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垣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侯寶垣(1914年-1999年),廣西費縣人,俗名貴華,道名「寶垣」,屬於廣州至寶台「寶」字派弟子,同道尊稱他為「侯爺」。香港道教界和香港青松觀重要人物,是1950至1990年代香港道教科儀重要傳承人之一。

生平

侯寶垣於1914年10月13日(農曆甲寅年八月二十四日)生於廣西貴縣城北鎮的一個小康之家,8歲入讀當地的翠才小學,13歲入讀縣立中學。在他14歲那年,因為父親過世,所以他不得不綴學經商以供養母親,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學習,在從商期間依然好學不倦,尤其喜愛閱讀道家書籍。後來與張鳳珍結為夫婦,並育有一女。

根據後人憶述,侯寶垣年輕時喜愛閱讀道教書籍,經商時已在其店舖上層設「呂祖壇」以恭奉呂祖仙師,可見此時已有皈道之心。至他30歲時,客旅廣州,於廣州恩寧路逢慶首約第十號的中國道教至寶台慈善會入道,師從葉文遠(至勤)。

皈依道教後,侯寶垣便積極參與至寶台在當地舉辦的慈善活動,如策劃至寶台開辦的托兒所、學校等,1948年重建至寶台會址時更擔任籌募的工作。根據侯寶垣生前憶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便舉家遷至玉林縣經商,戰事結束後才返鄉生活,之後經常來往粵桂之間。直到1950年初,侯因商旅港,這才定居於香港。

來港後,適逢何啟忠因承呂祖聖喻「南下設壇,繼行普度」籌建青松觀,侯欣然加入,與至寶台道侶陸至真、葉至和(星南)、盧寶經(少華)、易寶雲(澤峯)、陳台鏡(德明)等人聯合籌建香港青松仙觀。侯對此事全力以赴、積極參與,最終將觀址設在偉晴街67號四樓。1952年更夥同陸至真、葉至和、盧寶經等道侶向政府申請將青松觀註冊為合法社團,並獲批准。

加入青松觀之後,侯便常住觀內,主理經懺科儀事務,負責籌辦大大小小的道場法會,1956年改設經懺部後侯便出任青松觀經懺部主任一職,為觀內科儀事務獻盡心力。

1952年因壇務的拓展,觀址地方狹少,不敷應用,遂遷往九龍彌敦道200號五樓,但搬遷後的新址仍然不便於舉行大型的法會或神誕。為了進一步擴展道務,1960年春初,精於堪輿之學的侯寶垣親自勘察新界青山麒麟圍一地,發覺該地是廣大園林,來龍去脈,藏風聚氣,又得祖師賜示以「乃香火廣大之洞天福地」,認為可作永久道場,因而選定了青山麒麟圍一片約7萬餘平方英尺的園林擴建青松觀。幾經辛勞奔走、艱難籌募,終於在1960年代末期,逐步完成興建青松觀。在發展青山本觀的同時,侯寶垣於1971年推動九龍觀址的擴遷,購入大南街樓宇,使用樓高6層的新址為道場。

1950、1960年代時香港道堂面臨着科儀經生匱乏的情況,不足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道場法事,有見及此,侯寶垣開始設班授徒,安排每周兩次習經,並於青松觀大殿實習。及至1991年香港道教學院成立,侯出任校長,並與其弟子麥炳基開設懺經班,進一步培育懺經的人才。

侯畢生致力於弘道闡教,於1999年12月17日(農曆己卯年十一月初十)羽化,終年85歲。

影響及貢獻

主持醮會法事

侯寶垣自1950年代起負責青松觀經懺科儀以來,主持過繁多的醮會法事,例如1952年呂祖師誕啟建的法會及中元法會等;又如1953年起,逢每月北斗降辰日為善信誦經祈福,並規定弟子每日唸誦早晚功課。侯寶垣又曾領經生參與其他道觀及慈善團體舉辦的法會,例如1953年元朗博愛醫院息災法華勝會、1957年蓬瀛仙館息災圓和法會、1958年東華三院萬善緣勝會、1960年黃大仙嗇色園萬善緣法會等。

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1986年11月16日至24日與蓬瀛仙館於粉嶺合辦的道教全真法會,侯寶垣除了擔任是次法會的大會主席,更負責佈置各組的工作。另一次重要的大型法事則為1993年9月17至26日於北京白雲觀啟建的祈禱世界和平、護國佑民羅天大醮,侯寶垣在這次大醮會中出任委員會主席,並親自率領乾坤道105人赴京建醮。

引入懺經科書

侯寶垣對香港道堂科儀發展貢獻良多,其中一項就是將從中國內地道觀及各處蒐集回來的經懺科書引入香港。侯寶垣曾感嘆,潛修多年,常常都會遇到經卷散佚的情況,所以早在1950年代起他便開始在香港、廣東等地尋找科儀經本,盡力保留上一代的科儀傳統。當時他從一些古董商人口中得知某些經本從中國內地流入香港,逐不辭勞苦地在香港搜購這些經本並加以整理。

根據《玉皇有罪錫福寶懺及本行集經重刊跋》記述,侯寶垣曾於1957年在香港書坊尋獲數十本名山洞府、廣州三元宮羅浮山沖虛觀所藏的經懺舊本,包括《玉皇有罪錫福寶懺》、《玉皇本行集經》、三元宮同治版的《先天斛食濟煉幽科》、沖虛觀《清微禮斗真科》等多種道教科儀懺本。除了這些經本,侯寶垣更曾在1950年代中期於蓬瀛仙館發現三元宮遺下的法器和經書,並以此教導蓬瀛仙館的弟子,包括周道之、史仲山、麥炳基等十餘人。

侯寶垣於1970年代將收集得來的科本重刊,根據他的自述,他重刊科本是因為當時香港道堂對科儀及科書的需求增加,他為了滿足觀內外道侶弟子對有關經書的需求而大量重刊懺本科書。例如關於《玄門朝科》的重刊,侯寶垣就在《重刊朝科序言》中說是為了讓同門能依科奉修,有經可依。又例如1976年青松觀應香港道教聯合會邀請,舉辦下元解厄消災集福迎祥萬勝緣會,侯寶垣在刊內說:「朝科儀範為法壇之必修者也,為便同門依科奉修,愛校繕刊。」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侯寶垣對懺經科書的重視。

侯寶垣重刊經本的同時亦盡力協助其他道宮的經懺發展,將經書科本送贈予有需要的道堂宮觀,這使部分青松觀刊印的經書科本成為了香港道堂宮觀常用的版本。以香港道堂流傳的《早晚功課經》為例,其最初版本便是青松觀於1969年重刊的《太上玄門功課經》。

培訓經懺人才

侯寶垣對晚輩的培育亦是十分重視。1966年,侯寶垣獲青松觀董事會委託負責培訓經生,他除了親自向弟子講解唱腔、白話、符咒等經懺科儀的實踐方法外,還會把科儀製成錄音帶,讓弟子能在壇外自行複習。

1991年香港道教學院成立,侯寶垣出任校長,並與其弟子麥炳基開設懺經班,進一步培育懺經的人才。甚至在晚年,他仍不忘鼓勵弟子遠赴北京,向當時的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請教有關科儀的手訣、心法問題,以補充香港道堂科儀中的不足之處。

侯寶垣在培訓經懺人才的另一大貢獻就是起用坤道經生(即女性經生),這可說是承繼了廣州至寶台的傳統,因為至寶台的七位創辦人之一的潘至妙就是坤道經生。自從香港各道堂開始提供宗教服務以來,信眾對科儀的需求便日益增加,令進行科儀所需的經生出現短缺現象。當時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社會仍然是以男性出外工作為主,但若只培訓乾道做科儀也難以解決經生短缺的問題,有見及此,侯寶垣花了不少功夫去游說觀內的老起用女性經生。及後不少道堂也模仿青松觀的做法,讓坤道入壇當經生,讓大批女性投身經懺工作,這才緩解了香港道堂經生短缺的問題。

塑造香港道堂科儀特色

香港道堂現時慣用的唱腔其實是經過一段摸索階段才成形,而在這段過程當中侯寶垣可謂功不可沒。根據侯寶垣的兩位弟子周和來及葉長青所說,侯寶垣在道門內享有「玉喉」及「喃嘸王」的美譽,除了因為侯寶垣聲線動聽,還因為他每次做科儀開腔時都字正腔圓,音調非常穩定。這可能是因為侯寶垣常看粵劇的原故,他對一班粵劇老倌加以觀察,並學習他們身上的長處,將粵曲的腔調融入道堂唱腔之中,形成今時今日富香港特色的道堂唱腔。

推動道教學術發展

侯寶垣在弘道上除了處處建壇之外,他更希望能將道家文化帶入學術界。1984年10月12日,他以青松觀觀長身份帶領眾人前往台灣,與台北指南宮結為姐妹觀,此行使侯寶垣萌生了幫助台灣道教界建立道教學院的念頭。在高忠信和張檉的協助下,侯寶垣斥鉅資推動道教學院計畫,終於在1990年於指南宮成立台灣中華道教學院。

繼中華道教學院成立後,侯寶垣又在麥炳基、羅智光、張中定和李志文教授的協助下於1991年成立香港道教學院,侯隨即大力資助各地學者進行道家文化的研究工作,包括支持陳鼓應教授編輯《道家文化研究》,又邀請大量中港台的學者前來香港講學傳道,及聘請多位國際知名的教授擔任道教學院顧問。1995年,侯寶垣為了表達對中國道教學院的支持,於北京中國道教學院設立獎學金,獎勵勤奮的學生,以培養高質素的道教人才。

在侯寶垣出任香港道教學院院長的九年間,他曾前後資助舉辦三次大型的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又曾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道教與民間宗教學術研討會」,同時在1996年的會議上宣告「國際道聯會」成立。

除了上述的種種,侯寶垣亦非常熱心於道教書籍雜誌的出版,他早年曾資助李叔還主編的《道教大辭典》,又協助中國道教協會出版《道教神仙畫冊》一書,並帶領香港道教學院出版各類叢書和《弘道》雜誌,晚年更大力贊助張繼禹主編的《中華道藏》。

組織香港道教界

侯寶垣多年來致力團結同道道侶,他在1960年代起已聯同趙聿修籌組香港道教聯合會,後來更與湯國華及羅智光合作,於1975年購入會址,以作為聯合香港各道壇宮觀並發展道教文化之場所,侯寶垣至終一直擔任該會副主席、副會長等職位。

服務社會

侯寶垣繼承了至寶台「至善為至寶」的傳統。自青松觀成立的1950年代初,侯寶垣已參與青松觀在柴灣、何文田、調景嶺等地賬災、派寒衣、施藥等活動。1960年代侯寶垣已在觀內辦有安老院。到了1970年代初,更於屯門觀內建立「晚睛樓」安老院。其後,在大南街及屯門觀內相繼設立西醫贈診所、氣功治療及牙科診所等。1980年代,又開辦護理安老院,增設青松侯寶垣老人服務中心。1990年代中,侯寶垣亦曾辦有針灸診療所、牙科診所等,更曾捐款予明愛醫院作購買醫療儀器之用。

在教育方面,侯寶垣提倡「道德教育」,所以青松觀在1957年已在九龍楓樹街開辦完全免費的青松學校。後來政府開始提供免費教育,青松觀才由義學形式轉辦津貼學校。1985年在屯門友愛村及湖景村開辦道教青松幼稚園及青松湖景幼稚園,1985年在九龍觀塘秀茂坪開辦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同時也在屯門區內興辦青松小學。1990年代先後在港島增辦青松景翠幼稚園和青松興東幼稚園,並於屯門開辦青松侯寶垣中學及東涌新市鎮開辦青松侯寶垣小學。

海外弘道

當香港青松觀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侯寶垣便開始將其弘道事業推進到海外。侯寶垣遵從祖師聖喻「播玄風於全球」,從1970年代起曾先後協助中國內地、台灣、日本等地的道教團體進行復興和發展,又在美國三藩市、加拿大溫哥華、澳洲悉尼、布理斯本及新加坡等地興建青松觀,把香港青松觀的科儀傳統傳遍海外。

國內方面,自1980年代起侯寶垣便多次參訪祖國的名山古觀,並拜謁全真三大祖庭。1990年代,侯寶垣更推動青松觀斥巨資重建廣東羅浮山黃龍古觀,黃龍觀開幕後侯寶垣更親自引進經本,組成經懺班,教導經生,並促使1998年黃龍觀華南道教學院的成立。在其他內地宮觀方面,除了透過中國道教協會捐款外,更幫助內地較貧困的道觀維修殿宇,前後捐資達人民幣500萬元,受惠宮觀逾二百餘所之多。侯寶垣甚至到了晚年,仍頻密往來中港之間,為的是祖國宮觀的修復事宜。

紀念

  • 青松侯寶垣老人服務中心(1997年)
  • 青松侯寶垣小學(1997年)
  • 青松侯寶垣中學(2000年)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青松觀
  • 黎志添、游子安、吳真(等),2007,《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承傳》,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頁64-69。
  • 蔡惠霖主編,2003,《弘道闡教 侯寶垣紀錄集》,香港:香港青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