代祭祀禮儀
      • 二、齋醮禮儀是神仙世界禮儀的模仿
    • 第三節、齋醮科儀是道教神學思想的展示
      • 一、上香請神體現神人溝通
      • 二、三壇分立以示人天永隔
      • 三、壇場幻化說明溝通條件
      • 四、代主通疏顯示道士作用
      • 五、法術加持表明修持重要
      • 六、音誦結合展現科儀恢宏
      • 七、皈依祝願表現接受教化
      • 八、儀壇供品顯現身心潔淨
      • 九、焚紙謝神展示感恩神明
    • 第四節、道教齋醮隨著時代和地域變化而變化
    • 第五節、齋醮的禮儀行為和語言音樂的配合
      • 一、道教禮儀和語言
      • 二、道教禮儀和音樂
      • 三、道教神靈能不能聽懂道士的語言和音樂的問題
    • 第六節、齋醮和法術
      • 一、道法來源於神授
      • 二、道士行法是代神行法
    • 結束語
  • 第十章:人怎樣才能名列仙班
    • 第一節、中國歷史上對於「長生成仙」的追求
    • 第二節、道教繼承了中國古代的長生成仙的理想
    • 第三節、人和神的比較
      • 一、對於肉身不朽的追求
      • 二、對於肉身與道合一的追求
      • 三、對於靈魂永存的追求
    • 第四節、當代人對於「長生成仙」的解釋
    • 第五節、求長生者必須積功行善
  • 第十一章:善惡倫理和因果報應
    • 第一節、中國人的善惡觀念
    • 第二節、道教的善惡觀念
      • 一、道教的善惡觀念與社會的異同
      • 二、關於「上善若水
      • 三、善惡的標淮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 四、道教善惡的標淮就是「道」即「神」
      • 五、道教的善惡觀念集中體現在規戒的行為規範之中
    • 第三節、「因果報應」
    • 第四節、善有善報是中國自古就有的一種思想
    • 第五節、道教對於善惡報應的控制
    • 第六節、道教善惡報應思想的意義和功能
  • 後記
  • 簡體字修訂本後記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