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常道觀

来自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常道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白雲溪和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因觀後有漢代張道陵天師所居的洞窟,俗稱天師洞。始建於隋大業(605─618年)年間,原名延慶觀。唐代改稱常道觀。宋代又名昭慶觀,或稱黃帝祠。其現存建築,系清康熙(1662─1722年)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1920─1939年間,住持彭椿仙再次修繕改建。1980年以來,青城山道教協會又陸續加以維修。

常道觀的主要殿宇有三清大殿、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殿等。

三清大殿是常道觀的主殿,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重建於1923年。殿前鋪設通廊石階九級,前簷排列大石圓柱六根。殿堂橫列五間,重簷飛甍,古樸宏偉。其正中高懸清康熙皇帝御書「丹台碧洞」匾額。殿內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樓上是無極殿,有傳為明代的木雕屏花八扇。

三清殿前的銀杏閣旁邊,有一株古樹,傳為東漢張天師手植。

黃帝祠初創於隋代,為常道觀最早的殿宇。正中橫額上有于右任先生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走廊有「軒轅黃帝祠碑」,上刻馮玉祥將軍在1943年撰題的頌詞。祠內供奉軒轅黃帝金身像。

三皇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歷代傳為鎮山之寶。殿內還有〈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椿仙彭真人重修常道觀碑〉以及張大千繪天師像碑。

天師殿位於混元頂岩洞前,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殿後洞窟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內有石龕,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道陵天師像,面有三目,神態威嚴。天師洞左側有一巨石,相傳為天師降魔石。常道觀有古銀杏樹、三島石、上天梯、洗心池、擲筆槽等道教古跡。

清後期迄今擔任常道觀住持的道士有萬本圓、李合邦、徐教升、蕭永平、何元清、程明星、楊至益、彭至國、易心瑩、寧理正、胡理松、陳理元、傅元天、唐誠青。常道觀現爲青城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參考資料

  1. 王純五主編:《青城山志》第12─17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2.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3冊第267─268頁「常道觀」,知識出版社(上海),1994年。
  3.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1680頁。
  4. 中國道教協會主編:《道教大辭典》第611頁,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